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生物考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平方公顷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100个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7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实际种群数量最可能为( )
A.等于300只 B.无法判断 C.小于300只 D.大于300只
2.下图表示某种鼠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的变化。经调查,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鼠种群数量始终呈“J”形增长
B.可用标记重捕法准确计算其种群密度
C.第5年后,使该种鼠数量减少的因素有天敌、资源和空间等
D.理论上该种鼠在新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00只
3.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点种群数量为K/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1可以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
B.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C.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C点出现环境阻力
D.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前进行捕鱼
4.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为死亡率 B.②为种群密度
C.③为年龄结构 D.④为性别比例
5.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鼠种群的数量变化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不利
D.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
6.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甲和图乙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列对图甲中3个物种、图乙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3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明显低于图乙中的3个物种的
B.如果资源有限,图甲和图乙中种群数量受影响最大的都是物种2
C.w/d的值越大,生态位的重叠度就越大,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D.图乙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以及种间竞争都比图甲中3个物种的激烈
7.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池塘水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
B.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C.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生物都与周围的很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D.丁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8.如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9.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相对值示意图,其中丙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含汞的废电池浸出液污染,生物体内含汞最多的营养级是( )
A.乙 B.丙 C.甲 D.丁
10.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下图是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处应为“因变量”,如“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两组实验中是否有微生物是此变量
B.②处应为“无关变量”,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几组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是此变量
C.③处应为“单一变量原则”,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要控制一组通氧气(或空气)另一组无氧环境,其他条件两组实验应相同
D.④处应为“干扰因素”,如“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产生淀粉”实验,植物中原有淀粉会干扰因变量的检测
11.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同的特点
B.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所含能量越低
C.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D.无菌土壤可作为探究土壤微生物作用的对照组
12.有关种群密度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外激素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利用黑光灯诱捕某种昆虫来调查其种群密度属于信息传递的应用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使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D.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
13.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③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④中可能有微生物,并都是自养生物
D.该图漏写了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
14.在鱼塘适量种植莲藕,能达到水净、鱼肥、景美、藕增产的多重效益。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鱼塘中央底部与岸边底部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C.鱼的粪便是荷花的天然肥料,为荷花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D.必要的人工干预能保证鱼塘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高产
15.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缸的生物必须成分齐全,比例适宜
B.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以保证能量的供应
C.生态缸内的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D.应定时向生态缸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6.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越大,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大
B.若全球生态赤字持续扩大,可能会造成生态系统崩溃等严重后果
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
D.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
17.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有机肥中的能量可被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直接利用
C.与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D.图中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18.下列关于制作传统发酵食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腐乳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
B.发酵温度过低可能会导致制泡菜“咸而不酸”
C.制作果酒时,需每隔一定时间打开瓶盖放气
D.制作果醋时,醋酸杆菌能以乙醇作为碳源和能源
19.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毛霉是厌氧真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B.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C.果酒发酵时温度应控制在18~30℃,果醋发酵时温度比果酒发酵温度高
D.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醋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20.如图为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尿素分解菌的过程。酚红在碱性环境中呈红色。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B.图中所用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C.④过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接种工具是涂布器
D.可用酚红染料鉴定,菌落周围是否出现红色圈
21.培养基甲(配方见表)可用于筛选某种细菌,该种细菌在培养基甲上生长,进而形成菌落,则培养基甲( )
KH2PO4 Na2HPO4 MgSO4 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1.4g 2.1g 0.2g 10.0g 1.0g 15g
A.是液体培养基 B.能筛选出光合细菌
C.是选择培养基 D.适合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
22.微生物培养都需要无菌操作,下列不适宜干热灭菌的是( )
A.吸管 B.培养皿 C.金属用具 D.用于培养的微生物
23.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硝化细菌和固氮微生物都能以空气中的 NH3 作氮源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 CO2 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特殊营养物质
D.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
24.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某一稀释度下至少涂3个平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常会比实际活菌数目少
B.3号试管中的样品溶液稀释倍数为104倍
C.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108个
D.该实验需设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作对照,用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作用
25.如下图为研究人员从红棕壤中筛选高效分解尿素细菌的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配制步骤②、③的培养基都要进行严格灭菌
B.步骤④挑取③中不同种的菌落分别接种,比较细菌分解尿素的能力
C.步骤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需向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
D.步骤③纯化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原理是将聚集的细菌分散,以获得单细胞形成的菌落
26.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请结合所学发酵知识和生活经验,指出下列未经发酵的食品是( )
A.泡菜 B.黄酒 C.牛奶 D.苹果醋
2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中,需要定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方格组成)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分析。下图是某次样液稀释100倍后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根据该结果统计的1mL发酵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 )
A.4.5×108 B.4.25×108 C.2.4×107 D.1.7×106
28.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苗种并进行扩大培养
B. 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C. 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
D. 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
29.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发酵工程具有生产条件温和、原料来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等特点
B. 发酵工程的培养基配方要经过反复试验才能确定
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生产谷氨酸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30.下图表示这两个区域的不同水深处的藻类固定太阳能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近海水域,②表示远洋区域,近海水域的藻类种群密度大于远洋区域
B.①表示近海水域,②表示远洋区域,远洋区域的藻类种群密度大于近海水域
C.①表示远洋区域,②表示近海水域,近海水域的藻类种群密度大于远洋区域
D.①表示远洋区域,②表示近海水域,远洋区域的藻类种群密度大于近海水域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漏选得一分,错选得0分)
31.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102kJ/(m2·a)]。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类别 GP NP R
① 15.91 2.81 13.10
② 871.27 369.69 501.58
③ 0.88 0.34 0.54
④ 141.20 62.07 79.13
⑤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有一部分能量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32.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关于赤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3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肯定大于①
B.④中包含了三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D.第三、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④)/②]×100%
34.下列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平板划线法每次划线前和最后一次划线后都需要对接种环灼烧灭菌
B.巴氏消毒法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而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C.在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微生物计数,一般结果较真实值高
35.科研人员测定生活在某库区水域中层、具有捕食关系的五种鱼体内重金属的含量(ng·g-1),结果如下表。下图表示能量流经丙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丙的摄入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鱼的种类 甲 乙 丙 丁 戊
Hg 17.8 61.9 70.4 117.0 112.0
Pb 27.3 34.9 52.5 84.3 75.8
A.在五种鱼中,甲种鱼所处营养级的总能量最多
B.丁和戊种鱼可能为肉食性鱼,不属于第二营养级
C.图中的E表示丙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重金属化合物比较稳定、难以降解,不参与全球性的物质循环
三、综合题(共40分)
36.(12分)如图所示为科研工作者对某草原生态系统所做的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图甲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乙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回答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碳元素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
(2)在图甲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3)图乙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B中的能量除被分解者利用、被次级消费者摄入外,还有一部分属于____________。
(4)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千焦,则图甲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______千焦。
(5)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草原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草原动物通过植物的气味来辨别和摄取食物,以上描述分别属于的信息类型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体现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7.(8分)自生固氮菌是土壤中能独立固定空气中N2的细菌,将玉米种子用自身固氨菌拌种后播种,可显著提高产量并降低化肥的使用量。科研人员进行了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和固氮能力测定的研究,部分实验流程如下图。请回答:
(1)纯培养物是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将土壤悬浮液稀释了____________倍,步骤④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__。
(3)下表为两种培养基的配方,步骤④应选其中的____________培养基,并加入琼脂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倒平板。纯化培养时,需同时进行未接种培养基的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hby培养基:甘露醇(C6H14O6)10g,KH2PO40.2g,MgSO4·7H2O0.2g,NaCl0.2g,K2SO40.3g,CaCO35g,蒸馏水1000mL。
LB培养基:蛋白胨1g,酵母提取物5g,NaCl5g,蒸馏水1000mL,pH7.0-7.2
(4)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以了解发酵进程。
38.(7分,每空一分)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鼠、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灭某种虫害时,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3)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 λt,由此可知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形增长。
(4)如图1时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图2表示某种草原布氏田鼠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回答问题:
图1中种群数量以A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率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少”)。图2中,当R值为b点对应的数值时,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_。
39.(13分)I.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恢复。
(1)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演替,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进行。
Ⅱ.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____代表类似.
III.(1)人们发现植物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可以影响昆虫的繁殖,欲验证从番茄中提取的某种挥发性次生代谢物对菜粉蝶成虫具有驱避作用,使其不能在叶片上产卵。请完善下列实验内容:
①以新鲜番茄植株为材料获得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用50%丙酮溶液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000mg/mL的溶液;
②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若干甘蓝苗随机均分为A、B两组,在A组的叶片上涂抹适量的上述提取物溶液,B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A、B两组甘蓝苗中接种等量的待产卵的雌虫若干,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菜粉蝶在植物上的产卵量;
④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甘蓝与番茄的间作比例会影响对菜粉蝶的防治效果,为探究甘蓝、番茄的最佳间作比例,科研人员在某试验田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得出如下图结果,据此回答问题:
分析上述结果,在甘蓝生产时人们选择甘蓝∶番茄=4∶1的间作比例进行种植,请说出选择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B 6.D 7.B 8.C 9.C 10.A 11.C 12.A 13.A 14.C
15.D 16.C 17.D 18.C 19.C 20.C 21.C 22.D 23.A 24.C 25.C 26.C 27.B 28.B 29.C 30.A 31.AC 32.ABC 33.BC 34.CD 35.D
36.12分 除标注外每空一分 (1) 二氧化碳(或CO2) 光合作用
(2) D、E、F(缺一不可)
(3) 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未利用
(4)0.008m或者m/125(2分)
(5)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37.8分,每空一分
(1) 微生物群体
(2) 1000 涂布器
(3) Ashby培养基 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
(4)发酵罐内发酵 微生物数量 产物浓度
38.7分 每空一分
(1) 样方 随机取样
(2) 性别比例 出生率
(3) J
(4) 不变 增长型
39.13分 除标注外每空一分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次生 速度 方向
30只/mL D和E(2分) B和F(2分)
在叶片上涂抹等量的50%丙酮溶液 成虫在A组植物上的产卵量明显低于B组
能同时兼顾高防治率和高收益的需求(甘蓝产量高且害虫少)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