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四年级下册1 古诗词三首 清平乐·村居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10: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清平乐·村居 课 型 其他
教材版本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 时 1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其一,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就单元的人文主题而言,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为主题进行编排。全诗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美景,旨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美感,感受乡村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表达的感情,学会积累 ,学会体会。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在前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初步感受了古诗的韵味。但这一学段的学生也存在阅读难度和理解能力较低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诵读显得亦乎重要,可将其贯穿每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通过多元朗读,读得准,读出味。
教学资源及工具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以及动画 教学工具:运用希沃白板进行信息化技术手段教学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语句,结合注释,品读人物画面。 2.通过吟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吟诵,吟出出“醉”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与美好。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诵唱,感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与步骤、设计意图 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点 微能力点 解读
出示吟唱,温习旧知 1. 出示黄珺吟唱视频,感受词中美景 教师导入: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清平乐·村居》中上片为我们呈现的画面之美,现在,让我们再来感受。 2.复习检测,品味情感 欣赏着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你用上片中的一个字来作答——醉 3.教师补充,温习旧知 词人因何而醉?他陶醉于这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与闲适悠然的农家生活。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新知,从学生已了解的景与情入手,既可巩固已学知识,也可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直观性的吟唱视频,增加学生与文本的熟悉感;精心排版的图片,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词句中意境深远的画面。 信息能力点2微课设计与制作:运用premiere等软件将动画进行加工,同时把吟诵音频与视频进行合成,营造乡村生活的和谐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
自由诵读,想象画面 1.出示词句下片,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2.师提问1:你最喜欢下片中的那幅画面? 预设回答: 生1:我喜欢大儿在溪头锄豆的画面。师质疑:是把豆子都锄掉吗?你喜欢它是因为?生:大儿勤劳。 生2:我喜欢中儿编织鸡笼的画面,因为他心灵手巧。 生3:我喜欢小儿卧剥莲蓬的画面,因为他很“亡赖”。/因为他很可爱。 3.师提问2:你是怎么理解“亡赖”的呢? (相机解释:“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设计意图:“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古诗词学习的关键步骤。学生借助想象,品读到了这看似简单朴实的白描词背后那一幅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图景。】 “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式。四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这种方法,运用多媒体聚焦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针对性地了解语言背后的画面与意蕴。
抓关键词,吟诵词句 1.找准关键词。 师提问1: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卧剥莲蓬。 师提问2:“卧”是什么意思?(预设:躺着/趴着)仅仅只是躺着/趴着吗? 2.结合汉字起源,引导学生理解、描绘场景。 师:咱们去了解一下“卧”的起源演变,你肯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出示甲骨文,引导想象:你们看“卧”的左边就像一张床,右边像一个人,像一个人正躺在床上休息,所以卧应该是一种很舒服的姿势。而接下来小篆的演变过程就更加多姿了,仔细看,这里的“卧”不仅可以趴,也可以躺)那小儿到底是怎么卧剥莲蓬的呢?你能把这个画面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吗?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师:你有过在草地中卧倒的情景吗?你是怎样躺着的?躺着做些什么呢?微风徐来,溪边的杨柳随风飞舞,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向远方,一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正在悠闲自得地剥莲蓬,他时而抬头仰望蓝天白云,时而低头把玩手中的莲子,时高兴时满草地打滚嬉戏……) 老师借你一个词(出示:他时而_________,时而_________,真是一个___________!),你来尝试着向大家介绍这幅卧剥图。 4.人物情感小结。 是啊,小儿卧剥的姿势可多了,他想怎么趴就怎么趴,想怎么剥就怎么剥,他是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闲惬意) 5.吟诵词句,品味情感。 你们喜欢这个小调皮吗?不仅你喜欢,我们的词人也喜欢,他用了一个词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那就是——最喜,请把这种喜爱渗透到吟诵中吧。(指名读2-3个,提醒学生可带手势读) 师小结: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各得其乐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吟诵下片,师带手势引读——大儿。。。。中儿。。。。最喜。。。。)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教师指导,在正确朗读、想象场景的基础上能够有节奏的读,进而入情入景地吟唱是古诗学习的一大教学点。师生的互动读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抓住关键词,描绘场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中情感;根据学生的朗读即时进行断句、划分节奏,强调吟唱规律,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信息能力点2微课设计与制作:运用微课、动画、视频、图片等化虚为实,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画面。
拓展背景,吟出情感 1.拓展诗人及诗歌创作背景: 读上片我们知道这对老夫妇不仅因景而醉,还因自身的恩爱美好而醉,现在他们还因三个各得其乐的儿子而醉(板书:人)。那仅仅是翁媪醉了吗?还有谁也醉了?(词人)难道辛弃疾写这首词就是为了陶醉在这乡村生活的幸福、温馨中吗?(补充辛弃疾的背景资料,默读30s) 2.提问:他还想表达什么呢? 3.学习展示:请生分享阅读感受。明确: 他想的是天下百姓的居有所安,天下百姓的老有所终,天下百姓的壮有所用,天下百姓也像小儿一样无忧无虑。这个村居是他一辈子的梦,也成了他一辈子都没能实现的梦。这词既是梦,也是他的情,所让我们带着这份情,再次走进《清平乐·村居》。(全体起立,亮出右手,齐吟全诗。出示带有吟诵符号的PPT,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析背景,悟诗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借助背景资料,促进学生学习,旨在化难为简,直观生动地帮助学生品味画面,领悟诗意。】 1. 巧用计时器、线上答题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运用微课、动画、视频、图片等化虚为实,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画面。 信息能力点5*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巧用计时器、线上答题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吟唱全诗,创编谱曲 1.融合音乐学科知识,再次吟诵古诗。 在古代,一首词不仅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歌。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配乐唱出来的,比如说我们在三年级下册学过的《游子吟》(出示画面),就是由颂今谱曲的,谁来给大家唱一个? 其他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她一起唱(不仅好听,而且好记)。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曲调已经流失了,我想请人来当小作曲家,试着给清平乐谱曲,你可以先选择一副你最喜欢的画面谱曲。(指名2生唱) 2.出示吟唱音频,学生小声跟唱。 3.作业布置: 作业1:去喜马拉雅电台学习本首词完整的吟诵音频,并唱给家人听。 作业2:将自编吟诵曲调录制好,分享在班级人人通平台,同学之间评论点赞。 【设计意图:“吟诵古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运用音乐学科中古诗词演唱的桥梁、结合音乐学科手势语等媒介引导学生大胆吟唱、自主创编吟诵曲调旨在巩固学习,拓展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融合音乐学科的演唱曲调及手势语,以检验“吟唱全诗”为教学目标。 利用“人人通空间”APP对孩子们的学习况进行检测,让教学效果数据化。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方面准确地显示测试题的涵盖范围,更显得科学性,也能从不同的完成度、不同的得分情况来清晰地展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让教学效果变得可视化,以至于能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信息能力点3*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融合音乐学科的演唱曲调及手势语,以检验“吟唱全诗”为教学目标。 信息能力点9技术支持的学习成果展示:利用“人人通空间”APP对孩子们的学习况进行检测,让教学效果数据化。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醉 情 吟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