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 训练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 训练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10: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历史训练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单选题
1. 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2. 下侧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3.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4.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 民族交融的加强 B. 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 政权分立的加剧 D. 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5. 战争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推动历史进程。与如图相关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6.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下列历史事件(现象)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①昭君出塞——丝绸之路开辟 ②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③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 ④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7.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 料 或 史 实 结 论
A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B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8.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下列对它的评价中,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 军阀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 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9. 下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壁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A.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B. 政权更迭频繁
C. 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D. 北方战乱频发
10. 下图展示的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如果请你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进行描述,你会说( )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11.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这段材料直接说明(  )
A.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 江南地区环境较好 D. 北人南迁促进发展
12. 《宋书》记载,晋永嘉大乱,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迁徙到江南并设立侨县定居下来,此地人口大增。可见流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 B. 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C.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D. 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
13. 如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海外贸易拓展 C. 疆域面积扩大 D. 商品经济繁荣
14. 如下图,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表明魏晋时期()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
C. 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D. 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
15.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以下历史事件反映古代少数民族“易服学礼,融入华夏”是(  )
A. 商鞅变法 B. 孝文帝改革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回族的形成
16. 陕西西安少陵原的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
A. 各民族间战争不断 B.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D. 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17.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 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18.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王 臣 劓 刖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 政治状况 B. 经济发展 C. 科技进步 D. 军队建设
19. 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  )
A. 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 《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
C.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 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
20. 2022年,第23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的举办吸引了众多目光。山东寿光是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故乡,也是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诞生地。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本书记载的是(  )
A. 指南车、千里船的制法 B. 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
C. 农业作物的栽培方法 D. 畜牧捕鱼及加工技术
二、辨析改错题
21. (1)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错误: ______ 订正: ______
(2) 刘邦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儒家学说从此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错误: ______ 订正: ______
(3) 西汉前期,我国人民就发明了纸。东汉时期,华佗改进了造纸术,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
错误: ______ 订正: ______
(4) 北魏诸葛亮推行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错误: ______ 订正: ______
(5) 贾思勰是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错误: ______ 订正: ______ 。
三、材料解析题
22. 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
——班固《汉书》
材料三: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五:“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唐太宗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材料二描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盛世局面?
(2) 材料三中图1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图2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它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
(4) 根据材料五,说出唐太宗的治国措施或理念。
(5) 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3.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回顾历史,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国家是用什么制度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考试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北宋科举制度有了重大发展与北宋推行什么政策关系密切?
24.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 在魏晋以前,我国的民族迁徙多是小区域流动,迁徙的民族多居于中原政权的沿边地区。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起大漠以北,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岛,东起长白山、松花江流域,西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广阔地域内,空前数量的民族卷入了大迁徙的潮流。
材料二 这一时期大批汉族的南徙,为原来经济相对落后的江南地区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和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无疑会加速江南的开发。同时,东晋、刘宋等王朝也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因而使南迁的汉人有可能和江南土著及山越、蛮、俚、僚、爨等少数民族一起,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促进南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仅农业生产有所提高,纺织业、矿冶业、造纸业、制船业、制盐业、制瓷业以及制茶、漆器等手工业都有显著发展。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
(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我国民族迁徙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3)上述问题和材料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当时的南方,赋税和徭役并不算轻,社会也不是很安定,且这与本题主旨无关,故排除A。
B.题干信息与政府鼓励发展无关,故排除B。
C.两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引入了新的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更加丰富,且有了副业经济。这是因为在当时,大量的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南迁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有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故C正确。
D.本题与商业和城市经济无关,故排除D。故选C。
2.【答案】D
【解析】D.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为左一图形势,故A错误。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中间图片形势,故B错误。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是中间、右边两图形势,故C错误。 故选D。
3.【答案】D
【解析】A.华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尧舜禹的“禅让”都属于史前时期的考古发展与传说,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B.夏商周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时期,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C.秦汉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D.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开始的,归纳错误,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A
【解析】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吃胡饼”,晋朝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吃胡饼”。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特征。
本题考查民族融合。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材料体现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特征。
5.【答案】D
【解析】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383年,苻坚以八十多万兵力,欲灭东晋。东晋军队8万人与秦军隔淝水对峙。东晋要秦军稍后退,便于晋军渡河与之决战。苻坚欲乘晋军渡河时击之,同意后退。谁料秦军中汉人多,不愿为秦卖命,一退溃不成军。与如图“草木皆兵”有关的是淝水之战。
6.【答案】D
【解析】
②④.西汉初年由于国家贫穷,经济萧条,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到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有因果关系,;孝文帝实行汉化措施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有因果关系。故②④正确。
①③.昭君出塞是汉与匈奴的和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的往来,丝绸之路开辟,没有因果关系;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没有因果关系。故①③错误。
故选D(②④)。
7.【答案】B
【解析】A项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大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而不是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故不正确。
B项在曹操南下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最终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正确。
C项分析题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可知,曹操诗中所写的是战争之后,中原一带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联系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各地军阀混战,导致出现诗中的情景。故不正确。
D项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故不正确。
故选:B。
8.【答案】A
【解析】A.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选A。
B.“社会经济”题干无体现,排除B。
C.本项要题干主旨相悖,排除C。
D.本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9.【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画可知,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A符合题意。
BCD.三项所述图文无体现,排除BC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分析图片,可知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是春秋战国时期,A不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符合题意。民族交往与民族交融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之一,包含在B中,C不符合题意。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点,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直接说明北人南迁促进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根据“晋永嘉大乱,淮北流民相率过淮,迁徙到江南并设立侨县定居下来,此地人口大增”可知,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故题干流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B符合题意;造成了人们的流离失所,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流民南迁与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无关,排除C;题干材料反映了流民南迁,没有涉及到流民南迁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人南迁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人南迁以及影响。
13.【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中国古代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出海外贸易拓展或疆域面积扩大,BC排除;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烤制食品一般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族人也开始食用烤制食品,反映出汉族人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D符合题干的要求;ABC选项都不正确,故排除。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J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故古代少数民族“易服学礼,融入华夏”是孝文帝改革。
故选:B。
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体现”,可知中原农耕文明引入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十六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符合题意;各民族间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C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17.【答案】B
【解析】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与洛阳白马寺有关的宗教是佛教。洛阳龙门石窟雕刻的是佛教人物形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由此可知,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题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8.【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刖”可知,这反映了商周时期有统治阶级,还有维护统治秩序的刑罚,呈现了当时的政治状况。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据“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可知,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的相关史实。
20.【答案】A
【解析】A.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史书上称他造的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指南车“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齐民要术》这部农书没有记载指南车、千里船的制法,符合题意。
B.《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记载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排除。
C.《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记载了农业作物的栽培方法,排除。
D.《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记载了畜牧捕鱼及加工技术,排除。 故选:A。
21.(1)×. 错误:孟子;订正:孔子。
(2)×.错误:刘邦;订正:汉武帝。
(3)×.错误:华佗;订正:蔡伦。
(4)×.错误:诸葛亮;订正:孝文帝。
(5)×.错误:贾思勰;订正:祖冲之。
22.【答案】【小题1】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景之治。
【小题2】都江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小题3】原因:北方长期战乱,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著作:《齐民要术》。
【小题4】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小题5】国家的稳定、政策的合理、兴修水利等。
23.【答案】(1)隋朝;隋炀帝确立进士科。
(2)读书人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九品中正制;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3)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重文轻武。
24.【答案】(1)范围广;民族数量多。
(2)大批汉族南迁,带来了许多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比较稳定;统治者采取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和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