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至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而构成关系基础的这种“缘”的纽带主要是缘分。缘分的持久性既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认定性的。前者如基于血缘形成的家人关系,后者如基于某种约定而形成的婚姻关系。
此外,关系具有工具性即交往双方以利益交换为目的。根据这样一种关系,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而且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人的话语中,我们也经常把关系与某些动词联系在一起,如搞关系、拉关系、找关系。最后,情是关系很重要的成分之一。情包括感情、人情、面子等等,而且很难将其量化,比如某饭店挂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而人情则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就很少涉及情感。所以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这是中国人的关系区别于西方社会的重要特征。
乔健先生在《“关系”刍议》等文中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人的“关系”,“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自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个单位。2.关系是一个能动的概念。这有两重意义,一是不同于近亲关系(如父子、夫妻),它需要不断地交往来维持;二是其存在是为了一些实际的目的。3.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了关系网。
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角色的规范即关系本身具有决策规范的含义。社会身份 (尤其是亲缘身份)构成了人们界定自己与对方互动规范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互动规范的基础。第二个特征就是情感依据。关系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区分与表达,构成了亲密信任和责任的依据。而且,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的关系越熟悉亲密,越应当信任。第三个特征就是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既包括横向的亲近联系又包括纵向的长幼尊卑。第四个特征表现为关系不是一套静态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中国社会波纹状的差序格局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和自己有关系的“中间人”介绍,陌生人也可以与自己建立关系,被纳入关系网之中,并随着亲密程度的增加,从关系网的外圈移动到内圈。同样地,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去经营关系,即便是“熟人”关系也会变得生疏。因此, 关系是一个持续营造,不断生成的过程。要考察关系的性质和类型,便需要考虑关系运作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
(删减自周大鸣《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差序格局”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特点,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
B.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
C.工具性关系是非正式关系,它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
D.人情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不涉及情感,是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1.【答案】A 【解析】B项“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曲解了文意;C项“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理解不对, 原文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D项原文“很少涉及情感”不是不涉及情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世间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情”与“缘”,因为这两方面都是人生中命定的或前定的。
B.社会身份是界定自己与他人互动规范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关系”。
C.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决定了个人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形成。
D.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体现了老板的“择朋”标准。
2.【答案】B 【解析】A项文本中强调“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选项中变为“人 世间所有的关系”,明显扩大范围;C项“决定了”曲解文意,“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是在处理关系时应该“考虑”的;D项“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扩大了范围。
3.下列根据文本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人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如父子,“横向”关系如夫妻,“横向”关系可以转化为社会关系,“纵向”的则不能。
B.“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驳斥。
C. “礼尚往来”是一种人情表现,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讲究对等、平衡,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关系。
D. “远亲不如近邻”体现“关系需要不断经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则体现关系的情感依据特征。
3.【答案】B 【解析】“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
通先生“差序格局”的有力补充。
4.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4.【参考答案】①文章首先评价了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地位,并指出中国社会结构中“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 ②紧接着作者对关系的类型作区分,进而阐释关系内涵的实质,并对工具性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③接着引用乔健先生全面概括中国人的“关系”的内容阐释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三种关系进 行分析。 【解析】“思路”“脉络”属于同一种考察题型,但思路题要注重关联词语的使用,体现作者写作的连贯性。
5.小张是某国企科技研发部的负责人,春节假期,他选择乘坐高铁回家,他提前给自己的父母、弟弟、妹妹和亲属们准备好了春节礼物。请说明小张的“关系”,并分析关系的特征。(6分)
5.【参考答案】①小张在单位里,对“上”、对“下”体现主从社会关系,在路上与同乘人产生社会关系,回家后又属于家人关系。 ②主从关系基于“业缘”,可能体现为情感性、工具性、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复杂关系之中;与
同乘人的关系基于“地缘”,是临时性的;家人关系基于“血缘”,是有持久性的。 ③这些关系体现着角色规范、情感依据、差序格局、动态实践的特点。 (答出①给 2分,答出②③中的任意1点即可得 2分) 【解析】在分析关系时,应分为单位、路途、回家三部分分析;而分析特征时首先应分析三部分各自的特点,并将三部分的共性做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三 幅 画
宗 璞
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⑦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⑧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⑨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⑩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不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欷歔。谢谢你,汪曾祺!
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
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C.“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热烈,既是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
D. 作者写道,“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既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
解析:选B。B项,“这一可笑的形象”和“批评宗璞单纯幼稚”表述不当,“小鸡思果”这一形象可爱而不可笑,且汪曾祺对宗璞绝无批评之意。
7.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答案:①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②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③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④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解析:文章第①至第③段写去店里取字画,具有点明标题和领起全文的作用。第④至第⑥段写演戏和赠诗,展示汪曾祺的多方面才艺,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第⑦至第 段详写三幅画,为文章的主体,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第 段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
8.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答案:①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②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③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的主题;④“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
解析:从结构安排看,以三幅画开篇,以三幅画结尾,全文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从技巧运用看,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三幅画是文章着力表现的对象;从主题表现看,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易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从意境设置看,“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答案】 D 【解析】句意: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坏的。秦朝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五年,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于垓下。“秦人大失望”主谓结构,“大失望”作“秦人”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BC;“击楚军”,“楚军”作“击”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B。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常有大度 度,然后知长短
B.还军霸上 晋军函陵
C.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沛公默然
D.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夫子哂之
【答案】B 【解析】A项第一个度是人对事宽容的程度,第二个度是估量;B项是驻扎;C项第一个然是然而,第二个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夫是句首发语词,第二个“夫子”为一个词,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老师。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答案】B.【解析】“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错误,原文为“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是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答案】(1)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
(“镇”,镇守;“给”,供给;“绝”,阻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2)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颁”,同“斑”。)
13.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3分)
【答案】①恃勇骄横,为人残暴。②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和手下人同利。③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人唯亲、轻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
【解析】①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可知,项羽恃勇骄横,为人残暴。②从“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和手下人同利。③《鸿门宴》中,项羽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项羽听完沛公的解释后对沛公不再有杀心,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足见其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人唯亲、轻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参考译文:
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随意观看,看到了秦皇帝,长叹道:“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人在蕲县起义,到陈地自立为王,建号为“张楚”。很多郡县的人都把他们的官长杀死后响应陈涉。这时候刘季的部下已发展到近百人了。于是就拥立刘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让他们率军北救赵国。同时命沛公率军西进,进攻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诸侯军到达霸上。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谏,于是登记秦的官吏、百姓的姓名,查封官府金库,退回来驻军霸上。召来各县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秦人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鸿门宴后,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坏的。秦朝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五年,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于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情况。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他,有才能的就怀疑他,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的颈联,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体衰多病,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动人心弦。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说法错误。描写水天空阔、沙鸥飘零的景象,暗示自己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苦境,抒发了诗人飘泊无依的无限感伤。故选B。
15.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同:均抒发了漂泊孤寂之情和家国之痛。
(2)异:①《旅夜书怀》还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悲愤,同时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的根本原因。②《登高》)还传达出韶光易逝和因病断饮的无尽忧伤,同时指出时世艰难是他潦倒不堪的根源。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答志时,曾皙描绘了同行之人在暮春时节沐浴
临风的两句是:浴乎沂,风乎舞雩。
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① ,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② 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③ 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 ①锦绣恢弘(或恢弘气象) ②层峦叠嶂(或层峦耸翠)③精彩绝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由画作的标题《千里江山图》,可知这里是形容图画的总体气势宏大,又由用“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可知江山有绚丽、美好之意,故可选“锦绣恢弘”或“恢弘气象”。由原文“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的特点,既是群山,就有形容山多而险峻之意,故可用“重峦叠嶂”或“重峦耸翠”。由原文“视觉盛宴”可知,第三空的词语是形容舞蹈的效果,故可填“精彩绝伦”。
18.请将文中波浪线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主创团队正是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题干要求把长句改为短句。长句变短句,采用“抽取法”,先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单独成句,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单独成句。分析文中画线句,主干句是“主创团队从……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这一细节”指“《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可把“历经千年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换成“不变”“不衰”等;“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属于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最后,连缀成句,注意逻辑。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 构成:本体和喻体形象相似。本体为女主双袖下垂的造型,喻体分别为山的纹理、山间瀑布,外形相似。效果:形象生动,使读者生发联想,更易理解舞蹈与《千里江山图》的关系。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①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 ,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的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 。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类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除了与含糖量高低有关外 ②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因为有机酸含量较多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案】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因为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所以要尽量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含糖量少的水果也要限制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根据设问句子“对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的食物呢?”提炼出中心观点。对象为:超重人群以及糖尿病人群;重要信息(原因和结果)为“由于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得出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其次便是“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最后一点便是“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限制总热量,建议平均一天吃下去的水果不超过200克”。综上,再结合字数限定和“因果关系”的要求确定答案。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要求: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 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 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广南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早期西方社会学研究比较重视群体研究,很少有学者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探讨群体。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奠定了中国关系研究的学理基石。差序格局和关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关系普遍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关系”是中国人特有的交往方式,而“差序格局”则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关系”无疑是一种常识。然而,尽管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如果要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我们便会发现并不简单。由于关系已经内化到地方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惯习”,我们便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所在。
关系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按照关系的基础来划分,即分为家人关系和社会关系两大类型。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便是根据关系的基础进行界定的。第二,我们根据关系交换的性质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情感性的关系、工具性的关系以及情感与工具相混合的关系。当然,上述三种关系并非截然相对,而是可以相互转换。第三,我们可以根据实践场域将关系分为主从关系、人员关系、合成关系和朋友关系四种类型。其实,在关系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会拥有上述四种关系。
关系内涵的实质是关系的构成。关系包含既定的关系成分也即是交往双方在某个时间点已经建立起的一种社会联系,这是关系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这种联系可以是先天的(血缘关系、亲属关系),也可以是后天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中国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源于传统社会的一种“缘”(如血缘、亲缘、地缘、业缘等)的纽带。杨国枢指出传统中国有两种缘观念:缘分与机缘。前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持久性社会角色关系,包括家属之缘、师生之缘、朋友之缘、同事之缘等;后者是命定性的或前定性的临时性人际至动关系,包括同乘舟车之缘、同席餐饮之缘、同店宿止之缘、同场考试之缘等。而构成关系基础的这种“缘”的纽带主要是缘分。缘分的持久性既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认定性的。前者如基于血缘形成的家人关系,后者如基于某种约定而形成的婚姻关系。
此外,关系具有工具性即交往双方以利益交换为目的。根据这样一种关系,非正式关系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而且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人的话语中,我们也经常把关系与某些动词联系在一起,如搞关系、拉关系、找关系。最后,情是关系很重要的成分之一。情包括感情、人情、面子等等,而且很难将其量化,比如某饭店挂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而人情则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就很少涉及情感。所以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这是中国人的关系区别于西方社会的重要特征。
乔健先生在《“关系”刍议》等文中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人的“关系”,“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个“自我”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个单位。2.关系是一个能动的概念。这有两重意义,一是不同于近亲关系(如父子、夫妻),它需要不断地交往来维持;二是其存在是为了一些实际的目的。3.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了关系网。
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角色的规范即关系本身具有决策规范的含义。社会身份 (尤其是亲缘身份)构成了人们界定自己与对方互动规范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互动规范的基础。第二个特征就是情感依据。关系本身是一种情感的区分与表达,构成了亲密信任和责任的依据。而且,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的关系越熟悉亲密,越应当信任。第三个特征就是差序格局。中国人的关系既包括横向的亲近联系又包括纵向的长幼尊卑。第四个特征表现为关系不是一套静态的行为规范,而是一种动态的实践。每个中国人都有一套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中国社会波纹状的差序格局并非固定不变。通过和自己有关系的“中间人”介绍,陌生人也可以与自己建立关系,被纳入关系网之中,并随着亲密程度的增加,从关系网的外圈移动到内圈。同样地,如果我们长时间不去经营关系,即便是“熟人”关系也会变得生疏。因此, 关系是一个持续营造,不断生成的过程。要考察关系的性质和类型,便需要考虑关系运作的具体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
(删减自周大鸣《差序格局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差序格局”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来概括中国社会结构特点,突破了欧美社会学的非联系性理论视角。
B.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实践,但很难觉察到其独特性,不能给出清晰的关系定义。
C.工具性关系是非正式关系,它渗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正式组织和科层体系中,是中国特有的社会关系。
D.人情是社会形式的适当表现,人情话语的表达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不涉及情感,是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世间所有的关系都离不开“情”与“缘”,因为这两方面都是人生中命定的或前定的。
B.社会身份是界定自己与他人互动规范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关系”。
C.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情境决定了个人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理论”形成。
D.关系的存在都有实际的目的,“室雅何须大,朋高不在多”体现了老板的“择朋”标准。
3.下列根据文本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人关系分为“纵向”关系如父子,“横向”关系如夫妻,“横向”关系可以转化为社会关系,“纵向”的则不能。
B.“一个人的关系不断地与别的同一自我的关系交叉作用构成关系网”的观点是对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驳斥。
C. “礼尚往来”是一种人情表现,具有道德和礼仪特点,讲究对等、平衡,不仅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关系。
D. “远亲不如近邻”体现“关系需要不断经营”,“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则体现关系的情感依据特征。
4.请简述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5.小张是某国企科技研发部的负责人,春节假期,他选择乘坐高铁回家,他提前给自己的父母、弟弟、妹妹和亲属们准备好了春节礼物。请说明小张的“关系”,并分析关系的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三 幅 画
宗 璞
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⑦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⑧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⑨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⑩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不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瀓莱而作,寄与宗璞。
把玩之际,不觉欷歔。谢谢你,汪曾祺!
瀓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瀓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瀓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
瀓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
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C.“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热烈,既是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
D. 作者写道,“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既包含着真实、真诚、真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
7.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6分)
答:
8.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答:
古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常有大度 度,然后知长短
B.还军霸上 晋军函陵
C.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沛公默然
D.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夫子哂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3.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公元765年,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漂泊。这首诗大概写于诗人出川途中。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夜书怀》诗,标题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旅夜书怀》的尾联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明诗人决心像沙鸥一样,展翅飞翔,对未来充满了豪情壮志。
C.《登高》的颈联,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体衰多病,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动人心弦。
D.《登高》被后人赞为古今七律第一,其尾联的“繁霜鬓”与“浊酒杯”写尽诗人艰难苦恨的人生境遇和悲凉之情,体现了沉郁顿挫的特色。
15.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在答志时,曾皙描绘了同行之人在暮春时节沐浴
临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21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许多网友刷屏直呼:“美哭了!太震撼!”《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的传世名画,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① ,主创团队从《千里江山图》中的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历经千年,即使在幽暗的环境中依然泛着宝石的光芒这一细节处提炼出“青绿”的意象。春晚里的片段是将《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这一段群舞是在表达群山② 的概念。舞者的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女主开篇第一个造型双袖下垂,像是山的纹理,也似是山间瀑布;舞者们集体慢慢转身时,仿佛一座山峰迎面而来;当她们缓慢出脚重心下移,仿佛山峦在动······该选段为观众呈上③ 的视觉盛宴的同时,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作品追寻中华文明根脉的意义。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将文中波浪线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越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①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② ,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的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③ 。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类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要求: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
1. 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 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