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23:12: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真题训练
作家作品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人。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jiaochou)古书的“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反应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的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本文记叙的是战国时期弱国和强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唐雎不辱使命,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出使的任务。
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唐雎在安陵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骄横狂暴又阴险狡诈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完成使命的经过,显示了唐雎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无畏精神。
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用对话交代起因,经过,结局;用对话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安陵君委婉坚定,唐雎沉着干练、口风锐利、果敢机敏、不畏强暴,秦王的骄横狡诈、色厉内荏。)
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秦王先倨后恭;唐雎先恭后倨\结尾秦王的表现反衬唐雎)
知识导图
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的君主自称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用“朕”。秦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天子自称朕。”自此,一般人不能自称“朕”了。
中国古代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之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榖(不谷)”等等。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可自谦为寡人,唐以后只要皇帝称寡人。
古汉语知识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放置。
轻寡人与 与:同“欤”,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 仓:同“苍”,青色。
一词多义
使:使者;使命;假使,假如;出使;派遣;让。
之:(1)代词,指代人事物。(2)助词: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语音助词,凑音节。(3)动词,到,往。
真题训练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习题。(12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⑾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划线的意思。(4分)
(1)长跪而谢之( )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
(3)寡人谕矣( )
(4)图穷而匕首见( )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方 急 时 不 及 召 下 兵 以 故 荆 轲 逐 秦 王。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 (2)使毕使于前。
译文: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
答案:1(每空1分,共4分) ⑴道歉 ⑵介词,从、由 ⑶明白,懂得 ⑷穷尽,完结
2.(2分)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4分)(1)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4.B(2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13分)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 ”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 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 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 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 ’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释】: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天下缟素 缟素:
(2)长跪而谢之 谢:
(3)亲尝教以兵 兵:
(4)其将何以当之 当: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要离之刺庆忌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子南方之传士也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D.时宿于野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4.【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郑同,你更欣赏谁?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3分)


答案:(二)(13分)
1.(4分)(1)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2)道歉 (3)兵法 (4)抵挡,防御 (每小题1分)
2.(2分)D (D项的“于”字都是在;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用/因为;C项:判断句的标志/句末语气词)
3.(4分)
(1)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就将成为四个人了。(2分)
(2)兵法本就是天下狡诈的人所喜欢的东西 ,我原本就猜到大王您会不喜欢它。(2分)
4.(3分)答案示例:
(1)唐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等地方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的人。
(2)郑同:“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等地方可以看出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迂回委婉、谦虚文雅的人。(言之有理即可,性格1分,分析2分)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 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B.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放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音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书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岩燕后
D.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 分)( )
A.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易:交换
B.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吉祥
C.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感谢
D.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奉:俸禄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3 分) ( )
A. 甲文记叙了唐雎在紧要关头出使泰国,质利完成使命的事情,表现了唐瞧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 甲文中安陵君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支持和信任,唐雎才有了用武之地。
C. 乙文中触龙讲究劝说艺术,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D. 甲乙两文都运用大量对话,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对比鲜明。主人公睿智聪慧、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面画线的句子。(8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4分)

(2)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4分)

答案:1. (3分) B
2. (3分) C (谢,道歉)
3. (3分) C (“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说法错误,应该是“先从生活琐事说起,再谈到国家大事”)
4. (8分) (1) (4分)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布衣、免冠、徒跣、抢”翻译正确各1分。)
(2) (4分)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备办、备齐、安排)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约、百乘、质、乃”翻译正确各1分。)
(四)文言文阅读(14分)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富弼传(节选)
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忧,遣使来言关南之地。地是石晋①所割,后为周世宗所取。
富弼②奉使,往见契丹主曰:“两朝继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 ”契丹主曰:“南朝违约,塞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③,将以何为④ 群臣请举兵而南,吾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
弼曰:“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苟从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且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⑤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⑥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与?抑人主当之与?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⑦者久之。
弼又曰:“雁门者,备⑧元昊也。塘水始于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旧,民兵亦补阙,非违约也。”契丹主曰:“虽然,吾祖宗故地,当见还耳。”弼曰:“晋以卢龙赂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地,皆异代事,若各求地,岂北朝之利哉?”……契丹主知不可夺⑨,自遣人来议。
【注释】①石晋:即后晋高祖石敬瑭。②富弼:北宋名相。③籍民兵:让老百姓成为士兵。④将以何为:想要干什么。⑤专:个人专有。⑥任:承担。下文的“当”亦同。⑦首肯:点头表示同意。⑧备:防备。⑨夺:改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轻寡人与( ) (2)长跪而谢之( )
(3)苟从诸将言( ) (4)民兵亦补阙(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未尝闻也 / 尝趋百里外 C.所亡士马 / 马无故亡而入胡
C.非若是也 / 地是石晋所割 D.与臣而将四矣 / 群臣当之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

4.秦王和契丹主为得到土地采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富弼传》中哪一句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受地于先王”意思差不多?(2分)

5.各用一个词概括唐雎和富弼的性格特征。(2分)
唐雎: 富弼:

答案:(四)文言文阅读(14分)
1.(1)轻视(2)道歉(3)如果(4)同“缺”(各1分,共4分)
2.A(2分)
3.(每句2分,共4分)
(1)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存留,只因为有您啊。
(2)如今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能保住一定能获胜吗?
4.前问:前者是交换,后者是索要。后问:吾祖宗故地。(每问1分,共2分)
5.唐雎:有勇有谋。富弼:不卑不亢(仁而有威)。(每个1分,共2分)
(五)(10分)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 唐雎不辱使命》)

【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②盆缶③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④。于是秦王不怿⑤,为一击缶。相如顾召⑥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瑟:古乐器名。②奉:敬献。③缶:瓦制的打击乐器。④靡:后退,避开。⑤怿:高兴。⑥顾召:回过头来嘱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头抢地尔   
②休祲降于天   
③秦御史前书曰   
④秦王怒,不许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
(5)【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

【分析】【参考译文】
【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
②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祥;
③句意: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前:上前(走上前);
④句意:秦王发怒,不答应。许:答应。
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故句子断为: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尝,曾经。闻,听说。句意: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②重点词:窃,私下。好,喜欢。句意: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甲】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机智;【乙】蔺相如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机智。他们二人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爱国之情可见一斑。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能力。
两文都有人物与秦王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挺剑而起”则是对唐雎的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也是对蔺相如的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相如张目叱之”是对蔺相如的神态描写,文中对众武士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答案:
(1)①碰,撞;②吉祥;③上前(走上前);④答应。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3)①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②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
(4)勇敢、机智、善辩、爱国。
(5)相同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有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甲】文没有。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4题。(17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4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文中蒙正的回答。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4.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4分)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答案:(六)1.(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2.A 3.(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 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4.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
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七)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
【乙】
(聂政)遂西至濮阳①,见严仲子②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③,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日:“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④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⑤,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剌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⑥,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濮阳:春秋时期属于卫国。②严仲子:春秋韩国大夫,与韩相侠累(名傀)结仇,逃往濮阳。后与聂政结识,在聂政母亲生日时给予重金,聂政虽不受,但许身为友。③不幸:指聂政母亲去世。④季父:最小的叔父。⑤得失:这垦指差错。⑥抉眼:指聂政挖出自己的眼睛。
1. 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划分停顿(划两处)。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免冠徒跣 (2)彗星袭月 (3)徒以亲在 (4)遂谢车骑人徒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持兵戟而卫者甚众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因自皮面抉眼
C.以君为长者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D.今吾以十倍之地 遂以死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
5. 研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比较唐睢和聂政人物形象的异同。
【分析】译文:
【乙】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正好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在那里,他们身边守卫众多。聂政直冲上台阶刺杀韩傀,韩傀边逃边抱住韩哀侯。聂政再刺韩傀,同时也刺中韩哀侯,左右的人一片混乱。聂政大吼一声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又割腹挑肠,就此死去。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摘掉帽子光着脚。徒:光着。
②句意为: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袭,扫过。
③句意为: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徒,只是。
④句意为: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谢,谢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B.于是/于是;
C.当作/是;
D.介词,用,拿/连词,不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句中重点词:加,给予。惠,恩惠。以,用。易,交换。甚,很。善,好。句意为: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
②句中重点词:语泄,机密泄漏。则,那么。举国,全国。岂,难道。殆,危险。哉,语气词,吗。句意为: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相同。结合甲文“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等句子可知,面对强国秦王的怒火,唐雎冷静从容应对,据理力争,看出他不畏强暴、勇敢。面对秦王的威胁和压迫,唐雎举出聂政等刺客的事例,用同归于尽来威胁秦王,看出他的聪明。结合乙文“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等句子可知,聂政和严仲子分析了形势,认为人多容易泄密,所以决定一人前去刺杀,看出聂政的聪明和勇敢。故唐雎和聂政的共同点是机智聪明,不畏强暴,勇敢。
不同。结合甲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等句子可知,唐雎为了自己的祖国,与秦王周旋,看出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唐雎用三寸不烂之舌和无畏的勇气迫使秦王改变命令,看出唐雎善于言辞的形象。结合乙文“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可知,这里看出了聂政的孝顺。结合乙文“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可知,聂政为了严仲子的仇,独身前往为其报仇,聂政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为了让韩国不知道是严仲子派人来报仇,宁愿自己划伤自己的脸,弄瞎自己的眼睛,看出他的侠义精神,看出他的勇敢无畏。唐雎此行目的是为了国家,表现了其对祖国的忠诚,表现了他的长于言辞的形象。而聂政此行是为了个人,表现了其孝顺和侠义精神。这是他们不同之处。
答案:
【答案】1.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2. (1)光着(2)扫过(3)只(4)谢绝 28. B
3. (1)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2)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
4. 相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同:唐雎忠诚,擅长言辞,具有高超的说话技巧。聂政孝顺,具有侠义精神,不畏死。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乙】唐雎①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②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③;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④;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⑤。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⑥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⑦,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释】①唐雎(jū):人名,是安陵国的臣子。《唐雎不辱使命》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②怫然(fú):盛怒的样子。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④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⑤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仓,通“苍”,苍鹰。⑥休祲:吉凶的征兆。⑦挠:屈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寡人反取病焉 ( ) (2)王曰,何坐?( )
(3)圣人非所与熙也 (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2. 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欲辱之
B.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徒以有先生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
D.于土墙凹凸处 生于淮北则为枳
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
4.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雎“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请从乙文中找出所对应的语句进行回答。(2分)
5.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2分)
答案:1. (2分)(1)侮辱(2)犯罪(3)同“嬉”,开玩笑(4)曾经
2. (2分)D(A选项中“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吾欲辱之”中的“之”是作代词,代“他”;B选项中“挺剑而起”中的“而”,连词表修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中的“而”,连词表示转折。C选项中“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吾欲辱之,何以也?”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只有D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2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4.(2分)行是“秦王怫然怒”;言是秦王说的“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2分)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和其高超的口才及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