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渔歌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1-c-n-j-y
四、说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想象画面、理解词意、落实重点。创设情境,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www-2-1-cnjy-com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什么是词?学过那些词?导入《渔歌子》,引出此人张志和的生平背景,以此为理解词的思想情感做铺垫。 21*cnjy*com
(二)、初读词感知,读出“词”味
1、明确读词要求:每人最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三遍,第一遍,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遍,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导朗读节奏,(课件)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读诗,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质疑)
3、画出词中景物,帮助想象画面。然后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课件)
4、想象色彩:再读词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师板演) 5、想象画面: 21教育网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1·c·n·j·y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填一填:(课件)
6、体会心情:那位渔翁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课件)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下面我们来读张志和的补充资料,你就更了解他为什么“不须归”了。(课件)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www.21-cn-jy.com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21cnjy.com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拓展: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学了这首词,你想说什么?
(七)、作业:朗读背诵诗歌或根据《渔歌子》想象画面写一篇文章。
七、说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并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引导“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21·世纪*教育网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学生朗读时,我没能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词的节奏。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