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2《边城》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5.2《边城》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0 21: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边城》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节选)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
“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罗!”
祖父当时不作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罗!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这一次虽在这喽罗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
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快快地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
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上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到河街所经历的事情,特别提到在河街避雨时偶遇前年送翠翠回家的那人。
B.选文中写道,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顺顺因此高兴地送了祖父尖角粽子和捉来的白鸭子。
C.选文第二段用大量篇幅插叙新年的热闹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突出了翠翠心中对那年端午遇到二老经历的甜美感受。
D.选文通过多处照应使作品浑然一体,如提起“喽罗上山”,照应去年“喽罗”送翠翠回家的事;提起白鸭子,照应前面二老捉鸭子的事。
2.简析文中加点两处的“一家人都好”的内涵。
3.沈从文说,他要在作品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选文中是如何体现这个创作理念的?请分条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述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看,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伙子,很快乐地说: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的,他拍了大老一下,轻轻地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运,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老船夫搓着手说:
“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有分的!”
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回碧溪岨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四章)
(二)
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翁的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 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父话说得很妙。祖父到后发问道:
“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
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多久!”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 ”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谄的。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站起身了。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 ”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 ”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 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五章)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无奈的现实使她无法选择。
B.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 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
C.“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话表明祖父细腻的心思,他不想让她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爱情的关心。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 (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的行动等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羞涩情感。
B.选文 (二)多处写到月光,对月光的描绘意在营造出静谧清幽美好的水滨环境,用此烘托翠翠的心理,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C.文本情节集中,以船夫对翠翠的关心为明线,以天保兄弟对翠翠的感情为暗线,明暗结合,富有韵味。
D.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或通过对话、独白、神态等展现,或借助景物、人物侧面烘托。
6.对于“唱歌”,翠翠的心理发生哪些微妙的变化?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7.《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人评价《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福柯特别强调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历史本来只是由一些分散的事件形式呈现出来的东西,是历史学家为了呈现事件的连续性,通过分析可能会回避、抵制、消除某些东西,但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活生生的、脆弱的、颤抖的“历史”漏过去了。当我们进一步去审视沈从文的“乡愁”以及“乡愁乌托邦”,我们同样发现了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
《边城》在沈从文回湘西前已创作了前6小节,后15小节是他回北京后续写的。毫无疑问,回到湘西世界的行为,对他本身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影响。尽管沈从文愿意以一枝诗意的笔去穷尽和表现湘西世界的所有美好,然去乡十八年,在他的真实视野下,在当时清醒的理智认识中,真正的湘西世界却是丑陋黑暗穷困堕落的。这个创作间的断裂和创作体验上的变化是我们要正视的。
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王德威指出,关于故乡的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两难境地,那就是“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地带出想象与原欲、文字与世界、回忆与‘往事’间的罅隙”。因此,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相互交织,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既看到故乡的美好又无法忽视它当下的“失落”。
清楚了沈从文创作《边城》时在创作经验上的撕裂和矛盾的二重性后,我们就更清楚沈从文的《边城》并不单单是呈现了一个纯粹的田园视景,而是一种寓言式的悲剧性写作。关于寓言,本雅明概括为面对现代废墟而陷于震惊的人们的一种言说方式,詹姆逊则将所有第三世界的文本概括为“民族寓言”。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所以在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时,詹姆逊认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文本中寓言式的共振,我们就很难恰当地欣赏鲁迅文本的表达力量。套用他的话,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所以,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乡愁”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和美好想象,它可以既是一种指向未来的乌托邦表现图景,又是针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重要维度。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和“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摘编自肖琼《乡愁乌托邦与沈从文<边城>中的悲剧性表达》)
材料二:
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命运常常被看作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存在,实际上,命运无常才是人生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在小说中,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诗意叙事,一是其背后隐含的自然命运。前者为“美”,后者则体现出“真”。“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但其本身并不能构成悲剧,两者的矛盾冲突才能形成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是悲剧的根源所在。根据黑格尔的悲剧美学理论,“悲惨”和“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存在于表面的、清楚明白的冲突对立,例如正与邪、好与坏;后者则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过错,都是独立自洽的,但由于两者间的道理相互冲突、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小说中,沈从文将“美”与“真”的协调和冲突同时表现到了极致,一方面,隔绝俗世的山城、原始淳朴的人性和未被现代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为命运的天然发展创设了真实、无碍的环境,“真”潜藏在“美”的表象之下,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
但必须指出的是,悲剧虽然更体现出“真”的倾向,但也并不与“美”决然对立。实际上,“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结合上述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在小说中,正是翠翠的善良美丽构成了悲剧结局的深刻性。同样的,“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悲愁是一个重要的情感意识,尤其是对历史变幻、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诗文辞赋中十分常见,并且与西方不同,中国悲剧意识在形式上“不是如希腊戏剧般的惨烈”,而是“一种沉郁的内在情感的柔性与韧性”。在内容上则不局限于俗世的爱恨困扰,更多地思考人生和命运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这种悲剧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在和谐整饬的古典结构中透露着悲剧意蕴”,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美”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元素,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但却使悲剧更具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而以“悲”为内涵的悲剧美也提升了“美”的层次与品格。
(摘录自吴涵《沈从文<边城>中的“美”与“悲”》)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作品中“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褶皱”是指在作品叙事中作家无意间遗漏的历史角落。
B.詹姆逊认为,沈从文的乡愁抒写是民族寓言的表现形式,以此来投射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C.作为自然命运的“真”与“历史和事件中的缝隙和皱褶”往往潜藏在作者的表层叙事之下。
D.小说《边城》中的“美”“真”彼此冲突形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张力,也成为悲剧的根源。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真”虽然隐藏在“美”的表象之下,但却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
C.体会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就能欣赏到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
D.天保傩送本没有过错,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准确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坚贞,但终究不堪逼迫,双双殉情。
B.《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纯美,却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C.《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却遭受摧残和迫害,被送上了绞刑架。
D.《玩偶之家》中纯真善良的娜拉在看清海尔茂的本质后毅然离家出走。
11.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边城》。
12.材料二中指出《边城》中形成了“独特的悲剧之美”,即“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请以主人公翠翠为例加以分析。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70字。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四、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沈从文的作品和其他小说家笔下的30年代的中国社会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第一,①____________。从祥林嫂、闰土,到《春蚕》,都写农村破产。所以,“乡村苦难”是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大背景。第二,大城市看似繁华,②___________。无论是左翼的《子夜》,还是新感觉派的《上海狐步舞》,上海都是建在地狱之上的天堂。
在巴金、曹禺他们看来,中国社会太腐败了,传统衰落是没有悬念的,沈从文却觉得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沈从文和30年代主流的主要分歧,是即使面对乡村苦难、城市危机,他对古老中国传统,③___________。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小说,美丽、忧郁、凄凉。按照夏志清的观点,沈从文“对古旧中国之信仰,态度之虔诚,在他同期作家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小城淳朴的民风民俗,近百年来影响着一代代读者。
1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5.学校“向日葵话剧社”将上演改编自沈从文《边城》的话剧,请你联系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或材料第三段文字,为演出写一则推介词(正文部分),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①祖父和翠翠两个人说的“一家人都好”含意不同,说明两人的想法有矛盾。祖父由衷赞叹顺顺一家人,暗含希望翠翠嫁过去的意思。②翠翠说时,对祖父遗漏了二老略有不满,特别想知道二老的情况。 3.①从环境描写看,体现在对淳朴的边城节庆风俗,新年热闹,端午竞逐鸭子,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意味,展现健康生命的生活热情。②从人物塑造看,体现在对典型人物祖父的塑造上,体现边城人的心地淳朴善良。祖父知恩好客的形象,要请去年送翠翠的人喝酒,忠于职守,守护渡口不辞辛苦。③从主题角度看,体现在对边城的淳朴民情的展现上,人与人之间看中的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真情,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④从情节角度看,体现在作品不注重安排紧张激烈的情节,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缓缓推进故事的发展。⑤从语言角度看,体现在不事雕琢又充满韵味的语言特色上,叙述语言简洁明快,人物语言质朴而有韵味。(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B.“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错,原文是“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是因为刚才在顺顺家“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而且见到了大老,“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说“这一家人都好”由衷赞叹顺顺一家人,暗含夸赞大老、希望翠翠嫁过去的意思。
而翠翠的心只在二老身上,“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听见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唯独漏掉了二老,于是翠翠赌气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此句包含翠翠对祖父遗漏了二老略有不满,特别想知道二老的情况。
可见祖父和翠翠两个人说的“一家人都好”含意不同,说明两人的想法有矛盾。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
①从环境描写看,开头描写边城过中秋的习俗,“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新年“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端午“赛龙船”、竞逐鸭子等,边城节庆风俗淳朴热闹,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意味,展现健康生命的生活热情。
②从人物塑造看,节选部分主要塑造了祖父的形象,听到翠翠说去年那个人大火把送她回家,祖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体现了祖父知恩好客的形象,要请去年送翠翠的人喝酒;“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写出祖父忠于职守,守护渡口不辞辛苦。祖父的形象体现边城人的心地淳朴善良。
③从主题角度看,边城民风淳朴,如那个人打着火把送翠翠回家,顺顺“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人与人之间看中的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真情,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④从情节角度看,选文先展现了边城新年的热闹;再写祖父同翠翠端午去看船,因为突然落雨到顺顺家吊脚楼避雨;顺顺同祖父谈起翠翠的婚事;祖父同翠翠回家,试探翠翠的想法等,作品不注重安排紧张激烈的情节,通过呈现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缓缓推进故事的发展。
⑤从语言角度看,语言不事雕琢又充满韵味,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如“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人物语言质朴而有韵味,如“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
4.C 5.D 6.①对于梦里的歌声,翠翠觉得有趣、甜美。在梦中,翠听着歌声,灵魂为之“浮起来了”,她觉得歌声“挺好听”“又软又绵”;
②爷爷跟翠翠谈唱歌的时候、翠翠感到好奇、害羞和迷茫。翠翠不知道祖父说的话有几分是真,把话题转到另一件事情上;
③在月光下,对歌声有了向往之情,希望“听一个人来唱歌”。在柔和月光下,翠翠想,如果溪对画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7.①以爱情故事作为抒情的载体,在叙述翠翠与二老朦胧的爱情的同时,表达着作者对“爱”“美”“善”的诗性的歌与咏叹。
②“白雾”“月光”等环境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③语言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用细腻优美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烘托人物内在的情绪节奏,描绘了淳朴优美的民风民俗。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他不想让她过早地涉入爱河”错。祖父不告诉翠翠事实,是因为关爱翠翠,怕女儿的悲剧会在翠翠身上重演。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或通过对话、独白、神态等展现”分析错误,两篇小说选文都没有“独白”,所谓“独白”,是指无人在场的自言自语。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依据原文“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洋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述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等内容可知,对于梦里的歌声,翠翠觉得有趣、甜美。在梦中,翠听着歌声,灵魂为之“浮起来了”,她觉得歌声“挺好听”“又软又绵”。
依据原文“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怎么样”“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谄的”祖父说:‘你告诉我,原意哪一个’”“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等内容可知,爷爷跟翠翠谈唱歌的时候,翠翠感到好奇、害羞和迷茫。但翠翠不知道祖父说的话有几分是真,便把话题转到另一件事情上,更体现出翠翠单纯、害羞的一面。
最后,向往。依据原文“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可知,在月光下,翠翠对歌声有了向往之情,希望“听一个人来唱歌”,在柔和月光下,翠翠想,如果溪对画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审美意蕴的能力。
首先,说《边城》是“一首抒情诗”,是因为小说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边城》以爱情故事作为抒情的载体,表达着作者对“爱”“美”“善”的诗性的歌与咏叹。
其次,文中的景物描写和梦境的描写很美,如“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白雾”“月光”等环境以及“虎耳草”等意象,包括翠翠的梦,都给人如梦如幻的朦胧之美,使得文章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最后,在文章语言上,在表达人物情绪变化时,文章善于借助诗意化的语言,烘托人物内在的情绪节奏,如选文末尾写“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用细腻优美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如文中翠翠同爷爷的谈话中,“爷爷莫说这个笑话吧”“爷爷你真是个……”“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等等,作者用含蓄、优美的语言来反映人物情绪的变化,给人一种诗一般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淳朴优美的民风民俗。
8.B 9.D 10.D 11.①体会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②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并重新融合;③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12.①翠翠经历种种不幸后,怀着对爷爷的伤悼和对二老的系念守着渡口。(答出翠翠的悲剧经历即可)②边城的自然风物、翠翠的善良美丽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使悲哀潜藏在表象之下,散发着淡淡的忧郁感,哀而不伤。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詹姆逊认为”错误,原文为“在他看来,第三世界文本中总存在一个大写的异己读者,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以个人命运来投射整个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冲击”, 詹姆逊是就整体第三世界文本来说的,没有单独提到《边城》。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决定着作品必然的悲剧走向”错误,原文为“‘真’推动了悲剧的走向”“命运真实而无端的前进破坏了美的外在形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冲突,一步步推向必然的‘悲剧’”,是“推动”,不是“决定”。
B.“由于作者的乡愁本身是虚构的,所以读者无法在逆向的解读中触摸真实的原乡”错误, 文中相关内容为“关于乡愁,关于故乡的回忆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现实的虚构。……在对‘乡愁’的抒写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原原本本地再现故乡的原貌已经是不可能的”,作者乡愁的虚构与作品艺术的真实是不矛盾的,作者乡愁的虚构与读者的阅读感受及收获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读者可能从作品艺术的真实里触摸真实的原乡。选项强加因果,于文无据。
C.“……就能……”错误,原文为“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是“很难”,据此可知“体会《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不是“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的充分条件,选项逻辑错误。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中“美”与“悲”的辩证关系为,“美”与“悲”是相互交织难舍难分的,“美”是悲剧形成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悲”也推动着“美”的纵深发展,成为审美中的重要元素。
D.“纯真善良的娜拉”为“美”,而“毅然离家出走”并不是“悲”,故不能反映“美”与“悲”的辩证关系。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如果我们体会不到《边城》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我们也很难恰当地欣赏沈从文文本的表达力量”可概括出,体会作为悲剧寓言式抒写和政治共振;
结合“我们所要努力探寻的是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在重新的融合中让其真理内容自在地表征出来”可概括出,透过现象,将现象虚幻的实在内容打碎并重新融合;
结合“沈从文在《边城》中的文字充满张力,彰显着‘所说’和‘所示’之间的差异和断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可概括出,将阅读目光停留于文本叙述中的断裂、空白和缝隙。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能依据文本进行解读的能力。
《边城》中的悲剧,最主要的是翠翠的悲剧,翠翠是一个遗孤,淳朴善良美丽,从小和爷爷相依为命,母爱的缺失,对一个少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傩送和天保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却和傩送相爱。天保后来外出闯滩意外死亡,傩送最后也选择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爷爷最后也离开了人世,翠翠在经历种种不幸后,怀着对爷爷的伤悼和对二老的系念孤独守着渡口。
“怨而不怒的中和之美”,体现在《边城》中即是,“在小说中,边城的自然风物是美的,人物全部都是良善的,悲哀潜在美的表象下,没有那么浓重强烈,而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忧郁感,正所谓‘哀而不伤’,更具有良好的审美体验……它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由此可知,边城的自然风物、翠翠的善良美丽冲淡了悲剧在形式上的惨烈,使悲哀潜藏在表象之下,散发着淡淡的忧郁感,哀而不伤。
13.这段文字描写了月光、篁竹、虫声、小鸟等景物,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夜晚的清新、宁静。渲染了气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抓住“月光”“山上篁竹”“草丛中虫声”“一只草莺”等分析,这段景物描写中选取了富有特点的景物来写的,如“月光”“篁竹”“虫声”“小鸟”等。
结合“月光如银子”“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分析,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作银子,把“虫声”比作“落雨”声;结合“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分析,运用拟人修辞。运用修辞手法来写夜晚的特点。
“月光如银子”“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主要从视觉角度来写,“身边草丛中虫声”“啭着它的喉咙”主要从听觉角度来写,突出夜的清新、宁静特点。这样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突出夜的特点。
14.①乡村都是苦难的 ②其实充满危机 ③仍不失信心/仍满怀信心 15.《边城》是一部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小说。(边城的人和事,没有对与错,没有欺与诈,没有丑与恶,有的只是和谐与自然。)边城是一幅静止的水墨画,画中人物又将演绎怎样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边城》。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后文总结为“‘乡村苦难’是30年代中国文学的大背景”,所以,此处应为“乡村都是苦难的”;
第二处,后文说都是“建在地狱之上的天堂”,大城市只是“看似”繁华,“建在地狱之上”表明充满危机,所以,此处应为“其实充满危机”;
第三处,前文说沈从文与巴金、曹禺他们观念不统,当别人看来传统衰落是没有悬念的时候,沈从文却觉得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所以对应关联词“即使”应用“仍”来表明沈从文的不同看法;别人看来传统衰落是没有悬念,“沈从文却觉得乡土人伦秩序仍然美好”,所以,此处应为“仍不失信心/仍满怀信心”。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连贯的能力。
题干要求为演出写一则推介词(正文部分)。
对象,学校“向日葵话剧社”;内容,联系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或材料第三段文字,改编沈从文《边城》的话剧;体裁,推介词(正文部分);语言,句子简洁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90个字。
注意推介词的一般格式:给改变话剧《边城》写推介信,正文可以先点明推介对象,如示例所给“小说《边城》”;然后再介绍推介的原因,如其主要内容或特点等,示例所给“边城是一幅静止的水墨画,画中人物演绎着动人的故事”“是一部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小说”引起观者的兴趣;最后,结合推介场合代入情境即可,如示例所给“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边城》”。其中示例所给“边城是一幅静止的水墨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