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5-10 19:1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备课表
科 目 数学 年级 六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单位
授课教师 单位
课 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课时 1 评论或修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教具学具 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程序 师 生 活 动 评论或修改
一、示标 一、情境导入。
由孙悟空的金箍棒和教材主题图引入课题。
二、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 课件出示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你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
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
生:量一量,数方格。
(3)观察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指答、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4﹚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5)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组自主完成,交流画法。展示说理由。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把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没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三、展示 三、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1、抢答:下面的这些比哪些表示把图形放大,哪些表示把图形缩小
2、书第61页第一题。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回答。并说出为什么。(渗透答题方法)
3、书第61页第2题
(1)将三角形A的各条边按4:1放大,得到三角形B.
(2)将三角形B的各条边按1:2缩小,得到三角形C.
(3)画出上述图形,并指出哪些是三角形A经过放大后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C经过缩小后的图形。
学生完成在书上,指答。教师及时评价。
4、解决问题:把一个长12cm、宽8cm的长方形各边按1﹕4缩小后,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无变化?怎样变化?(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读题后,交流思路,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讲解。
5、拓展练习。
根据给出的两个图形,二选一,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缩小的比,然后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
四、延伸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大家在一起就会过得更快乐!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1 放大
1:3 缩小 形状不变,大小不同。
学情反馈 优 秀 良 好 达 标 待 达 标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