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2《变形记》阅读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2《变形记》阅读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07:2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形记》阅读训练
一、阅读《变形记》选段,完成小题。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蓬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1.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 《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 《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的结尾“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句话反映了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戒备的人际关系的异化。
B. “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了甲虫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真的甲虫,显得真实,不荒诞。
C.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好温和的声音”说明格里高尔非常喜欢他的母亲,重视亲情。这与后来他母亲和家人对他的嫌弃形成鲜明的对比。
D. “‘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实际上这是格里高尔不想家人去开门,所以才有“不合常情”的想法。
3. 从选文看,《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4. 本文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看见城市灯光的倒影,肯定是在夜里10点钟左右。起初只是依稀可见,就像月亮升起之前的微弱天光。随后,隔着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那光亮也越来越清晰。他驶进光影里,心想,要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海流的边缘了。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他想。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一个人在黑暗中手无寸铁,怎么对付它们呢?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但是,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用棍子朝鲨鱼的头直打过去,听到几张鱼嘴咬啮的声响,还有它们在船底下咬住大鱼,让小船来回摇晃的声音。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但是此时鲨鱼已经来到了船头,一个接着一个,或者成群扑上来,撕咬下一块块鱼肉,它们转身再来的时候,鱼肉在水面下闪着亮光。
最后,有条鲨鱼朝鱼头扑来,他知道这下子全完了。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
老人这时候差点儿喘不过气来,感觉嘴里有股怪味儿,那是一股铜腥味儿,甜腻腻的,他一时有些害怕,不过那味道并不太重。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说:“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无法挽回,他回到船尾,发现舵柄的一头尽管参差不齐,还是能塞进舵孔,让他凑合着掌舵。他把麻袋围在肩膀上,架着小船起航了。他很轻松地架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5. 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看见城市灯光……”作者借对灯光的描写,交代了老人对航船位置的判断,反映了他内心对结束航行回到岸上的渴盼。
B. “这下事情就要过去了”,老人心存侥幸;“不过,它们可能还会来袭击我”,老人又意识到还有危险;“怎么对付它们呢”,老人感到手足无措。
C. 节选文字从多个角度描写了老人与鲨鱼进行的最后搏斗,主要有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和侧面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孤胆英雄的形象。
D. “没有了船边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暗示搏斗结束了,老人最终也获得了解脱,心情变得轻松,船也走得轻快。
6.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
(2)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7. 节选文段描写了圣地亚哥最后一次与鲨鱼搏斗的悲壮情景,请简要分析这次搏斗中的“悲壮”是如何体现的。
三、阅读《变形记》选段,完成小题。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蓬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8.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 《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 《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一段的结尾“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句话反映了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戒备的人际关系的异化。
B. “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了甲虫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真的甲虫,显得真实,不荒诞。
C. 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好温和的声音”说明格里高尔非常喜欢他的母亲,重视亲情。这与后来他母亲和家人对他的嫌弃形成鲜明的对比。
D. “‘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实际上这是格里高尔不想家人去开门,所以才有“不合常情”的想法。
10. 从选文看,《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11. 本文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律门前
【奥地利】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于是他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够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2.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不安于现状,他愤恨命运的不公,并多次尝试进入法律之门,生命终结时敢于质问门卫。但老实忠厚,单纯幼稚,到死也没有勇气踏入大门。
B. 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
C. 乡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第一个守门人身上,从而做出了许多无谓的努力和争取,换来的却是失去生命的代价。
D. 守门人也有温和的一面,他善意地警告乡下人门内层层把守的状况,对乡下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并提供一条凳子让其等待。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以守门人和乡下人为主线层层展开,引出了作者对一系列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思考。
B. 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C. 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既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D. 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
14. 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
15. 为了进入法律之门,乡下人付出了所有,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请结合全文分析乡下人是否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并结合现实谈谈小说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B、B、【参考答案】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参考答案】①本文采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
②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说法错误。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B.“运用想象的手法”说法错误。此处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变形记》是寓言小说,因为它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人的变形,本身就有寓言性质,它使人的异化这深奥的生活哲理,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了出来,揭示出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冷酷,人的处境的可怜、可悲与可怖。
平淡叙述:没有谁能像卡夫卡那样,用如此平淡安详的笔调,来表述变形这种不可思议、荒诞无稽的事情了。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这不是梦,该没有比这更骇人听闻的事了吧,可是,整个故事更令人恐怖之处还在于,主人公并不认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格里高尔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惊讶,他觉得他的世界没有变,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衣料样品仍在桌上摆着,墙上挂的也仍是他自己从画报上剪下来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此相适应的是,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自己变形了有什么不妥,却在想方设法让自己适应这种令人痛苦的境遇,他唯一担忧的是他的上司会不会为他的缺勤而发脾气,他努力地想办法以便能起床、穿衣、赶早车,可这一切在他变成甲虫后显得是那样的荒诞不稽和滑稽可笑,卡夫卡在此不厌其烦地用了大量的笔墨详而又细地叙述了他笨重的身躯如何不听使唤。引发思考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这种笔调让读者认识到:以这一对于格里高尔来说巨大的人生悲剧在当时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并不值得惊奇与激动的情节入题,这就让悲剧日常化。让读者不禁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并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小说可知,《变形记》描写的是一个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显得荒诞。但小说中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却是真实的,所以本文采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
采用荒诞的描写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这种荒诞手法将人所面临的困难尖锐化,让所反应的矛盾无法用日常的方式来进行调和。比如本文中,在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必定会产生一种惊异心理,心灵会受到深深的震撼,格里高尔所面临的困境,已经超出了我们日常所经常见到的困难,是无法通过日常的方式来化解的,这一事件会让读者陷入深入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而更加突出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5~7.【答案】C、(1)属于心理描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本能愿望的表现,是战斗暂趋平静时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反映。
(2)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虽然身受重伤,但是永不屈服的英雄气概。
、①猛烈的海风,波涛汹涌的大海,黑暗的夜幕,是主人公战斗的背景;②一方是年老而疲惫的主人公,一方是无数凶猛顽强的鲨鱼,而主人公又没有可以用于战斗的“武器”;③战斗的结果是主人公受伤,捕获的大鱼仅剩下一个骨架,而与之战斗的鲨鱼有的受伤,有的死亡,两败俱伤。
【解析】1.
C项,“正面和侧面描写”在文中没有依据,文章除动作、心理描写外,主要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显示了鲨鱼的凶猛和老人战斗的勇敢。
故选C。
2. 对画线语句的赏析,首先要把握其运用的手法,然后体会这些语句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两次反复强调“不用再搏斗了”,真实的反映出老人与鲨鱼激烈搏斗后疲惫感受,以及渴望获得安全的强烈愿望,是一种心理描写。“吃吧,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是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根据语境老人与一群鲨鱼搏斗后,终于战胜了它们,“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是老人作为胜利者的姿态在向鲨鱼调侃,体现了老人超脱的精神状态,永不屈服的英雄气概。
3. 解答此题,要抓住体现“悲壮”的关键信息。可以从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背景、双方力量与状况的对比及战斗结果分析。比如“随风力变大而汹涌起的海洋”“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到了半夜,他又上阵了,而且这次他心里明白,搏斗也是徒劳。鲨鱼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直扑向大鱼,他只能看见鱼鳍在水面上划出的一道道线痕,还有它们身上的鳞光”“他只能凭感觉和听觉拼死拼活地一顿棍棒打下去,觉得棍子被什么东西抓住了,就这么丢了武器”“他抡起舵柄砸向鲨鱼头,正打在它的嘴上,那嘴卡在沉甸甸的鱼头上,撕咬不下。他又接二连三地抡起舵柄。他听见舵柄断了,就用断裂的手柄刺向鲨鱼。他感到手柄刺了进去,知道它很尖利,就接着再刺。鲨鱼松开嘴,翻滚着游走了”“夜里,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就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结合以上信息分析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悲壮情景即可。
8~11.【答案】B、B、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1)本文采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
(2)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解析】1.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说法错误。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
故选B。
2.
B.“运用想象的手法”说法错误。此处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
故选B。
3.
《变形记》是寓言小说,因为它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包蕴其中。人的变形,本身就有寓言性质,它使人的异化这深奥的生活哲理,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了出来,揭示出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冷酷,人的处境的可怜、可悲与可怖。
平淡叙述:没有谁能像卡夫卡那样,用如此平淡安详的笔调,来表述变形这种不可思议、荒诞无稽的事情了。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甲虫,这不是梦,该没有比这更骇人听闻的事了吧,可是,整个故事更令人恐怖之处还在于,主人公并不认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格里高尔并没有感到丝毫的惊讶,他觉得他的世界没有变,房间还是原来的房间,衣料样品仍在桌上摆着,墙上挂的也仍是他自己从画报上剪下来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此相适应的是,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自己变形了有什么不妥,却在想方设法让自己适应这种令人痛苦的境遇,他唯一担忧的是他的上司会不会为他的缺勤而发脾气,他努力地想办法以便能起床、穿衣、赶早车,可这一切在他变成甲虫后显得是那样的荒诞不稽和滑稽可笑,卡夫卡在此不厌其烦地用了大量的笔墨详而又细地叙述了他笨重的身躯如何不听使唤。引发思考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这种笔调让读者认识到:以这一对于格里高尔来说巨大的人生悲剧在当时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并不值得惊奇与激动的情节入题,这就让悲剧日常化。让读者不禁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并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
通过阅读小说可知,《变形记》描写的是一个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甲虫的故事。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显得荒诞。但小说中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却是真实的,所以本文采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
采用荒诞的描写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这种荒诞手法将人所面临的困难尖锐化,让所反应的矛盾无法用日常的方式来进行调和。比如本文中,在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必定会产生一种惊异心理,心灵会受到深深的震撼,格里高尔所面临的困境,已经超出了我们日常所经常见到的困难,是无法通过日常的方式来化解的,这一事件会让读者陷入深入的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而更加突出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
12~15.【答案】B、B、①小说的结尾守门人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②这是对乡下人苦守一生的讽刺,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突出了小说的悲剧性;③不仅呼应了前文,而且深化了主旨,引发读者思考。、示例一: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对他的限制都是形式上的,他从头至尾都没有提到如果乡下人强行通过的后果,他只是笑着说:“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在故事的结尾守门人又说“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这说明乡下人是有权进入这道门的。如果乡下人拿出勇气,是完全可以进入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虚掩着的门,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完全可以进入。
示例二:乡下人不能进入法律之门。守门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法律或者特权阶级的化身,他们不仅把守着每一扇通往法律的大门,还把持着执法的大权。守门人故意拖延乡下人前进的进程,告知乡下人可以通过却不是即刻,还刻意渲染门内的危险,直到乡下人死前才说出真相。同时乡下人自身性格也成为了进入法律之门的障碍,所以他永远也不能进入。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也许在不能进入的门后面根本没有我们想要探寻的真相。
【解析】1.
B项,“守门人是一个呆板、守旧的角色,他拥有权力,却不知道变通,永远以自己魁梧凶狠的形象面对世人,使诸多拜访者望而却步”说法错误。“诸多拜访者”有误,因为通过结尾处乡下人的问话,可以知道许多年来没有其他人来要求进去。
故选B。
2.
B项,“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说法错误。描写方式有误,主要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极少。
故选B。
3. 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解答此题要注意审题,“结尾的艺术效果”,也就是“小说结尾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从人物、主旨、情节结构和表达效果四个方面来回答。本题主要从主旨、情节、效果三个方面分析。结尾卫士冲乡下人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从情节的作用来看,结尾出人意料,而把小说推向高潮,且呼应前文“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从主旨的角度看,结尾揭示了法律之门的真相:“法”的真貌被完全地遮蔽在守卫的身后,隐藏在无限的台阶之后,“法”的意义不在于显示,而在于隐匿自身。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从表达效果来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悲剧性,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4.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可以进去或者不可以进去;而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内涵而凭空想象。如果说“乡下人能够进入法律之门”,就要结合“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等情节分析法律之门的作用、守卫的性质;如果是“乡下人不能够进入法律之门”,结合“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等情节分析卫士代表的权威性、乡下人的性格。最后结合生活感悟,谈自己的体会。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