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共48分)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2.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 )
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3.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B.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4.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此制度下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嫡长子继承制)。这制度( )
A.目的在于扩大贵族统治疆域 B.构建了奴隶主贵族间等级秩序
C.等级秩序中赋予了崭新原则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
5.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 )
A.借助宗法制进行统治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
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6.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 )
A.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B.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
C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D.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
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
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B.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8.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
A.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B.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利
C.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D.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9.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音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10.汉高祖吸取秦始皇时形成“内重外轻”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汉武帝时又形成"内重外轻"局面,至汉平帝时基本达到了"内外相制"的境地;但到东汉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最终导致东汉灭亡。这些变化说明( )
A.中央行政体制尚未完善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中央与地方要适度分权D.地方分权在不断削弱
11.东汉时趋于严密的察举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主张德行为首“以德取人”,顺帝时出现“以文取人”;东汉末,察举制遇到了危机,出现“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这一系列变化反映出,东汉( )
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选官权下移成为世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C.察举标准太过单一 D.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是历史的必然
12.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说明( )
A.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B选官制度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选拔人才D.九品中正制未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3.唐科举以诗歌作为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时事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进士科考试诗赋,以声律对偶定优劣,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唐朝此举( )
A.以提升儒生的文学素养为目标 B.旨在激发诗人创作热情
C.为各阶层士人入仕开辟了途径 D.有利于文德政治的构建
14.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 )
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盘
C.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
15.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渐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巅峰,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16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及新附军,还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另外,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7.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18.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己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
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
19.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 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20.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 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2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雍正设"军机处",立军机大臣等专职,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这一变化( )
A.说明权力的分配导致了皇权弱化B.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反映
C.表明决策权执行权可以绝对分离D.形成了一文一武权力制约格局
22.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
A.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君主专制B.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D.都是中央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
23.康熙曾打算采取招抚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甚至允许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藩封,世守台湾”。郑经坚持以“比朝鲜,不削发”作为投诚条件,康熙则认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断然拒绝。材料体现了清代( )
A.夷夏之防阻碍国家统一 B.朝贡体系随改朝易代而瓦解
C.统治者明确的国家意识D.政府外交理念的逐步近代化
24.清乾隆年间朝廷编撰《皇朝通志》,其中地理志突破了以往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 )
A.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B. 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
C.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统一D. 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第Ⅱ卷(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7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7.【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元建立前即重视驿站的设立,成吉思汗时期,设有通到中原和西域的驿路和驿站设施,以备军需。窝阔台建都和林以后,正式确立驿站制度。元朝建立以后,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连高丽,东北达奴儿干,北至吉利吉思,西达伊利汗国和钦察汗国,南接安南,乌斯藏亦设有驿站。全国约设有驿站1500处。驿站有水陆两类,江淮地区一般为水站。元朝规定:驿站一般归兵部和通政院分领,兵部负责南方汉地驿站,江南地区的驿站又叫汉站,通政院负责蒙古驿传,蒙古站又称达达站。站由站户负责役务,站户户籍隶所处路、州、县,他们需要保证供给驿卒交通工具,有时还需备粮食等,站户负担较为沉重。
——摘编自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
根据材料,概括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驿站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赤峰四中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B C D A B C D C A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C D C B A C A B A C B
二.材料题
25.(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中枢权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皇权至上(8分,任答4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扩张并不断强化。(4分)
(2)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2分)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2分)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2分)
(3)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7分,1条2分,3条7分)
(12分)
论题一: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论述:西周推行分封制,地方诸侯掌握较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与诸侯间
的血缘关系疏远,衰微的周王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天下陷入诸侯割据和混战之
中,社会动荡不安。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总而言之,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 有重大作用。
论题二: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庸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27(1)驿站范围广,数量多;设立驿站因地制宜;蒙汉驿站分区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任答3点6分)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加重了站户的负担。(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