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青藏地区巩固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青藏地区巩固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3-31 20: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章 青藏地区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图中①②两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两处纬度相当,但冬季气温差距大,高寒是①处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
B.①处发展了绿洲农业,农作物主要是青稞,②处有“鱼米之乡”之称
C.②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D.①处太阳能、地热能等洁净能源丰富,②处水资源、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
2.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下面关于三江源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 B.湖泊和沼泽是河流的天然的调蓄器
C.被誉为“世界水塔” D.地广人稀,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读下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对图中山脉两侧主要地形区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青藏高原,主要民族是维吾尔族 B.②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地势第三阶梯
C.③是内蒙古高原,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D.④是塔里木盆地,分布有我国最长的外流河
4.下列图中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B.②地农业以水田为主
C.③地农业以旱地为主 D.④地农业以河谷农业为主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植物只有不足100天的生长周期。上世纪90年代由于超载放牧、气候变化等影响,这里生态环境退化,我国于2020年底正式设立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图为三江源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5-7小题。
5.三江源地区( )
A.雪山众多、冰川广布 B.地形崎岖、丛林密布
C.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 D.遍地黄沙,戈壁众多
6.三江源地区植物生长周期较短的原因是( )
A.距海远,降水少 B.海拔高,气温低
C.纬度低,气温低 D.山地多,坡度大
7.我国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旅游 B.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C.保护高原草场,禁止放牧 D.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下图为中国青藏地区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8-11小题。
8.图中山脉①的名称是( )
A.横断山脉 B.天山山脉 C.昆仑山脉 D.祁连山脉
9.②所在地理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青稞 B.大豆 C.水稻 D.玉米
10.近年来,②所在地理区域的冰川面积逐年萎缩,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放牧 B.全球气候变暖 C.滥伐森林 D.湿地面积缩小
11.青藏地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其最主要原因是( )
A.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 B.有便利的灌溉水源
C.地势平坦,便于耕作 D.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特色的美景,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据此完成下列12-14题。
12.关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表崎岖,河湖很少
②畜牧业发达,无种植业
③具有丰富的地热能
④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⑤藏族人为了适应当地日温差大,特色服饰是藏袍
⑥该地区没有铁路
A.①②⑥ B.③④ C.②③⑥ D.①④⑤
13.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但近些年的主要生态问题
A.水土流失 B.泥石流
C.湿地面积减少 D.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1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人为原因可能有
①降水量逐年减少
②过度放牧
③任意砍伐树木
④鼠害肆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下图,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图中①②最可能分别表示( )
A.气温低,空气稀薄 B.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16.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B.河流补给水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C.土层薄,土壤比较贫瘠 D.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回顾青藏地区的相关内容,看图回答下列17-20题 。
17.关于入藏旅游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需做好氧气的供应设备
B.需准备防晒霜或防晒伞
C.需准备较为保暖的衣帽
D.选择冬季旅游最好
18.图中显示铁路A--C段的名称是( )
A.南昆铁路 B.青藏铁路
C.兰新铁路 D.兰青铁路
19.图中的城市C为西藏自治区的行政中心( )
A.拉萨 B.成都
C.兰州 D.西宁
20.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是(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二、解答题(
21.关注工程
材料一:2020年3月25日,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双向累计输送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全长2500多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直流输电线路。这条“电力天路”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电网长期以来的电力供应矛盾,为丰水期“藏电外送”和枯水期“送电进藏”提供了稳定的“绿色通道”,使西藏夏季丰富的水电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材料二
(1)该工程东起A省的西宁,西至B自治区的________(行政中心),属于___________气候。
(2)该地区冰川广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族是______族,当地居民的传统服饰是______,适应了当地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大/小)的特点。
(3)简述该工程建设者在线路的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
(4)该地区的种植业主要是河谷农业,结合所学简述青稞和小麦都穗大粒饱的原因。
22.读下左图“青海省示意图”,图下右“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与青海省相比,海陆位置上的优势是____,①②两河中,连接两区域的是____河。
(2)青海省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农业部门以____业为主,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气候____。
(3)图中A地区是我国的____自然保护区,该地区降水较少,却成为我国大江大河发源地,试分析原因。____。
(4)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很多产业准备转移到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在下列产业中最适合转移的是____(填字母),并说明理由。____。
A.棉纺织工业 B.汽车制造工业 C.石油化工工业 D.水果果汁加工业
(5)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洪涝灾害加剧或无霜期缩短或长江水量增大),治理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主要措施有____(至少两条)。
(6)借助本区域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三角洲的人们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城市,这种现象叫“____”。
23.读“三江源”(图中阴影部分)示意图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但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该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等问题,对当地及河流中下游地区产生重要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位于我国_________省(区);
(2)“三江”是指图中河流包括长江、黄河及图中字母____代表的___________(填河流名称)。
(3)三江源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等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4)①是拉萨,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被誉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关于图中①②两处的描述,①②两处纬度相当,但夏季气温差距大,原因是①地海拔高;①处发展了河谷农业,农作物主要是青稞,②处有“鱼米之乡”之称;②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①处太阳能、地热能等洁净能源丰富,②处水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但煤炭资源缺乏,故选C。
2.B
【详解】图中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称为三江源地区,主要位于青海省境内,A错误。三江源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广布的沼泽像海绵一样,吸纳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汇成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河流的天然的调蓄器。B正确。三江源地区黄河水量的49%,长江水量的25%,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是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天然湿地。C错误。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三江源地区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当地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D错误。故B符合题意。选B。
3.读图可知,①是青藏高原,青藏地区以藏族为主,A错误;②是黄河下游地区,位于地势第三阶梯,B错误;③是内蒙古高原,主要民族是蒙古族,C正确;④是塔里木盆地,分布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D错误;排除ABD,故选C。
4.读图可知,①是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高寒,农业以畜牧业为主,A正确;②地位于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B错误;③地内蒙古地区位于400mm年等降水量以西,位于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C错误;④地深居内陆,位于干旱荒漠地区,以绿洲农业为主,D错误;排除BCD,故选A。
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地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海拔高,雪山众多、冰川广布,故选A。
6.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物生长周期较短,故选B。
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江源公园成立的意义是保护生态环境,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需要保护生态,也是保护水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不能完全杜绝旅游,禁止放牧,这里植被多,需要保护即可,故选B。
8.从图中可知,①是东西走向的昆仑山,是青藏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分界线;C符合题意。
9.青藏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大麦的一种)、豌豆、小麦、油菜等.由于太阳光照强,小麦等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A符合题意。
10.近年来,②所在地理区域的冰川面积逐年萎缩,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变暖,加速了冰块融化,故B符合题意。
11.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上峰峦绵延,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对农业生产不利,在气温较高的河谷地带,形成了独特的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是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业区;A符合题意。
12.①错,青藏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并且河湖多.②错,青藏地区除了畜牧业还有种植业,种植业主要为河谷农业。③正确,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能。④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正确。⑤藏族人为了适应当地日温差大,特色服饰是藏袍,正确。留青藏高原青藏铁路,⑥错误,故答案为B。
13.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湿地面积减少,这是其主要问题。故答案选择C。
14.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与砍伐树木。与降水量减少,鼠害肆虐无关,故答案选择B。
15.冰川和冻土的形成与气温低有关,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洁净,尘埃和水汽含量少,透明度好,光照充足,A正确;冰川、冻土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气温低与光照充足也无关,B错误;太阳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青藏高原气温低的不足,C错误;冰川、冻土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空气稀薄,阳光透过大气层时能量损失少,太阳辐射强,D错误。故选A。
16.青藏地区是高原山地气候,A相符;该地区最初的水源来自雪山和冰川的融水,降水较少,B不相符;土层薄,碱性的草原土壤和漠境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沙粒含量较多,C相符;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适应高寒生态环境,有“高原之舟”之称,D相符。本题要求选择与其环境不相符的选项,故选B。
17.青藏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因势高,氧气不足,空气稀薄又导致其太阳辐射强,常年低温,夏季也不例外,所以做好氧气的供应设备、准备防晒的防晒伞和准备保暖的衣帽都正确,最好的季风是夏季去,因为这里夏季气候较低,可以做为避暑胜地,故选D.
18.从图中可以看出A-C铁路是连接青海和西藏两个省级行政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故选B.
19.由图可知,C是位于西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是拉萨市,故选A.
20.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因降水稀少,耕地少,草地面积广,大部分地区无法进行种植业,只能进行畜牧业的农业生产类型,故选B
21.(1)读图可知,图中B自治区是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自治区,其行政中心是拉萨市,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高寒,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2)图示地区主要为青藏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因此该地区冰川广布;当地主要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的藏族,当地居民的传统服饰是藏袍,藏族人穿藏袍只穿一只袖,天热时,左袖也不穿,将两袖褪下来拉到前面,围系在腰间,这样的穿法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即气温日较差大的特点。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联网工程地处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里冻土广布,海拔高,气候高寒,白天太阳辐射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等等,这些都会给青藏联网工程建设者在线路的修建过程中带来困难与挑战。
(4)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海拔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形区,属于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带,光照强,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同时日温差较大,有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抑制呼吸作用,利于作物积累养分,所以该地区的青稞和小麦都穗大粒饱。
22(1)读图可知,青海省位于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所以在海陆位置上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临海,交通更加便利。图中①是长江,②是黄河,长江发源于三江源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注入海洋,所以连接两区域的是①河。
(2)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特征是高寒,草场广布,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气候湿热,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3)读图可知,图中A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三江源地区,由于这里海拔高,气温低,有雪山和冰川,高山积雪广布;湖泊众多,天然沼泽分布面积广,为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水源,形成大河的源头。
(4)长江三角洲地区,靠近棉花产地、人口稠密,市场广阔,科技发达,适合棉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和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而该地区石油、煤等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适合发展石油加工工业。
(5)如果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大量的泥沙进入长江,造成种下地区泥沙淤积,会加剧长江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治理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在三江源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草(林),休牧育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与天然牧场保护措施。
(6)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人口稠密,城市密集,这里交通发达,有发达的高度铁路和高速公路,人们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城效应”。
23.(1)三江源位于我国的青海省,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有“中华水塔之称”。
(2)“三江”是指长江、黄河及图中字母C代表的澜沧江。
(3)三江源地区出现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等题的原因是因为过度放牧、不合理开垦、滥采乱挖,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
(4)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