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01.
学会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02.
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03.
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解题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鲁迅《阿Q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阿Q——主人公名字
正传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姓名:
年龄:
性别:
阿Q
三十出头
男
住址:
未庄的土谷祠
职业:
无固定职业,做短工
籍贯:
不详
口头禅:
妈妈的
活动一:建立人物档案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生平最得意的事:
外貌特征:
政治面貌:
生平第一件屈辱:
生平第二件屈辱:
进城并看过杀头
欺负小尼姑
癞疮疤
贫农
被王胡打
被“假洋鬼子”打
活动二:探究人物形象
活动二:探究阿Q形象的复杂性
1.文中阿Q发生了几次被打事件?
2.分角色朗读,抓住人物心理、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
事件 心理、动作、语言、神态 形象
第一次 (5-12)
第二次 (13-17)
第三次 (18-29)
第四次 (30-31)
第五次 (34-47)
第六次 (48-55)
1.一犯讳,不问有心无心,便发怒。
2.估量对手,口讷的骂,气力小的打;
3.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1.我是虫豸,还不放吗?
2.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不久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1.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2.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反倒这么少,
3.君子动口不动手!
1.阿Q不肯信,偏称他为“假洋鬼子”;
2.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
3.“忘却”这一祖传宝贝发生了效力,他早已有些高兴了。
敏感自卑
欺软怕硬
自欺欺人
懦弱卑怯
自轻自贱
麻木健忘
自我摧残
盲目自大
争强好胜
怯懦怕恶
憎恶权势
狡黠圆滑
麻木忘却
1.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2.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
自欺欺人
奴相十足
癞疮疤被嘲讽,
反抗被打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被赵太爷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活动三:探究精神胜利法
事件 胜利之法
第一次 (5-12)
第二次 (13-17)
第三次 (18-29)
第四次 (30-31)
第五次 (34-47)
第六次 (48-55)
自欺欺人、腹诽战术
自轻自贱
自我摧残、麻木健忘
畏强凌弱
忘却屈辱
自欺欺人
癞疮疤被嘲讽,反抗被打
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参与赌钱被打
被赵太爷打
和王胡较量被打
辱骂“假洋鬼子”被打
(56-69)
调戏小尼姑
精神胜利法乃立身法宝
因荣耀得意
意外灭威风
轻松高兴
十分得意
欺凌弱小
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
优
胜
记
略
续
优
胜
记
略
阿Q在被打受辱之后,总能获得心理上的解脱和安慰,请从相关情节中概括出他独特的“胜利之法“
表象特征:现实中处处受凌辱,无力也无法对抗现实,只能于精神上寻求安慰与解脱,以便在黑暗的社会中继续苟且偷生。
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和自我摧残的手段,具体表现为忍辱屈从、逃避、麻木、健忘、愚昧、怯弱,无聊、狭隘等,是奴性的典型表现。
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心理过程?
受践踏→ → → → →
出于本能的反抗
无力的怒目主义
隐蔽的腹诽战术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忘却/欺凌弱小/自轻自贱)
精神得胜而愉快如常
造成他精神胜利这种畸形特质的根源是什么?
个人狭隘思想作祟:作为底层农民,愚昧与狭隘,使他有着虚无的自尊与争胜心理,凡事都要争一争,才会产生自我以外的冲突。
人们的冷漠与麻木:闲人们的嘲笑欺辱,酒店看客的反向激励,人们对他的忽视与无视,都使他本能地寻求存在感与成就感。
社会现实的欺辱与压迫:地主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迫害,使他只能在精神领域自我解脱,逃离屈辱与压迫,获得一点自我。
活动四:探究创作意图
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是的,《阿Q正传》诞生101年了,被骂“断子绝孙”的阿Q却始终没有断子绝孙……
因缘际会,阿Q的魂魄穿越到XX高中赵李黄同学身上。某日,赵李黄同学又迟到了,同桌对他说:“赵李黄你总是迟到,真丢人!”赵李黄脸一僵,脖子一梗:“ 。”
由于学习方法不对,赵李黄考试考砸了,他觉得大家在嘲笑他,于是他:“ 。”
他看着成绩单上最末尾的“赵黄李”,眼神有些忧伤,但心里一想: ,随即又眉开眼笑,高兴起来了。
请根据情境,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合乎阿Q精神胜利法的言行。
阿Q超越时代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走进社会背景,探究创作意图
社会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孙中山领导少数有志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这次革命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革命遭到失败。辛亥革命后,广大农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探究鲁迅先生塑造阿Q的意义。
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呼唤启蒙,改造国民性,塑造新人
改造国民性——他救的自觉
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
认识的自觉——自救的自觉
喜剧的外套 悲剧的内核
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如何理解整篇小说的主题?
通过记叙阿Q 的 “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 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课后延展:
阿Q正传里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请以“说不尽的阿Q”为题目,写一则200—300字左右的人物分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