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用补充完整线路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知道作者是用游览顺序来写《记金华的双龙洞》的。
2.读从外洞到内洞的部分,重点品读第五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了解调动“五感”写作法。
3.运用“五感”写作法进行小练笔,初步学习将重点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写游记的。
2.教学难点:抓住特点,用“五感”写作法把一处景物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以图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金华双龙洞图,介绍写作背景
1957年,叶圣陶先生来到双龙洞游览,他写到:读第一自然段。
2.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叶圣陶先生把这次游览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一篇家喻户晓的游记。他是如何游览的呢?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双龙洞。
4.齐读课题。
二、小组学习,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梳理游览顺序
出示学习要求。:
A.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圈出有关游览顺序的词句。
B.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游览路线图。
2.汇报交流,完成路线图。
路上→( ) →( )→( )→( )→出洞
3.小结梳理:对照路线图,作者先写路上见闻,再写外洞特点,接着写如何过孔隙,然后讲参观内洞,最后写出洞.
师小结:我们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发现了作者的一个写作密码: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游记,可以让文章特别有条理。
板书:游览顺序
三、聚焦重点,体会表达
(一)交流读文感受,聚焦研读重点
1.交流: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一起游览双龙洞,其中哪一处的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预测学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孔隙”。
生交流,随机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孔隙的特点是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发现孔隙的特点:窄、小
3.明确学习目标:默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二)体会作者怎样把重要景点写清楚的。
1.联系课文内容,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孔隙的窄、小的。
2.指名交流,指导朗读,互动评价,随文感悟
生汇报相关句子。
预设一:
出示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既然小船都能通过孔隙,为什么还说孔细小呢?(启发学生思考:仰卧、没法容。体现洞的窄、矮)
师小结:仰卧、刚合适、没法容,都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这些都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在写作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景色记录下来。
板书:看到的
预设二:
出示句子: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这样的进洞方式。这样的坐船方式非常奇特。再次凸显孔隙的矮,小,不能划船)
这种进洞方式是作者——看到的。独特的进洞方式,展现了孔隙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预设三: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作者躺在船上,生怕什么?请大家做动作,把椅背当小船,身子贴在椅背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
师小结:这是作者自己坐在船上过孔隙。这里都是作者的感受。原来描写景物时,我们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
板书:感受到的
预设四:
出示句子: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思考: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感觉......又感觉......)
师小结:作者用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同时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读了以后,都想去游览一番。
总结:作者就是用见到小船的小,即他的见闻,用过孔隙的感觉,即他的感受,写出了孔隙的狭窄,低矮,作者调动自己的“五感”让人身临其境。
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五感”写作法,让人读后身临其境。
四、回顾写法,学习运用
1.回顾学习内容,小结游记写作方法。
写游记要记住——游览顺序讲分明,介绍景点抓特色。突出感受显真实,游记方能吸引人。
2.小试牛刀:出示“一线天”景点图片,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片段描写,突出“一线天”的特点。
4.师生互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