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赤峰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21: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峰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的意趣态度,开卷两回中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历来红学家迷误的起原。
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他们可笑的地方,胡适之先生在《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已说得很详备的了。这派红学家有许多有学问名望的人,以现在我们的眼光看去,他们很不该发这些可笑的议论,但事实上偏闹了笑话。
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原故:一是他们有点好奇,以为那些平淡老实的话,决不配来解释《红楼梦》的。二是他们的偏见实在太深了,所以看不见这书的本来面目,只是颜色眼镜中的《红楼梦》。从第一回、他们宁可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而不屑一视雪芹先生的自述。从第二回,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去。如蔡子民先生自己抱民族主义,而强谓《红楼梦》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石头记索隐》)。以我想来,雪芹生在正白旗汉军贵族环境中间,未必主张排满吊明。蔡先生这个判断,是含偏见的。总之,求深反浅,是这派红学家的通病。
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他们的态度,不是赏鉴,不是研究只是借此消闲罢了。这些人原不足深论,不过有一点态度却是大背作者的原意。他们心目中只有如何华贵,如何阔绰,如何繁盛,恨不得自己变了贾宝玉,十二钗做妻妾才好。这种眼光,自然不值一笑;不过他们却不安分,偏说那个应褒,那个应贬,信口雌黄,毫无是处,并且以这些阿其所好的论调,强拉作者来做他的同志。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
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
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
《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不用我们费话。
《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雪芹为人是很孤傲自负的,看他的一生历史和书中宝玉的性格,便可知道;并且还穷愁潦倒了一生。所以在本书楔子里说道:
“风尘碌碌,一事无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见第一第二两回)
这些话,明白极了。石头自怨一段,把雪芹怀才不遇的悲愤,完全写出。第二回贾雨村论宝玉一段,亦是自负,书中凡贬宝玉只是牢骚话头,不可认为实话。
《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原书上说:
“更于书中间用梦幻等字,都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空空道人遂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逐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见第一回)
警幻说:“……或冀将来一语,未可知也。”(见第五回)(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辨别》)材料二 :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可分作四派来说一个大概:一、拟古派;二、讽制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人情派小说,可以《红楼梦》做代表。《红楼梦》所叙为石头城中——未必是今之南京——贾府的事情。《红楼梦》的作者,大家都知道是曹雪芹,因为这是书上写着的。至于曹雪芹是何等样人,却少有人提起过;由胡适之先生的考证、我们可以知道大概了。
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说记纳兰性德的家事,所谓金钗十二,就是性德所奉为上客的人们。这是因为性德和宝玉的情形相仿佛,但是查抄一事,宝玉在生前,而性德则在死后,其他不同之点也很多,其实并不很相像。(二)是说记顺治与董鄂妃的故事;而又以鄂妃为秦淮旧妓董小宛。但是董鄂妃是满洲人,并非就是董小宛,且年龄相差甚大。所以这一说也不通。(三)是说叙康熙朝政治的状态的;就是以为石头记是政治小说,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而揭清之失。然此说未免近于穿凿,况且现在既知道作者既是汉军旗人,似乎不至于代汉人来抱亡国之痛的。(四)是说自叙;此说出来最早,而信者最少,现在可是多起来了。因为我们已知道雪芹自己的境遇,很和书中所叙相合。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摘编自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意趣态度,作者写得并不含糊,在小说的第一、二回都有非常明显的表述。
B.在俞平伯看来,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
C.《红楼梦》中贾府的事情虽是发生在石头城中,但并不一定就是指鲁迅时代的南京城。
D.曹雪芹所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因为他敢如实地描写,把人物刻画多立体丰富不单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相信极不可靠的传说,或把自己的意趣投射到作者身上,都是产生阅读偏见的主要原因。
B. 作者书中所说和作者所处环境及其一生历史是了解曹雪芹写作态度的最可靠的两条途径。
C. 人们在阅读《红楼梦》时,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
D.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有四种推测之说,都被鲁迅先生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鲁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贾母是老太太、老祖宗、老太君,影射朱元璋。
B.曹雪芹是个谜,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C.替中国文字存有悲剧下场的小说只有《红楼梦》。
D.《红偿梦》是以曹家为背景、以言情为线索的小说。
4. 怎样看待材料一中见第一回、见第一第二两回、见第五回这样的表述?请简要分析。(4分)
5.我们应如何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偷 砖
梁晓声
春天来了。①
春天,到底还是来了。
某一个季节会姗姗来迟,却从没有哪一个季节能蓄意不至。细想想,海誓山盟不大靠谱——沧海桑田往往也是瞬间之事,地老天荒可谓永恒,但物是人非、斗转星移,变化真是不可阻遏。
春天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期盼的季节,夏季烂漫热烈,牵着的可是春姐姐的手。踏春也是觅夏的另一种说法。
A市的春天比历年都来得迟,三月下旬居然降了一场大雪,有几天气温又冷到了零下二十四五度。那几天一过去,天气一下子变暖了。如同一列晚点的列车突然提速想要正点抵达终点站似的,人们还没从多雪寒冷的冬季缓过神来,春季便以猝然到眼前的方式无言地宣布————我来了!
从三月下旬到四月中旬,天气一日比一日暖和。A市冰雪融化的积水到处都是,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妨碍。学生,都不得不穿上了夏季大雨后才穿的防水靴。
光字片②的情形比往年更糟。光字片的泥泞程度,甚至超过了“二战”纪录片中德军曾在苏联大地上经历的泥泞。光字片人家的大人和孩子,这二十多天里生活得也很狼狈。小孩子还好说,吃喝拉撒全在家里,不出门就是了。中小学生也好说,几所学校临时放假。大人们却不能不上班,一回到家里就不出门也太失家长的尊严。即使出门上厕所,几处东倒西歪的公厕经过冰雪水灌,都满得忽悠忽悠的,上公厕对大人们来说也成了一件危险事。许多光字片的大人穿的防水靴那些日子里根本就没弄干净过,一出门全是泥靴。
市政府调给共乐区几辆卡车,特批了一批砖。有些区干部跟着满载新砖的卡车到处转,见着哪些地方泥泞得不成样子,便命车停住,指挥跟车的环卫工人往泥泞中垫砖。往光字片的泥泞中垫的砖最多,因为光字片的街道坑凹多,有的地方需要垫两层砖。共乐区的群众很感激。
春天来了。严寒终于过去,天气逐渐暖和,人们的情绪也变好了。至于泥泞,与刚刚度过的严寒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呢?何况党和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想办法。
一天,秉昆回到家里,郑娟背着两个儿子悄悄问他:“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
秉昆说:“不许。别人家怎么样咱们不管,咱家人不可以那样。都那样,不是白垫了吗?不是又不好走了吗?”
郑娟说:“可别人家不这么想啊!反正泥泞一干,那些砖也不会再有人拉回去了。下手晚了,都成别人家的了。”
秉昆说:“现在泥泞还没干。”郑娟说:“都是新砖。”
秉昆听得起疑了,沉下脸问:“你是不是已经往家搬了呀?”郑娟只得承认,她和两个儿子弄回家了二三十块。秉昆问放哪儿了。
郑娟就指——有的摞在桌子底下,有的垫在箱子底下,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
秉昆说:“难怪咱家有了一股不好闻的味儿。”
郑娟说:“别人家那味道也好闻不了多少。”
秉昆生气了,训道:“我再说一遍——别人家是别人家,咱们家是咱们家,咱们没必要跟别人家照样学样。”
秉昆生气另有原因。共乐区光字片的街道如此泥泞不堪,他无法再骑自行车上班,每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出家门,回到家里也便晚了一个小时。区里派人往泥泞中垫砖,作为家住光字片的人,他也心存感激。毕竟,区里起码把该做的事做在前边了。当下,也只能做到那个份上。有人把垫在泥泞中的砖往家里搬,他是知道的,甚至看见过,而且看见的不是别人,是春燕她二姐和二姐夫。他们被他见到了一点儿都不害臊,还厚着脸皮跟他打招呼呢。他当时说:“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春燕她二姐夫却说:“脏也是好东西,夏天用水冲冲就见新了。”他快到家时,一脚踩向白天明明垫着砖的地方,不料践了个空,扑哧躁到泥泞中,险些跌倒。当时不由得对那些贪小便宜的人内心骂出了脏话,及至明白了是自己妻子带着两个儿子干的事后,他自然生气。
这天晚上,由于妻子和两个儿子的行为,周秉昆觉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扇了一耳光,连日来他的不良情绪再也掩饰不住了。
他让正在写作业的楠楠放下笔,让正在给猫梳理毛的聪聪停下来,立刻把那些藏匿起来的砖再搬出去,原先垫在哪儿还垫在哪儿。
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
郑娟不以为然地说:“爸如果活着,那些砖就都是他眼里的宝。”
秉昆没好气地说:“但我爸绝不会赞成你带着他的两个孙子干这种事!”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年版)
【注】①这是一九八八年的春天。②共乐区光字片是小说中周秉昆一家生活居住的平民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了大雪之后天气骤然变暖,是造成泥泞的直接原因,这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展开。
B.郑娟认为政府铺的砖并没有计划收回,是公共服务的消耗,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
C.家里“不好闻的味儿”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
D.两个儿子不情愿搬砖,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插叙周秉昆先前在回家路上踩到泥泞的情节,既补充说明了他如此生气的原因,也说明了偷砖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从周秉昆和郑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秉昆过世的父亲艰苦朴素、诚实正直,他的为人也影响了周秉昆,成为家风的传承。
C.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的温暖美好,与下文的泥泞麻烦形成对比,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的光辉。
D.本文围绕偷砖这一生活化的小事件来构建小说的矛盾冲突,展现主人公正直诚信的品质,于人间烟火处彰显了道义和担当。
8.郑娟在承认已把砖搬回家之前与周秉昆有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双方当时的心理。(4分)
9.茅盾文学奖在《人世间》的授奖辞中称赞作者梁晓声“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请根据你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认识,谈谈这一评价在文中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日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丰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弟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B.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C.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D. 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
B. 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
C. 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
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
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不示弱。
C. 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4分)
(2)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4分)
14.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职责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木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陆游
药裹①关心处,篝灯照影时。文书用遮眼, 枣栗可无饥。
素业存家圃,颓龄迫耄期。盖棺尤事已,唯负国恩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①杜甫《郭十五受判官》诗句:“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药裹”指药袋,包裹着的药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写诗人总是关心药袋子,置于笼中灯照着影子,塑造了孤独多病、孤灯照影的诗人形象。
B.颔联以记叙入诗,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诗人夜里孤坐读书、用枣栗充饥的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C.颈联中“耄期”指高年,八九十岁曰耄。写出了诗人年龄已大,但功业却留存在田圃间的无奈。
D.本诗语言凝练,前两联描写、叙事,后两联感事抒怀,内容上关联紧密,结构上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与本诗都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憾,但抒发感情的方式与本诗尾联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生动地描绘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同时_______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恭敬态度。
(3)“月”这一经典意象经常出现在苏轼《赤壁赋》或《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文中,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前后相连的两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王淦昌便是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的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中的一位。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但此时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外界力量的帮助。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 ① 的道路。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就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②_,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 ③ 地进行着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国风舞蹈”发轫于视频平台,早期的表演者大多并非专业舞者。随着这类视频的影响力逐渐增强,__①__。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纷纷开通个人账号,上传作品,成为创作国风舞蹈作品的有生力量。碧柳依依,翠裙飘飘;罗衣从风,衣袂翩翩。舞者用翩跹身姿演绎的汉风唐韵,像一幅幅瑰丽绚烂的织锦。这些作品艺术水准高、艺术感染力强,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国风舞蹈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互联网不仅推动国风舞蹈传播,__②___与传统舞蹈不同,国风舞蹈创作者注重拍摄手法和短视频特效的应用,大量运用影视剧创作手法。国风舞蹈蓬勃发展,专业舞者与舞蹈爱好者相互学习,后者向前者学习专业技法和审美旨趣,前者汲取后者生动的表现手法和灵活的传播方式。③ ,共同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创新。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B.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十分奇怪。
C.他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样,迫不及待地拿出用纸包着的东西。
D.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窝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5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 “作者的真态度”小说本身最能体现,故文中引用原文,标明回数,以显示其来有自,精准论证观点“从文本出发可了解作者的态度”,提醒读书要抓牢书中关键处,暗示排除迷惑、不蹈前人覆辙的方法。
5. 弱化主观偏见;端正阅读态度(净化阅读趣味);考究书中本文;尝试分门别类,辨析他人观点,学会比较阅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许多红学家们产生阅读迷误的重要原因是很少研究过书中本文”错误,原文有“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他们几时考究过书中本文来”,可见主要是针对“消闲派”红学家。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最可靠的两条途径”错误,材料中为“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是“至少”,不是“最可靠”,选项表述绝对;
C.“首先要从全书的关键处第一、第二两回入手,理清全书脉络”错误,文中相关内容为“《红楼梦》的第一第二两回,是本书的模子,是读全书关键。从这里边看来,作者的态度是很明显的。他差不多自己都说完了”,并没有提“首先”“理清全书脉络”,选项于文无据;
D.“一一反驳并完全推翻”错误,原文有“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可见选项以偏概全。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可知,鲁迅最认同自叙说。
A.“影射朱元璋”认为是政治小说。
B. 自叙说会认为小说中贾家暗指曹家,“曹家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自然就不符合自叙说。
C. 谈《红楼梦》的艺术境界,一改以往大团圆结局,以悲剧结尾;和自叙说无关。
D.“以曹家为背景”符合自叙说。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文中观点为“我们要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排除许多迷惑,不致于蹈前人的覆辙。我们现在先要讲作者的态度”,“说作者的态度,我以为至少有两条可靠的途径:第一,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
“作者的真态度”小说本身最能体现,故文中引用原文,标明回数,以显示其来有自,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又提醒读书要抓牢书中关键处,暗示排除迷惑、不蹈前人覆辙的方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红学家是猜谜派。他们大半预先存了主观上的偏见,然后把书上的事迹牵强附会上去”可概括出“弱化主观偏见”;
结合“第二类红学家我们叫他消闲派。读《红楼梦》,他们本没有领略文学的兴趣,所以只当作闲书读,对于作者的原意如何,只是不求甚解的”可概括出“端正阅读态度(净化阅读趣味)”;
结合“从作者书中所说的话,推测他做书时的态度。这是最可信的,因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他的意思的”,可概括出“考究书中本文”;
结合材料二鲁迅先生的论述“对于《红楼梦》书中所叙的意思,推测之说也很多。(一)是……(四)是说自叙……由此可知《红楼梦》一书,说大部分为作者自叙,实是最为可信的一说”,可概括出“尝试分门别类,辨析他人观点,学会比较阅读”。
6.A(B.“所以自己不是在‘偷砖’”错误,由“别人家一到了晚上就偷外边那些砖,咱家也把近的砖往回搬几块行不行?”“都用布帘遮挡着,还有的埋在煤堆里了”可知,周娟并没有否认自己是在“偷砖”。C.“其实并不存在”“周秉昆是想借此喻指偷砖这一行为令人厌恶”错,由原文“那样的砖弄回去多脏啊!”可知,从泥泞街上搬回家的砖确实脏,有味儿是真实存在的,“喻指”之说是过度解读。D.“是因为手中正有别的事情在忙,却忽然被父亲强行打断”错,“两个儿子不情愿地看着母亲”,两个儿子不情愿,是因为母亲郑娟没有放话。故选A。)
7.C(“寓意生活总是苦乐参半,困境之中更能凸显人性光辉”错,小说开头写春天到来,主要是说天气骤然变暖,造成街道泥泞,推动下文情节的展开。)
8.(1)郑娟:期待周秉昆能同意她的主张,怕他反对而忐忑不安,看别人家偷砖不甘心吃亏;(2)周秉昆:对偷砖行为厌恶反感,对邻里偷砖感觉羞耻,对妻子的意图起了疑心。
9.(1)内容:观照现实,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书写了平凡人日常的喜怒哀乐;(2)人物塑造:小说善于在典型环境中的塑造典型人物,讲述了生活在平民区光字片的周秉昆郑娟夫妇的故事;(3)主题:秉持对现实社会的良知道义,传达正能量,挖掘人物身上正直、担当和诚信等美好品质;(4)创作特色:小说采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呈现日常生活的场景,突出真实性和形象性,叙述语言朴实平易,可亲可信。
10.C【解析】“死父”为“送”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便”是“有利”“适宜”的意思,是“献之”的谓语,“太子入”是主谓结构,“便”后断开,排除A项。
11.B【解析】《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
12.D【解析】“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错,昭常是奉楚襄王之命驻守东地,子良说昭常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13.(1)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与”“西”“救”各1分,句意1分)
(2)(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隘”“弗”“夺”各1分,判断句1分)
14.①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②昭常率兵驻守东地。③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请允许我回去问问他。”太子老师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办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不示弱。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即使这样,楚国不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进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
【答案】14. B 15.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除了直抒胸臆,还有借景抒情,借梦抒情。
①作者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表达了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
②由夜晚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借助梦境表达了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2)本诗尾联是直抒胸臆。盖棺论定,万事已矣!“唯负国恩私”,直接点明诗人一生只辜负国家的恩宠,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愧疚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理解错误,颔联记叙了诗人夜晚读书的状况,没有借助环境烘托。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借景抒情、借梦抒情。
诗人晚年的处境是“僵卧孤村”,是贫病交加,“不自哀”是没有自怨自艾,虽然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尚思为国戍轮台”这句表明诗人心里所想都是国事,想着为国戍守边疆,可以看出诗人的爱国之情。最后两联是诗人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表明诗人始终不忘为国效力,日夜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只能借助梦境表达情感,这些都表明了作者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夜坐》中“盖棺尤事已”表明作者自己年岁已高,万事已经盖棺论定,无法改变;“唯负国恩私”,直接点明诗人一生只辜负国家的恩宠,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愧疚之情。这首诗尾联是直抒胸臆。
17.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①自力更生②安营扎寨③如火如荼(每空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
19.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一位。(每个分句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20.①此句描写了冬季的极端严寒、巨大风沙以及夏季的酷暑天气,通过冷热天气的对比,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②将满身灰尘的试验队员比喻为“土行孙”,幽默且形象地写出队员们灰头土脸的样貌。③将夏季的太阳比喻为“火盆”,表现了天气的酷热。④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均凸显了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原子弹研制工作的队员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崇高品质。(每点1分,共4分)
21.A【解析】画线句与A项中的“像”都表示比喻,B项中的“像”表示作比较,C项中的“像”表示推测,D项中的“像”表示举例。
22.①专业人士也参与其中
②还深刻影响创作
③二者形成合力
【审题指导】第一段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雄”,让人感叹。考生可以选取的写作角度是多样化的,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
【参考立意】1.立德广才,方成其志。2.德才兼备,方为栋梁。3.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力。4.无德有才终坏事。5.以德为先,以才为后。6.成才路上,携理想(信仰、初心)前行。7.读书人不必有太多功利心。8.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成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