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09:29: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0),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他诗歌的特色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代表作《终南别业》《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相思》《山居秋暝》《鸟鸣涧》
《画》《鹿柴》。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
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王维
读准节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读懂诗歌
幽篁:幽深的竹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深林:指“幽篁”。
相照:照耀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研读探究
前两句写诗人月下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独”有“独自”的意思,体现了作者的与众不同的高雅志趣和隐居生活的闲适,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和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如何理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宁静、淡泊的心境。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竹林,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的画面。诗中没有特地描写景色,而是着重描写了人在竹林里的活动,传达出诗人宁静、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




竹里馆
王维
写景(幽篁、深林、明月)
写人(独坐、弹琴、长啸)
传达出宁静、
淡泊的心境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
白帝城》等。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羁旅诗又称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等内容的诗歌。
读准停顿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读懂诗歌
玉笛:笛子。
洛城:即洛阳城。
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
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
故园,故乡,家乡。
研读探究
(2)“暗”可指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
(1)这里“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3)与“谁”字相照应,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烘托出了夜的幽静。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有飘散的意思,使读者有极强的画面感。 运用夸张手法,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反衬诗人闻笛后的思乡之情。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通过诗人客居在洛阳时偶然听闻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