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变革检测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2. 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C. 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3. 上联:“商汤灭夏建都亳”,下联:“□□迁殷定国疆。”下联□□中应该填写的人物是( )
A. 夏桀 B. 盘庚
C. 商纣王 D. 周武王
4.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确定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6年是( )
A. 公元前11世纪初
B. 公元前10世纪初
C.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D. 公元前10世纪中期
5. 旷世珍宝“何尊”上的青铜铭文记载,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为:我将中国作为统治地,亲自统治那里的民众)这是“中国”二字作为词组首次出现。下列关于何尊的相关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当时中国实行分封制
B. 当时中国的统治区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C. 何尊上的文字被称为铜文
D. 何尊属于农业生产工具
6. “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 )
A. 人面鱼纹彩陶盆 B. 骨耜
C. 刻有文字的甲骨 D. 铁农具
7. 察历史变化,思发展根源。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应用和推广 B. 公田变为私田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确立
8.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实行分封,政治稳定 B.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 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 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9.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周王室衰微 B. 分封制瓦解
C. 兼并战争不断 D. 注重兴修水利
10.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与“民勇于公战”相关的措施是( )
A. 禁止私斗 B. 鼓励耕织
C. 改革户籍制度 D. 奖励军功
11.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周王室衰微 B. 分封制崩溃
C. 兼并战争不断 D. 注重兴修水利
12.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 颂扬汤武功德 B. 批评商朝暴政
C. 强调以礼治国 D. 宣扬变法图强
13. 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
A. 齐桓公 B. 秦孝公
C. 楚庄王 D. 勾践
14. 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
A. 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 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 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 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15.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
A. 道家 B. 法家 C. 墨家 D. 兵家
16.河南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1反映了商朝的冶铁业十分发达
B.图2说明商朝已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图3表明安阳曾经是商朝统治的中心
D.上述三幅图支持了安阳是我国著名古都的观点
17.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8.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指事 B.象形
C.会意 D.形声
19.“千耦其耘”记载于《诗经》,描述了西周时期大规模二人并耕(人力)的集体耕作场景。此外,春秋时期还可以看到一种新的耕作场景是( )
A.使用骨耜 B.牛耕
C.使用木制工具 D.使用石制工具
20.商朝末年,为了完成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泰伯、仲雍兄弟避居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但他们还不可能做到的是( )
A.传授铸造铁器的方法 B.带来青铜礼器
C.带来精美的彩陶器具 D.传播甲骨文字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 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
(1)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简述以上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材料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四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四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4)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22、观察下列漫画,回答问题。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仍体现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两例说明。
(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 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答案
1-5ABBCA 6-10CACCD 11-15CDBAB 16-20ABBBA
21、(1)实行暴政而失去民心,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激起人民的反抗。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分封制
(4)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5)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6)分封制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2、(1)图1反映了道家思想;图2反映了法家思想;图3反映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对人要团结友爱;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3)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