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伯牙鼓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伯牙鼓琴》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09:31: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阅读拓展材料,深化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2.通过阅读拓展材料,深化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2.教师准备:ppt,拓展文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这节课让我们再来用心感受一下这篇杰作。
2.学生读课文。
3.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好长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4.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字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
出示带有“志”和“念”的句子,(“志”和“念”标成黄色)问学生是它们的意思是什么?
小结:有时候不同的字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关注它的字字句句。
5.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结尾,会思考的同学一定有自己的疑问。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内容。
二、体会知音情深
1.了解知音。
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其实答案就藏在课文中。指生说。
你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板书“知音”。
在这里,知音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知音是什么?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学生动手在学习单上写上自己的理解。请三名学生上台板书。
我们高年级要求同学们写字要写得正确、美观、还要有一定的速度。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所写的内容,有的同学写了——,有的同学写了——,还有的人写了——。这些词语表达了他们对知音的理解,大家谁理解了他们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愿意说说。
其他同学呢?你理解了谁的想法?
还有吗?
伯牙和子期就是这样,是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知己在这里啊!子期,我的心在这儿(——播放音乐,出示高山图)子期,你会怎么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的心在这里(播放音乐:流水)子期——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伯牙子期还会念些什么呢?有高山有流水,还会念些什么?你们来想象一下。
(生:我觉得他可能会想到——)
是的,这些可能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5.解释甲骨文“志”的字义,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可是,课文中却只写了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个志字在古代的写法很有意思,下面是一颗心,上面是一只正在行走的脚,志的意思就是心所去往的地方,伯牙和子期的心到哪里去了?
都来了高山流水之中,我们的古人常常借高山流水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胸怀。杜甫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李白也曾写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借水来抒发自己的心。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峨峨兮若泰山!说出了伯牙怎样的志向?
生:说出了……
伯牙抚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兮若江河!又抒发了伯牙怎样的胸怀?
生:
6.再识“知音”。
说得好。此时,你对知音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有什么新的认识?可以补充修改你的学习单,开始——
(学生修改学习单,再次写下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再指三人上台板书。)
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写的内容。大家对于知音的理解是越来越深了。有的同学写了——,有的同学写了——,有的同学写了——,我们对知音的理解有了心得变化,从知心到知志,子期就是这样的知心者,知志者呀!
7.理解“知音难求”,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别着急,上节课,我们借助资料了解了伯牙子期,这节课我们手边的资料也能继续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资料1,认真阅读并思考。
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此时,你对伯牙绝弦又有了怎样的理解?伯牙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生:
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理解他的心意,这个关键词你抓得好,独一子期呀!
生:
这是你根据资料获得的感受,是吗?还有吗?来。
根据资料说说,你从哪儿获得这样的感受?
好一个知音难逢!说得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伯牙心中有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子期能了解他心中的志向
你看资料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只有子期,再无二人,其实课文中也写到了,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
是啊,再无知音,知心一个也难求,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补充在学习单上。8.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生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痛失知音的朋友,再所难痛,当他志在高山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时,再也听不到子期对他说: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9.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所以,伯牙此时满腔的悲痛,就化成了课题中的一个字——生齐:绝。
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思绪万千,悲痛欲绝。(课件出示: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10.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出示诗词)这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诗人写下的诗句,这是1700多年前魏晋诗人发出的感慨,这是1300多年前唐代诗人对知音的佳话,这是800多年前宋代诗人对知音的赞赏,这是400多年前明代诗人写下的诗,这是100年前毛泽东主席为悼念自己的好友而写下的诗句,从这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这样的悲痛震撼着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还有吗?
生:
是啊,伯牙绝弦已成经典,知音琴真已成文则,当我闻到此时高山流水,伯牙钟期之妙旅时,你会想到课文中的哪些语句?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当我们看到牙琴从此绝时,你又想到什么样的语句?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伯牙痛失子期!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琴声中的高山、流水;再也没有人懂他心,天涯何处觅知音啊!相信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情,已经凝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一起背一遍,伯牙绝弦——
(师生齐背课文。)
三、拓展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这本书。《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书中还有朋友相交的故事,这就是《管鲍之交》。
请大家读通句子,读懂意思;想一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人生的知己?
谁来给大家朗读?
大家读懂意思了吗?
那这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谁来说说你认为是什么意思?
你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人生的知己?
正是他们这种深深的相知,所以管仲由衷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同样这句话,如果让伯牙来说,他会怎么说呢?
四、总结
自古以来就人们就渴望人与人之间相处相知的美好情谊。
战国时的孟子这样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唐朝的李白这样说,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
宋朝的王安石这样说,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
像《伯牙绝弦》、《管鲍之交》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比如:
刎颈之交——廉颇与相如
胶膝之交——陈重与雷义
鸡黍之交——元伯与巨卿
舍命之交——角哀与伯桃
忘年之交——孔融与祢衡
他们如明珠般闪耀在历史长河中,课下请你继续感悟知音文化,走进中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