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2.查找关于梁启超和谭嗣同的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谭嗣同之死》。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基本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2.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 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用自学的方式。通过看注释、查资料,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2.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细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慷慨正气各不同
导入语:本单元的主题是慷慨正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自己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凛然气节成为激励后世的榜样。“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陈毅元帅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元帅风度,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让我们钦佩不一。他们虽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取义成仁、献身正义,但是他们都有努力保存自己的生命,即使到了最后关头,也不轻易放弃生存的机会。
可是在特殊情况下,特殊的个性,会作出不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择。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在戊戌变变法失败后,放弃逃亡,选择了引颈就刑。他还是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吗?今天我就通过学习《谭嗣同之死》,来看谭嗣同其人。
板书课题:谭嗣同之死
梁启超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前,就主动地带有比较阅读的意识,为后面的辨论赛做铺垫。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活动设计一】了解背景
指导语: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便于大家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同学们已经对本文的写作背景情况做了解,请同学们展示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活动:中日甲午战争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训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活动设计二】读准字音
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榻(tà) 擘(bò) 谕(yù) 谒(yè)
箧(qiè) 杵(chǔ) 臼(jiù) 就戮(lù)
第二步:同位两人一组朗读课文,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正确朗读。
【活动设计三】读懂文意
第一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 ( http: / / www.21cnjy.com ),翻译文章。同位之间一人翻译一句,存在异议的可以举手指出来,并圈划出解决不了的词语、句子。在班内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第二步:这些词句,你会解释吗?
1.解释词语
变:政变。 遂: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方:正在。 寓:寓所。 抄:查抄。 旋:不久。 垂帘:女后辅佐幼主临政、听政。 耳:罢了。 虽然:虽然这样,但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它不可能还应该努力去争取。 足下:您,第二人称敬称。 谒:拜访、拜谒、拜见。 是夕:这个晚上。 竟日:整天。 东游:东渡日本,指暂时去日本避难。 箧:小箱子。 无以酬圣主:无法报答圣明的皇帝。 酬:报答。 未可卜:难以预料。 遂:于是。 侠士:指大刀王五。 卒:终于 再四:再三。 强:苦劝。 系狱:拘囚在监狱中。系,拴脚,引申为拘囚。 须臾;极短的时间。 春秋:年龄。 神气:神情。 少:稍微,“少”同“稍”。 就戮:接受斩刑。 戮:斩、杀。 烈:刚烈。
2.翻译句子。
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⑵不有生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对谭嗣同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是不是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
【活动设计一】慷慨从容真英雄
指导语:我们该如何评价谭嗣同?请同学们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在文章中所描述他说的话,做的事。来全面地分析他的性格。
①比一比,看谁更了解谭嗣同。
谭嗣同 (1865-1898)湖南浏阳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自幼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
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 ( http: / / www.21cnjy.com )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次年,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8月,应召入京,受光绪皇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9月21日慈禧政变发生后被捕。28日临时刑前愤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辑为《谭嗣同全集》。
②赛一赛,看谁更懂得谭嗣同
指导语: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主要事件,分析时要做到有理有据。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成果展示:
生1:文章的开头写康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寓所已被查抄,慈禧垂帘听政的官方文件已经下达.形势非常的危急.而谭嗣同却从容不迫,说“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劝梁启超东游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当日本朋友苦劝其东游,再四强之.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些话慷慨激昂、掷地有声,集中反映了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阔的政治视野,救国救民的一腔热情。自觉自愿地为他奋斗地理想、为他忠于的信仰而献身。谭嗣同无私的、圣洁的精神撼天动地。
生2:从初六得到消息到初十被捕。他完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和梁启超一起东渡日本。可他在被捕之前从容不迫地做了四件事:①谋救皇上,②谋救康有为,③交托书籍文稿,劝梁启超去日本,④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生3:被捕之后,正气凛然。题诗狱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很少有失败地英雄发出这样胜利的笑声。他一方面为自已的选择而自豪;另一方面又没有把出逃者贬低,而是把他们和自己放在同样的高度。 “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都有体现了谭嗣同壮烈行径和崇高精神。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地很好。谭嗣同不管慷 ( http: / / www.21cnjy.com )慨激昂还是从容自若,都是真正的英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谭嗣同用生命垫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设计意图:既锻炼了学生检索材料、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为下文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板书:从容 无私、圣洁
奋不顾身
慷慨 视死如归
【活动设计二】英雄价值新辩论
过渡语: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保存了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才能从事救国大业。若是换了陈毅元帅。哪怕是要潜伏在山林丛莽之间、忍饥挨饿,也要活着杀敌。这样比较起来,谭嗣同的死到底值不值?
指导语:现在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小地辨论会。深入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正方:谭嗣同死的有价值
反方:谭嗣同活着更有价值
具体步骤:
1.首先学生独立思考三分钟,并在练习本上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其次在班级中开展一场辩论赛。
3.最后教师总结发言。
简记辩论如下
正方1:谭嗣同死了,谭嗣同无私的、圣洁的、无所畏惧的崇高的献身精神,会激励一个又一个中国人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反方1:谭嗣同死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反而助长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可能会打击同仁志士的改革热情,终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正方2:“一个谭嗣同死了,千百万个谭嗣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站起来了”, 谭嗣同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激励了无数的革命党人无数的仁人志士。革命的烈火不会被浇灭,反而会越燃越大,中国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反方2:“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保存革命的实力最重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每个人都像谭嗣同这样选择死亡,那么中国的明天又靠谁来维系?
教师总结:总之,谭嗣同从容赴难已是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浩然正气对后事的巨大教育和鼓舞也是事实。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 直面,正视就是强调面对牺牲的从容淡定。哀痛者和幸福者则是为牺牲而哀痛,能为正义而牺牲而自豪、幸福。对于谭嗣同死亡的价值问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评价人物,深切地感受谭嗣同的正气凛然。
五、品读课文,鉴赏手法
指导语:本文作者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者。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
虽然本文他严格按照史传文学的要求,不自由自由议论,不作主观抒情。但他仍把自己的爱憎褒贬流注于笔端。体现“新文体”感情充沛,气势跌宕地特点。
问题一:本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新文体” 笔端常带感情,气势跌宕地特点?
问题二:本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新文体”平易畅达?
学生活动: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学生成果展示:
生1:(谭嗣同)则于其明日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这里写谭嗣同的语言激昂慷慨,此情此景景包含了作者何等的感慨。他却一句话“遂相与一抱而别。”戛然而止。这体现了作者行文的气势跌宕。作者凝练的语句中寄托了无可奈何地惋惜和悲痛。其痛悼、敬仰、颂赞之情尽在不言中。
生2:“苦劝”“东游”“被逮”“被逮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一日” “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作者改用了文言字、词,使之接近口语,做到平易畅达。
教师总结:饱含感情、气势跌宕的记叙,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慷慨激昂,以其辉煌的思想和情绪瞬息间震撼着我们,而朴素的叙述,诱导着我们掩卷沉思。这就是作者的高超技巧。
板书:梁启超:痛惜、敬仰、颂赞
七、布置作业
谭嗣同文武兼修,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下请同学们搜集谭嗣同的诗篇,再次感受英雄的魅力。
八、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
亮点:本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终抓住文本实施教学。让学生结合文章学会点评文中的人物,学习如何探究文章的内涵,以及能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感受,对学生进行说得训练。设计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结合文本来训练他们的合作探究的一些能力。
建意:本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做的还不够好,个别环节设计的在再精细一些。或是精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