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10:36:39

文档简介

南充市嘉陵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5:DBDAA 6-10 :DCACA 11-15 DCCBB 16-20 :BACCB 21-24 :ABDA
二、材料题,(共52分)
25. (25分)
【答案】(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12分)
(2)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进步: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13分)
26.(1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答案】中世纪以来,欧洲服饰在外形、功能等方面呈现出时代性的众多变化(若学生答具体内容如由素淡简朴到奢华多样等也可得分)
中世纪初期,受教会控制等影响,欧洲服饰呈现出以简朴、素淡单一为主的时代特色。
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繁荣;城乡居民以工商业为谋生手段,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服饰变化,服饰以合身、便于劳作、种类多样为主要的时代特色。近代转型时期,受商品经济繁荣(或手工业技术进步)、新航路贸易、人文思想复苏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追求奢华享乐、崇尚个性、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等特点;体现了近代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时代特色。
总之,中世纪以来,在商品经济、阶级结构等影响下欧洲服饰呈现出时代性、群体性等变化,是时代发展与变迁的体现。
27. (15分)【答案】(1)原因:明统治者的支持改革;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前人经验;统筹兼顾,对改革进行系统地谋划,注重细节;周忱在江南的任期长,有利于长期考察、调整和改革。(7分)
(2)简评:周忱赋役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增加了封建朝廷的税收;适当减轻了一般平民的负担和痛苦,从而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客观上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为“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奠定基础,对后代的财政体制或赋役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分)南充市嘉陵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 农具 B. 货币 C. 食具 D. 礼器
2. 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3. 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B. 宗法制度根深蒂固
C. 武后政治改革失败 D.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4.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 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B. 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C. 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 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5. 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如隋代,每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这说明统治者( )
A. 重视农业生产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鼓励商业发展 D. 强化思想控制
6. “亲亲互隐”出自于《论语》,汉宣帝时期将其纳入法律,并进一步阐释与发展为“亲亲得相首匿”,互隐的范围由父子间扩大到夫妻之间、祖父母和孙辈间。这一现象表明汉代( )
A. 儒学宗教化趋势增强 B. 用法律评价伦理道德
C. 根除了宗法血缘观念 D. 法律呈现儒家化趋势
7. 《汉书·张骞传》记载,元狩四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武帝批准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由此可知,两汉时( )
A. 政府保证丝路畅通 B. 外贸以西北丝路为主
C. 政府推动丝路交流 D. 中外经贸往来频繁
8. 据史料记载,宋朝时的开封城内店铺林立……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这反映了宋朝( )
A. 商业活动已突破时空限制 B. 政府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市民阶层的奢侈消费理念 D. 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9. 北宋时期,“海外东南诸番国无一国不贪(宋钱)。”沈括感叹“泄中国之钱于北者岁不知其几何”。北宋政府虽明令禁止“铜钱出外界”,但“法禁虽严,奸巧愈密”,铜钱外流难以遏制。北宋铜钱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
A. 战争失败的巨额赔款 B. 榷场互市及走私猖獗
C. 对外贸易的高度繁荣 D. 朝贡贸易及笼络诸蕃
10. 清代学者阮元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代儒家“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据此推测,阮元( )
A 主张经世致用 B. 认同吸收佛道
C. 强调内心反省 D. 脱离儒家范畴
11. 关于鸦片战争,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的角度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这分别体现为(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12. 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 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C.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
13.学者郭廷以说:辛亥革命并未使中国社会发生实质性变革与进步。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深感以往……过于偏重模仿,未曾触及西方立国的根本精神。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作者意在强调( )
A. 变革政治是变革人心的前提 B.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C. 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D. 学习西方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
14. 清末民初,林纾以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等西方小说,畅销全国,一时洛阳纸贵。但在而后被“重估一切价值”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其译著方式又被中国文坛批判为守旧。这一变化说明( )
A. 传统价值观难以适应社会变革 B. 追求新文学形式成为风尚
C. 西方小说流行遭到了国人抵制 D. 读书人文化品味根本改变
15. 有学者指出:“这也是中国国内公共舆论第一次对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建立新的国家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任何时候的政府策略都没有如此深入国际事务和公共舆论之中,并且以民意为政策基础。”他所指的是( )
A. 清末掀起变法图强的社会思潮 B. 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C. 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 D.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6. 史料记载,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以村为单位,青壮年前去支援前线,各村由农妇进行土地改革”。在冀南解放区,5000余妇女建立了41个妇女会。这些现象( )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有利于女性的独立和解放
C. 说明妇女社会地位发生逆转 D. 保障了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17.2019年国台办新年贺词中说:“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战胜风险挑战,团结广大台湾同胞顺应历史大势,把握时代机遇,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前提是(  )
A. “一个中国”原则 B. 政治协商制度
C. 和平统一方针 D. 统一战线策略
18.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表,明确了深圳未来五大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这表明( )
A. 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职能 B. 经济实力推动城市转型
C. 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发展 D. 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城市
19. 我国农业由于是家庭分散经营,每家每户分得的土地极其有限,难以进行更大更多的技术改造;加之每户的总产量不高,在当前的农产品购销政策下,主要农产品收益比较低,所以农民也缺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动力。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B. 土地所有权的分散存在弊端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
20.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
A. 被迫出现人口迁移 B. 各地联系逐步加强
C. 隔绝状态完全被打破 D. 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
21. 1841年,英国保守党党魁皮尔在未获得维多利亚女王支持的情况下参加竞选,最终获胜并迫使女王命其组阁。记者克罗克评论此举为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为国王挑选首相的做法”。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议会政治进一步完善 B. 首相必须对国王负责
C. 人民可直接选举首相 D. 执政党与国王的对立
22. 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注:1卢布=100戈比),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
产品 付给农庄的收购价格 零售给居民的价格
小麦(每公担) 10卢布10戈比 216卢布
牛肉(每公斤) 21一55戈比 7卢布60戈比
牛奶(每公升) 9—14戈比 1—1.5卢布
A.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 B. 工业建设资金的来源
C. 集体农庄生产的效率 D. 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23.北魏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南下“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大军才抵达洛阳城下。孝文帝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在场的大臣多不愿迁都,但更不愿意“南征”。利弊权衡之后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顺利实现了。迁都洛阳,表明孝文帝改革( )
A.缓解了民族矛盾 B.推动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繁荣 D.顺应了历史趋势
24. 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这一规定,力图(  )
A. 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B. 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
C. 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 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
25.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13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
中世纪 中世纪初期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平民贵族衣式相同,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古今中外服装珍闻趣事》)
10世纪至12世纪 10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至12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13世纪 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商贸穿用,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欧洲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14世纪至16世纪 14—16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尔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中古及近代文化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解读中世纪欧洲服饰习俗的变化。(要求:主题鲜明,论述合理,史论结合)(12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宣德年间,江南地区积欠大量赋税。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明宣宗开始整顿赋税制度,下诏“自今年始,每田一亩,旧额纳粮一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自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分之三,永为定例”。这年九月,宣宗派周忱到税粮积欠严重的苏松地区,以江南巡抚身份总督税粮。周忱到江南后,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税粮积欠的原因。周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平米法”,并责成官、民田各种税户,不论大户或小户,同律交纳。实行折征法,将一部分贫弱下户和重赋官田税粮折纳金银,以每金花银一两折税米四石,凡每亩科则在四斗以上的田土,可以改纳金花银,使官、民田赋税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得到均平,将马草每束折银三分征收。周忱还推行了一系列其他辅助措施,对改革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注重。周忱在江南巡抚任上22年,赋役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当周忱在世时,当地百姓就为他建立了生祠。
——摘编自周志斌《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忱赋役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周忱赋役改革。(8分)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