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答题卡内。(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每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起源于1970年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2.这个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其中“这个飞船”是指( )
A.神舟一号飞船 B.神舟三号飞船 C.神舟五号飞船 D.神舟六号飞船
3.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2年3月,神舟十
三号飞船已在太空停留约5个月,中国空间站核心
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
计划于2022年4月返回地面。下列新中国取得的
建设成就与神舟十三号飞船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新冠病毒来袭时,钟南山院士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努力为国人撑起一把保护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下列人物中与钟南山属于同一领域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杨利伟
5.2022年,我国在载人空间站工程方面将完成6次重大发射任务,最终全面建成空间站。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B.我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6.2022年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在空间站执行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来元宵节祝福。回望历史,我国成功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员是( )
A.杨利伟 B.翟志刚 C.聂海胜 D.景海鹏
7.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材料说明,“两弹一星”的研发( )
A.标志着我国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
C.带动其他领域科技的发展
D.体现我国人民爱国、乐于奉献、协同合作的精神
8.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多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政策”和“科技成果”分别指(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农业合作化、神舟五号飞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弹一星”
D.土地改革、籼型杂交水稻
9.“说艰辛,往事回首,豪情迸发。青藏高原度日月,罗布泊里展才华。餐风雪,蘑菇云涌时,举世讶。挺脊梁,走天涯;铸核盾,创奇葩。星歌东方红,辉映华夏。百折不挠行万里,群英荟萃出大家。最堪忆,将士诗魂壮,迎朝霞。”词句中的“群英”是指( )
A.新中国开国元勋 B.镇守边陲的战士
C.艰苦创业的工人 D.“两弹一星”功臣
10.习近平说:“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列选项中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初衷的科技成果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导弹核武器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神舟五号飞船
11.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是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科技创新成就中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
A.歼-5型歼击机 B.原子弹 C.青蒿素 D.东方红一号
12.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B.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C.共和国的外交成就 D.中国现代科技文化成就
13.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1970年中央政治局支持国防科委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政府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020年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采集了月球土壤样本。以上史实说明( )
A.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B.我国科技普及成就显著
C.我国航天科技领先世界 D.航天技术推动经济发展
14.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15.1952年毛泽东曾指示:“建议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作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止于汉;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三个历史研究所合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确立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
C.有利于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D.有利于学术领域繁荣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 下册》
材料二 袁隆平曾说:“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人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摘编自胡诗尧《中华人物故事全书:美绘版·近现代部分》
材料三 2012-2016年,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如图),总规模已位居
——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2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袁隆平的贡献,(1分)说明该贡献的历史作用。(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家强盛关系。(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科研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随后,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58年成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起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到1965年底,中国专门从事科研的人员达到约12万人。这一时期,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约3000人,如李四光、邓稼先等,这些科学家成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科技成就辉煌诗篇》
材料二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摘编自“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材料三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研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2分)邓稼先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此翁”是谁?(1分)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提炼出青蒿素的科学家是谁?(1分)为什么说青蒿素“帮人类渡过一劫”?(2分)
(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经济困难,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稳定粮价,出现了国家、省市(县)级粮票。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票证。从1993年1月1日起,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20世纪90年代后,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各种各样的银行卡竞相兴起,近年来移动支付在全国普及。
——摘编自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I 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渐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材料三 深圳,是当代中国新兴的移民城市。载至2011年,深圳总人口约1046万人,其中原住民只有30多万,人口的90%以上是来自外地的移民。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率先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公务员制度等多项改革,推动了深圳的快速发展。移民大量涌入,形成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特征,孕育出深圳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精神气质。
——摘编自刘志山、兰美荣《移民文化与深圳特区的发展》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留苏热”,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公费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领导人。……1978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留学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的30多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64.47万人,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90%是自费留学生,已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摘编自郭霞《留学的世纪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粮票的出现及被废除的原因。(2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1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为什么能够成为移民城市,(2分)并说明移民为深圳的发展带来的影响。(1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前后中国留学情况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第六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I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B A D A D A D C C D A D D
第II卷 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6.(10分)(1)原因:打破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防御与自卫。(1分)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的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2分) (2)贡献: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分)历史作用:为解决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分) (3)特点:逐年增加。(1分)关系: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强盛,国家强盛有力推动科技创新。(2分)(4)原因: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与投入;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改革开放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2分)
17.(10分)(1)原因: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海外爱国科学家的归国奉献。(2分)主要贡献:成功研制原子弹(被称为“两弹元勋”)。(1分)(2)人物:袁隆平(1分)。科研成果:籼型杂交水稻。(1分)(3)科学家:屠呦呦。(1分)原因:青蒿素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分)(4)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务实求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奉献精神等。(2分)
18.(10分)(1)出现的原因:财政经济困难出现后,为了发展生产、稳定粮价。(1分)废除的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资变得充足。(1分)变化:从票证到银行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1分) (2)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1分) (3)原因:国家政策的推动;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开放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的窗口等。(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影响:促进深圳快速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入;形成移民文化等。(1分,写出其中一点即可) (4)变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现了“留苏热”,改革开放后留学的国家数量更多,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1分)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党的正确领导;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