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父爱之舟》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本文紧紧围绕“父爱" , 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写出了伟大而深沉的父爱, 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四次写到姑爹的小船,并以小船这条线索贯穿全文,把件件旧事连为一体,内容看似零散,实则结构严谨。父爱与小舟不可分割,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主题思想在叙述中得到了层层深化。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对父母的爱体会不够,生活中认为得到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让孩子回忆自己和父亲最温馨的画面,或者写出爸爸为自己做过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事情,通过回忆点滴,体会父亲的爱。达到以情起调的作用。之前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慈母情深》,了解了课文中场景描写的作用,通过抓关键词感受细节中蕴含的情感。但是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谈感受时并没有讲课本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所在学习之前布置了回忆和爸爸之间最感动的事,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时能感同身受,体会父亲的爱,并能发自肺腑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教学目标】 围绕作者描写的逛庙会的场景,深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关注作者的对比描写手法,深入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感受细节与场景之中蕴含的父爱。体会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意见或建议
一、复习导入,品味无形之舟 1.听写本课词语。 2.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指名学生回答)上节课我们品读的场景都是与船有关的,除了这些场景,文章还写了哪些场景?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两三处印象最深的场景,把感触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并做简单批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全班交流其他场景。(提示学生运用上一课学习的方法进行交流,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1)生交流“卖茧买枇杷”的场景。(引导学关注文中的两处省略号,想象“我”半夜醒来看到父母忙碌,会是什么样子?会想什么?当父亲给“我”买枇杷时,会有怎样的对话?) (3)“雨雪天背‘我’上学”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我”在父亲背上的感受,父亲的穿着、走路的样子等。 (4)选择“逛庙会”和“给‘我’凑学费、替‘我’铺床”这两个场景交流。 (1)“逛庙会”的场景。 ①教师补充背景资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②自由读第4自然段,结合平时逛山会的场景想象画面想象画面,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庙会盛大热闹、与父子俩的清贫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板书:对比 小结:感受到了庙会的热闹、父子的节省以及父亲对“我”的疼爱、理解和精心的付出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比出了什么?(比出了我的懂事、比出父爱、比出贫穷) (2)文章中还有哪里出现了对比。 “给‘我’凑学费、替‘我’铺床”的场景。 ①边读边想象画面,如果你是作者,拿着家里粜稻、卖猪凑来的学费,看到父亲给你铺床,你会怎么想?作者所说的“新滋味”是指什么滋味? 引导:联系家庭条件想一想?联系求学过程想一想?联系父亲的疼爱想一想? (父亲,您辛苦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新滋味”是指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对家庭境况的担忧、不能为家庭分担的愧疚等。) ②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再次读这一段。 二、升华情感,领悟父爱成舟 1.课文的题目是《父爱之舟》,这里的“舟”仅仅指姑爹的小渔船吗?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①“父爱之舟”把父爱与小渔船联结起来,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早期成长的承载作用。②“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小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③“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父亲总是用此舟送“我”读书、考学,此舟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④“父爱之舟”的情感内涵丰富,以此为题,既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2.对于父亲的付出,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从倒数第二自然段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难忘的爱和深切的怀念。) 三、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情感 1.相信在你身边也有这样的父亲,也有过鼻子一算的经历,练习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四、课堂回顾、布置作业 相信在你身边也有这样的父亲,也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练习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板书设计: 19 父爱之舟 对比 父亲 作者 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