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扬
州
慢
姜夔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姜夔
(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
他形象出众,人称其“体貌清莹,望之如神仙中人”。
他才华横溢,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一位艺术全才。
他是位天生命定的音乐家,精通音律,每作词,自创曲调。
他为人仗义,经常周济朋友。他志气高洁,拒绝朋友出钱帮他买官。
他出身不错,官宦人家,可惜家道中落,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
他流落江湖,权贵门下讨生活,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
他一介布衣,能守住自己的本心,不去阿世媚俗,保持超凡脱俗、飘然不群的个性。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解题
扬州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慢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初读本词,把握节奏
听名家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节奏,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情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诵读指导
《扬州慢》姜夔
1、把握节奏,慢词是应该慢读的。
2、找出韵脚: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3、重读能表现词人内心痛苦的词语,像“厌”、“寒”、“难赋”和“冷”等。
4、把握凄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
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
之悲也。
冬至
扬州
初晴
满眼
驻防部队的号角
谱写作曲
认为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再读本词,读懂词意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所感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主题
感情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低沉悲哀
解读小序
读一读词前小序,看看小序交待了哪些内容?
思考:序中表明本词情感基调的是哪个字?
悲
扬 州 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jì ,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姜 夔
小 序
拓展补充
王风·黍离
《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内容: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后人把对故国残破、昔盛今衰的哀思叹称为“黍离之悲”。
词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黍离之悲”?
文本探究
空城
合作探究
1.词中哪些诗句表现出扬州城“空”的特点?(抓意象)又是如何展现扬州城“空”的特点的?(找手法)
2.词中哪些诗句是关于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的描写?请概括其特点。
扬州城之空
1.尽荠麦青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过宗庙宫室,尽为黍离。——《诗经·王风·黍离》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杜甫《无家别》
—以植物繁盛反衬扬州的荒凉破败
描写角度:视觉描写
昔日的扬州城繁华热闹,如今一眼望去全是野生的麦子,如此萧条冷落。植物生长旺盛恰恰可以从反面衬托扬州的荒凉不堪。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找出典故?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春风十里
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长街。
①用典、对比。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词人进行化用并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
②虚实结合。“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荠麦青青”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上下两句,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像是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杜牧用描写、比喻,特别是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美迷人,也写出了扬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之处。“春风十里”是繁华的代名词。
扬州城之空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是战火的遗留的痕迹和见证。 “厌”字用得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似乎在向人们控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进一步深入地表现了对侵略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
手法:拟人
1127年,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1129年,金兵南侵,攻破扬州,
1161年,金人铁骑,再破扬州,
1176年,诗人姜夔,途经扬州。
深入分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赏析诗句妙处。
“自胡马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
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自然千百倍于“废池乔木”。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描图景
明手法
析效果、点情感
扬州城之空
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国家残破的哀痛。
描写角度:听觉描写
深入分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
“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战争仍在继续),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
“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
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解释含义
勾勒意境
明确手法、分析情感
扬州城之空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句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曾经的扬州无兵祸,充盈着曼妙舞姿、婉转的歌声和箫声,一派繁华热闹的场景,如今只有清冷的月亮倒映在寒冷的江水中,一片清冷空寂。今昔对比,形象地反衬出盛衰兴亡的巨变,表现出作者深沉的忧国之情。
描写角度:视觉描写
扬州城之空
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扬州城繁盛富庶的时候,红芍药在如期绽放的季节都会吸引来许多名流来欣赏,这样的情景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盛和平安定的表现。可是在朝廷偏安、国力衰弱又不断遭受金兵入侵的情况下,芍药即便在来年春天盛放,当时的盛况也不复存在,花只能是空自娇艳,徒增感时伤乱的黍离之悲。
手法:虚写(想象)
青青的
废旧的
横陈的
清越的
孤独的
荡漾的
无声的
寂寞的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上片
荠麦
城池
乔木
号角
下片
二十四桥
波纹
冷月
芍药
根据句意,为每一个意象之前加上一个形容词。
空城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上片
荠麦
城池
乔木
号角
下片
二十四桥
波纹
冷月
芍药
青青的
废旧的
残存的
凄凉的
孤独的
荡漾的
无声的
寂寞的
形容词
荒凉残破
凄清冷寂
空城
作用
这是词人笔下的扬州城,那么杜牧看到这番景象将会作何反应?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内容上:由“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思考: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
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俊赏:俊逸清赏,很高的赞赏。
算:料想。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
2.词中哪些诗句是关于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的描写?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 桥边红药
“竹西佳处”一句用典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找出使用的典故?作用?
作用:“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化用杜牧的诗句,词人开篇写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后文扬州的萧条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
青楼梦好:“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杜牧《遣怀》
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齢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
以杜牧之难赋深情,侧面写扬州城如今的荒凉破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这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 化用了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比
动静结合
移情于景(物)
今夕对比,来反衬今日扬州的冷落凄凉
作者不直接写内心凄苦悲凉之感,而是细致描摹夜色下旧物仍在,却面目全非的扬州空城景象。
波心荡,冷月无声。
曾经的扬州月:天下三分明月夜,无赖二分是扬州(可爱调皮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欢闹喜庆的)
如今的扬州月:冷而无声。 桥仍在,但游桥人不在——物是人非
天气寒冷:月光冷寒(夜雪初霁) 月之冷?环境冷清:(当年游桥赏月: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如今空城无人)
冷月无声:
心冷:月无人欣赏(“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作者对统治者的心灰意冷(统治者不思收复,醉生梦死)
月之无声?--无声是内心沉痛的表现。痛而不言,难言;冷的不是月光,而是寒了百姓的心。
波心荡——河水荡漾也预示着国家的动荡不安和词人此时此刻的内心忧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此处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
这两句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①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②以乐景写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欣赏采摘呢?
诗人借此抒发世事变迁之叹,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向高潮。
总结上阙
1.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空城” 的?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淮左名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昔盛 今衰 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
下片怀古伤今,通过扬州景物今昔、盛衰的对比,抒发了”黍离之悲”。
总结下阙
杨万里评白石作品“有裁云缝月之妙思”,盛赞其写法精妙,《扬州慢》一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赏析。
1.虚实结合。 2.对比衬托
3.拟人。 4.用典
5.以景结情,乐景衬哀情
艺术手法
1.虚实结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是姜夔通过杜牧诗词而联想的扬州城往昔繁盛的景象,是虚写;
而“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却是眼前扬州的破败之景,是实写;
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想象与现实交织,寄寓了词人感时伤世的悲痛之情。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人到扬州时是冬至日,不是芍药花开的时节,所以场景是想象的,是虚写;
问“知为谁生”正是为突出无人知道花开、无人赏花的现实;
这里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以芍药花开的虚写想象不着痕迹表现了现实中扬州城的凄清与荒凉。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将我们带进从前扬州繁华的美好回忆,这是虚写,而波心摇荡,明月无声却是眼前真实的图景,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寄寓了词人感时伤世之情。
3.拟人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写法,将没有生命的废池和乔木人格化,带上了人的情感,连这些自然景观都厌倦谈起金人的侵略战争,可见战争给城市带来的伤痕之深,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形象地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痛恨。
2.对比衬托
虚写从前的繁华正是为了反衬如今现实的萧条,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芍药花年年怒放,然而花开得越美,无人欣赏的落差就越大,物是人非感也越强烈,越发不知这美丽为谁而开,这里也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写法,以美好之景反衬曾经繁华的城池,如今只余破败与荒凉。
二十四桥见证了扬州风华绝代的时光,这与眼前的萧条冷寂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扬州慢》 原句、出处(杜牧)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
②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使词更沉郁,内容更加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无限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4.用 典
竹西佳处
昔日→名都
(虚写)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昔盛今衰的感伤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实写)
特色:对比、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
清角吹寒
今日→空城
上片
下片
淮左名都
昔日→名都
(虚写)
(实写)
今日→空城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想象昔日繁华
目睹今日萧条
黍离之悲
全词结构
扬州慢
总结全诗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深情难赋;以昔日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来反衬今日的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词人面对战争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通过曲折隐晦(用典、虚实结合、融情于景)的笔法,用扬州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作对比,抚今追昔,书写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破败景象的哀思,表达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总结全诗
昔
今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空 城
名 都
黍离之悲
对比
荒芜破败
繁华热闹
《望海潮》和《扬州慢》都是以城市为描写对象。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了盛世之景,他笔下的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荣,人民生活安乐和平。
一百年后,姜夔写下《扬州慢》描绘的扬州残破荒凉,满目疮痍。两首诗在意象、手法和意境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呢?请完成下表,课堂交流展示。
比较鉴赏
城市 意象 意境特点 手法 情感
杭州 钱塘江
西湖
都市 生活
扬州 昔日
今日
云树、堤沙、怒涛、霜雪
雄浑壮阔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比喻、夸张
惊叹
富庶、安定、祥和
清嘉、壮美
夸张,互文
赞美
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笛、菱歌、钓叟、莲娃
柳桥、帘幕、人家、珠玑、罗绮
荠麦、废池乔木
清角、冷月、桥边红药”
春风十里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夸张
热闹、繁华
荒凉凄凉
艳羡
实写,拟人
乐景衬哀情
虚写,联想,用典
昔盛今衰的感叹和感世伤世的哀叹
词的小序和正文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凄凉的氛围,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
并分析其效果。
意象 意蕴 效果
夜雪 荠麦 寒水 暮色戍角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清角
二十四桥无声冷月
桥边红药
分析鉴赏
色调阴冷 色彩昏暗 声音悲凉
凄凉荒芜。荒凉的空城,与往日的繁华形成对比
揭示战争的破坏程度,衬托出扬州人民的痛苦
军号凄厉,渲染空城的凄清
烘托物是人非、凄清冷落的氛围
有“寂寞开无主”之感和生在乱世无人怜之叹
①借景抒情;
②意境“清冷”,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
③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表现词人《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