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梳理论证思路。
4.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会其论述方式和语言特色。
5.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孟子及《孟子》一书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词句。
2.译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教师板书课题:9 鱼我所欲也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文本知识
1.作者介绍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儒家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孟子吗?
预设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预设2: “性善论”的要点
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2.课文背景
教师:通过本文的作者介绍,我们了解了作者孟子,下面一起来了解《孟子》一书。
预设:《孟子》
《孟子》共七篇,记述孟轲的言行。此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添上题目,就可单独成篇。《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预习检查
读一读生字词。
2.解一解词语。
舍生取义:舍弃生命,以求正义。形容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提示:教师:同学们,参照注释,先听读课件示范朗读,然后自己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教师: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的内容吧。
教师提示:同学们,注意红色字体的字词的意思,在课本上记录或勾画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的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
教师:同学们,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做呢?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失去它罢了。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教师:同学们,下面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的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教师:我们继续疏通课文内容吧。
教师:我们一起在疏通这段文字的基础上,试着翻译这段文字。
预设: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教师: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学生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太笼统了,应该简洁一点儿,即回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2:舍生取义。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作者是怎样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语句出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学生1:本文开篇用鱼、熊掌类比生、义。
学生2:运用类比,是比喻论证方法。
教师点拨:这里用鱼、熊掌作类比,有舍鱼而取熊掌。从而突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这个比喻论证,由浅入深,自然明晓。
教师指导:比喻论证注意问题①用来作喻体的事物应当是大家所熟悉的,且是具体、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事物。
②比喻应当贴切,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③因比喻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有缺陷,要完整、深刻地论述问题应把比喻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2.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学生:运用道理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是如何从正面论证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所欲 甚于生(义) 故不苟得。
学生2:所恶 甚于死(不义) 故不辟患。
语句出示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教师:同学们,以上语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反面论证论点。
学生2:所欲 莫甚于生 何不用(即不择手段求生)。
学生3:所恶(反面) 莫甚于死 何不为(即不择手段躲祸)。
语句出示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教师:上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道理论证。
教师追问:那么,本文是如何分析的?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在此运用了因果分析法。
学生2:“由是则生” “不用”是结果 是“有甚于生者”原因导致。
学生3:“ 由是辟患” “不为”是结果 是“有甚于生者”原因导致。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是心”,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教师追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学生:孟子主张人性是善良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认为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3.大声朗读第2段,说说孟子在这一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学生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教师:同学们,这段话怎样论证的?(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正面论证。
学生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学生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舍生取义。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 在意义上呢 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学生默读,讨论分析。)
学生1:“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很少的,但在关乎生死的时候,比“万钟”还要贵重。
学生2:而“呼尔”“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万钟”在数量上远远多于“一箪食,一豆羹” ,贪图富贵的人接受了它,就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语句出示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教师:同学们,这段话是如何论证的?学生1:反面论证。
学生2:“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不辨礼义 ,接受万钟,这就是“见利忘义”。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学生2: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4.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是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
“本心”:舍生取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教师追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5.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文天祥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学生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二)字词句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今义:动词,表示答应的词。
一豆羹 古义: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类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省略句,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预设2: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预设2: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4.板书设计。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孟子的名言。2.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由“舍生取义”名言导入,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之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并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疏通文意,为以后领会文章主旨打下基础。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能使学生对课文更加熟悉,有助于下一课时对文章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第二课时由检查背诵导入,既能巩固前一课时所学,又可顺势开启后面的教学。先引导学生提炼本文中心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从文章细节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又有助于他们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拓展延伸部分,通过名句展示,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有助于学生内化本文的思想主旨,让学生领会“舍生取义”这一品质的高尚,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课后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唐雎不辱使命》的大意,积累重点字词。
2.预习《唐雎不辱使命》,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3.预习《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本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