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 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难点: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教学过程
第一阶:感知-忆诗
第一步 以境入情
(出示《破阵子 为陈同书赋壮词以寄之》)请看,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
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大家都知道这一首词,它是古诗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所以你们注意看,在这首特殊的诗的前面来标记一个词牌叫
生:破阵子!
师:注意这三个字儿。好好读,一边读,一边体会,慢点儿读,再来!
师:古人了不起啊!用这词牌来表示这词的节奏。但有的时候,这词牌本身的意思和意境就表现这词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边听着这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一边结合着这词牌以及这内容,看看这首词牌子的词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听《中国功夫》旋律)
生:我觉得这首歌很有豪情壮志。
生:我觉得这首歌非常豪迈。
生:我觉得这首歌非常的雄壮。
师:古人就是这样唱着这首歌词,体会你们刚才这份慷慨激昂、不可一世的这种气概,仿佛让我们感受回到那金戈铁马、气吞万虎的——
生:年代
师:战场!真好!
第二阶 感染-悟诗
第二步 以情入诗
(学生听《水调歌头》旋律)
师: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这首音乐非常的优美。
生:我觉得这首音乐很有诗情画意。
师: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你想到了一首词牌叫水调歌头,也许你还会想到其他的一些词牌子。比如——
生:清平乐村居(板书村居)
师:同是一位诗人,那风格却和刚才《破阵子》却有截然不同的词牌子,它叫清平乐。今天咱们就学辛弃疾的这首词。题目是——清平乐村居(板书村居)
看到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那个可能是诗人住在他的小房子里享受着快乐。
生:可能是山村那些农民在自己家的院前里在玩耍。
生:我仿佛想起了乡下人家坐在一起吃晚饭。
师:是啊!多么惬意啊!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清朝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你看看,这辛弃疾他怎么能按捺住他看到的这幅村居的景象呢。于是,他也提笔写下了这首词。(出示〈清平乐 村居〉)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我们听他读得字音是否正确,还能做到字正腔圆。
第三步 以读入画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家谁家翁媪?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看,注意!两首叠在一起,用我们词的解释,这叫上阕,这叫下阕。刚才同学在读上阕的时候,尤其是这个翁媪,你读的很准哪!同学一起读这句开始:白发谁家翁媪。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往往看到诗词,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手舞足蹈,让我们先用手舞一舞。来!舞上阕。老师愿意跟着同学们一起来。准备,注意它的感觉哟!
师:(拍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生一起)很好!下阕,也讲足蹈,古人说那叫“踏歌”。小脚丫准备好了吗?开始——(师生一起。大儿锄都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生: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连起来!手舞足蹈!准备!开始。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都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生拍手踏歌)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速度稍微快了一点。要说上阕和下阕,就像我们本来是一首歌词,中间可以停顿一下,缓一下。另外,后面这个“大儿”还可以再停一下,不要紧,我们都可以用它来体验和尝试,放松一下同学们,要微笑着,你看你要手舞要足蹈。茅檐——开始!
师:茅檐低小,溪上——
生: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嘿!要说啊,这是一种形式帮助我们来吟诵。其实古人最主要的是像他作诗一样,讲究平仄,吟,一般情况下,古人爱平声和仄声来吟。平声音指的是一声音和二声音。仄声音指的是三声音和四声音。在吟的时候,平声音舒缓拉长一些,仄声音读的短一些。这样,我们用无声的手势,你来放开声音,可以用头,可以用手。我们一边吟,一边体会。
师:真好!你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读了这么多遍。所以人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情不自禁地眼前就出现了一幅幅的画面,嗳,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画面?讲给我们,我们一起和你分享。
茅檐低小。
师:看看这茅檐,这茅檐的特点你发现了?
生:小。
师:诗中的话说,既小还——
生:低。
师:低矮,这茅檐的确是低小,谁来?读,把这上阕连起来告诉我们。你来读,就读这一句。
生:茅檐低小。
师:还有一幅画。
生:溪头上的青青草
师:哟,还有青青的草。注意不是青草,而是青青草。是什么样的草?哎
生:非常绿非常绿的。
生:是那种浅绿的,好像那种比平常草地上还要绿一些。
师:是浅绿,我知道,你无法形容的嫩绿,那可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最是溪上青草绿”。不用看,就把这幅画留在心中,连起来。把这上阕看到的这一幅幅画读给我们听。用你的声音告诉我们你看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读啊!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我看到了一对农家夫妇在那里谈家话。
师:那下阙呢?
生:我看到了一个大儿子耕种。中儿——
师:哦!首先先说一幅画。看见了是谁?大儿锄豆溪东。哦,大儿锄豆溪东,仔细观察这幅画,嗨!看他的样子,我们送他一首〈锄禾〉诗吧!
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多么勤劳的大儿子哟!谢谢你哟!谁再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二儿正在织鸡笼。
师:哦,织鸡笼。那我们就来看一看。你说的二儿就是诗中说的——
生:中儿。
师:请你大胆地想象,他为什么要织鸡笼啊!
生:他为了养家糊口,帮自己妈妈赚钱。
师:把这句话放前面,帮助家里人养家——
生:糊口。
师:让家里——
生:让家里人过得更舒服。
师:可以这样表达,心情都是一样的。他理解中儿。所以你瞧瞧这中儿哦,他织鸡笼织得多么的——
生:辛苦。
师:不仅仅辛苦,看他的表情,也是乐在心里。
生:我看到了小儿正在溪边剥莲蓬。
师:哦哟,那我就一起也来看看(出示画面),这小儿,在那儿剥莲蓬,一起把你看到的用一句诗句再来读读,一起来。最喜小儿无赖。溪卧剥莲蓬。
师:看看!这满池的荷花。我们一起会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一首“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是啊,多美的画啊!回过头来再来读这一句,把你看到的带入这句中,让我们通过这莲蓬,我们就想象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谁愿意再来读给大家听。
师:哟,她那莲蓬好大呀!嗨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啊!不知不觉,你们就把下阕的画面看了几幅啊?
生:三幅。
师:哎!几幅?好几幅。我说三幅、四幅,说不上来有几幅,把它连起来,再读!
生:大儿锄都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谢谢你们!你们怎么这么了不起呀!就这样的一首词,仔细看,你们却看到了这么多这么多的画面。嗳,要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变成一幅完整的画,还有一处景物我们还没有发现。快读读这首诗,再读,你看,应该是谁?
生:小溪。
师:流啊流啊,这可真应了那句“绿水人家绕。”就是这溪,把这景都环绕在一起了。嗳,现在就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诗人会在哪儿?
生:我想诗人他肯定是在老爷爷,老奶奶家的对面。
师:在对面?那么是在小溪的对面,还是屋檐的对面。
生:小溪的对面。
师:那你就说说,在小溪的对面,他近处、远处都能可那到些什么。
生:他远处看到了老爷爷和老奶奶谈话。稍微近一点的地方他是看到了大儿正在锄豆,还有中儿正在织鸡笼,在离诗人最近的地方,他还看到了小儿正在剥莲蓬。
师:真好!他说,诗人在那儿!可以尊重他,他就是诗人。你再来说说想想诗人还会在哪儿?怎么想就怎么说。
生:我觉得诗人可能会在屋子里。
生:可能老爷爷,老奶奶看见他了,然后把他请进屋里去喝茶。
生:我觉得诗人就是其中里面的一个翁媪。(掌声)诗人就在里面。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瞧瞧,无论在哪儿,诗人也成了画中的景啊!不过呀,古人讲究作诗不重复,尽量不重复啊。你瞧瞧就这么一首词,用上了这么多的“溪”。溪上,溪东,溪头,诗人又在里,恩,你觉得重复吗?讲讲为什么。
师:所以,同学们,你们的发现,你们的心情与表达。不正是辛弃疾想要说的吗?古人常这溪,这茅檐,这翁媪,这荷塘,这大儿,中儿,小儿,这荷,还有荷田等等。都被镶嵌在这溪中。这人哪,不管是画里的,还是画外的。却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这里去呀!真可谓“人在画中游,已是画中景,早就是画中人”。你们也是,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这一家五口人。那就让我们美美的,把这幅画留在心中。
第四步 以画悟情
师:你们的吟诵,为这幅江南的村居图平添了特有的灵性。吟着吟着,就有一种特别的感慨,送它一句话,一个词儿,哪怕是一个字给这幅画面提一提。恩!
生:美!
生:亲切。
生:很幽静。
师:其实可以浓缩成诗中的一个字。一个字,读读这首词,读读!看哪个字?
生:醉!
(板书醉) 师:这是怎样的一个“醉”啊!居于如此的乡村,看到如此的村居景象,真的让我们“醉”了。真的是应了那句“沉醉不知归路”,越看越美,越看越陶醉。所以情不自禁地就会走到这里面人的世界里去。那好啊!就让我们走进这幅画中,和他们聊聊吧!
师:你最喜欢谁,谁愿意来夸赞夸赞?
生:我想夸小儿。我读了“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仿佛听到翁对媪说,哦,翁媪夸赞小儿:你看你生出来的小儿这么顽皮,还不去干事呢!
生:我想夸中儿。读着“中儿正织鸡笼”,我仿佛听到了翁媪夸赞中儿说:瞧,你生的这个中儿多么厉害,织的鸡笼都卖了好几个钱哩!
生:我要夸大儿。读着“大儿锄豆溪东”,我仿佛听到了翁媪夸赞大儿说:瞧,我们家的大儿多么听话呀!在家里干得那么辛苦,要好好奖赏他一下!
师:是啊!将来一定能找个好媳妇。瞧瞧,我这大儿子。还有这位同学要说,总之一句话,他们两个“相媚好”,夸赞对方。我还可以想象,他们夸赞儿子也是“相媚好”!所以听着他们的吴音,我们“醉了”,听着他们相互夸赞,我们也
生:醉了。
刚才,有同学你说的最喜小儿无赖,那咱们就好好地重点地研究研究这小儿。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嘿!看图,这小儿剥莲蓬的动作是卧(着)。
师:刚才有同学说,卧的意思也是“躺”,也是“趴”。那你把“躺”送进去。
生:溪头躺剥莲蓬。
生:溪头趴剥莲蓬。
师:什么感觉呀!你理解诗人。是啊,其实这卧还有“趴”和“躺”之意。但是放进去真的就想象一个卧,一个趴,你就没有一个“卧”的感觉。所以要说“卧”,你会想到侧卧,你还会想到仰卧,你还会想到俯卧。相信,“卧”一定是小儿选择的最舒服、最自然的动作。快看图。仔细观察。
师:你能想象,这画面后面,他还会怎么做吗?用手比一比挺好,好象两只小脚丫。刚才你比划的真好,我们仿佛是他的两只小脚丫。
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句话,送他一个词儿。
生:自由自在。
生:无赖。
生:休闲。
生:随心所欲。
是啊,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哪。这一个“卧”,想象出他卧在那儿那么活泼可爱的那份惬意和自由。哎,要说这个“卧”呀,有的时候,我们还会说,卧佛,指安静安闲之意。请同学们再看这幅图,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剥莲蓬。 生:专心致志。
所以,同学们你们看,这一个“卧”字,一动一静,所以,古人常说:“动若脱兔,静若处子。”全出自小儿的这一个“卧”!精彩!再读这一句,体会这一个卧,读!
师:最喜小儿无赖。 大家看图,试想,这小儿子能够这样开心快乐,不就是父母那样“相媚好”的和谐,两位哥哥的勤劳才让自己这么开心,这么“无赖”吗?长辈们辛苦换来的不就是小儿自己那“卧剥莲蓬”的自由自在吗?所以,最喜的“喜”啊,不仅仅是父母,还有哥哥,还有我们,还有诗人哪,看到这“最喜”,心中的情陡然升华,你羡慕这小儿吗?
师:你肯定羡慕,他太幸福了,你想想诗人辛弃疾,他怎能不喜欢哪!所以他按捺不住,写下诗句,读!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瞧瞧这一个“卧”,不仅仅让我们想象这小儿的本身,又让我想到了这一家人的感情,实际上,就这小儿的一个“卧”,我还发现,就是小儿的这一个“卧”,还牵出了诗人的情感。我相信他也一定像刚才看到的那位男同学所说的。他通过每一幅图画的人想到了他自己,想到了他的童年,一定也想到了他的现在,他就像你们一样,更像老师一样,多么地羡慕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童年的境界呀!同学们你们瞧瞧,咱们这么长时间就研究这个“卧”,我发现,就是这个“卧”,让我们所以的人都——
生:醉了!
第三阶 感动-赏诗
第五步 以歌扬志
师:真美啊!情不自禁的我们把这美美的歌唱留在了心里,听《清平乐·村居》歌唱版,师生齐唱。
第六步 以媒动心
师:然,(音乐停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年迈的辛弃疾呀,却还没忘了临老的这线感慨哟!读!
生:破阵子 为陈同书赋壮词以寄之,
生: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引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板书:醉里挑灯)
师:看,美在村居,醉在村居的他,也没忘了“醉里挑灯看剑”。临老他想的是什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一生可以接受一事无成的结局。但,难以面对的是晚年的凄凉寂寞,所以,回过头来,咱们再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课前我们感受的自由自在,那些天真无邪的羡慕。可以说羡慕有多大,忧愁就有多深。所以这醉中有最的“最喜”中,那真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啊!作为一个爱国诗人,看到这一家人的幸福,请同学们看,我们也相信,他由“谁家”想到家乡,想到国家,那个时候的他,面对个人与国家的苦难,这才是最触及诗人心灵的,这才是醉里挑灯看剑,最让作者心碎的。
师:请同学们现在看,同是“醉”里,却有着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含义。感谢亲爱的同学们,由村居引发到我们最后的思考。也许诗过之后,沉淀的美好的思考才是我们下课以后再去细读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再好好背诵几首辛弃疾的名家诗篇。这样,我们才会对村居里的安居乐业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