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3-31 15:0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诗歌把大自然中天然的指南针写成人们真实的朋友,文中采用比喻句、拟人句来说明指南针的作用。课文涉及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因二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根据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教学中把“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与课文相关的科学常识在教学中没有一一讲解。学习本文教育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儿童诗,这首诗歌以自然科学为题材,介绍了几种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诗歌语言亲切通俗,富有音律。
课文共有6个小节。全诗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第1小节和第6小节结构相似,内容前后呼应。诗的第1小节告诉人们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激发阅读期待。第6小节点明主旨,告诉学生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秘密,要细细观察,多多用心思考。第2小节至第5小节依次向我们介绍了太阳、北极星、大树和沟渠里的积雪这四种“天然的指南针”以及它们是如何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会写“指、针”等9个生字,会写“野外、大自然”等16个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稀、稠”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介绍的4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慌、辨”等生字,会写“指、针”等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稀、稠”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中介绍的4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第一课时
▍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风轻轻的,草软软的,花红红的,这样的景色真适合郊游!在郊游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不要迷路。那如果迷路了,我们应该怎样辨别方向呢?我们这就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在野外辨别方向的好方法吧!
2.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在教会我们,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老师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生齐读课题。
3.齐读课题。
▍流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校对全诗一共6个自然段。
3.指名学生合作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全体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全体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生合作读第四、五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1小节,理解“天然的指南针”。
①想一想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天然”这个词。(天然的溶洞、天然的温泉)。
②小结:“天然”指的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制造的。“天然的指南针”就是指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能够指示方向的事物。
过渡:“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那么,大自然中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它们又是怎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呢?
5.默读课文,并圈一圈文中藏着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过渡:带着这四种天然的指南针一起出发吧!(音乐起)
▍流程三:研读第一个天然的指南针—太阳
创设情境。手牵手,一起走,穿过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咱们一起去凉凉的溪水里洗洗手,洗洗脸。(学生做动作)瞧,我们又来到了一片花海里,有些小朋友忍不住地去闻了闻花香,一起闻一闻啊,(学生做闻的动作)顿时神清气爽。继续出发吧。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山坡上,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这可怎么办?谁有好办法。
1.读句子。出示:“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2.教学生字“导”理解向导:(导游、导演…)
3.理解太阳为什么是向导,它是怎样指点方向的。
表达句式:(中午),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拓展表达早上和傍晚的情况。
( ),它在( ),地上的( )正指着( )。
4.理解“忠实”。
(1)出示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夸夸太阳,(忠实)并说说理由。理解“忠实”。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太阳比作忠实的向导,生动形象。中午时分太阳高挂在天空南方,树影指向北方,这是不会变的,所以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5.师生问答合作读第二自然段。太阳是个什么,它在天空干什么?什么时候它在哪里,地上的什么正指着哪里?(学生根据问题读诗句)
生生问答合作读第二自然段。
拍手齐读《太阳》小诗:
中午时光,迷失方向。
面向大阳,辨别清爽:
前面是南,后面是北,
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流程四:研读第二个天然的指南针一北极星
情境过渡。带着愉快的心情继续出发。走啊走啊,我们走进了一片翠绿的森林,好多小动物在欢迎我们呢,我们也跟他们打声招呼吧。(学生们跟动物打招呼)走着走着,天黑了下来,这要是迷路了可怎么办啊?聪明的你,一定有办法。
1.比较语句。
(1)北极星是颗星星,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2)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学生说一说哪一句更好。
小结:比喻的手法,把北极星比作指路灯,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北极星的作用。
2.师生问答 为什么北极星像盏“指路灯”,永远高挂在北方?
因为北极星的位置距离地球的北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所以说它像盏“指路灯”。
3.生生问答形式合作读,并展示朗读。
4.教学生字“盏”“永”“乱闯”。
5.师生合作齐读第三自然段。
天黑压压的,野外的小动物们都进人了甜甜的梦乡。咱们也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再继续赶路。(孩子们做休息状)
第二课时
▍流程一:研读第三个天然的指南针—大树
孩子们,醒醒,醒醒,天亮了,今天的天气可真不好,没有太阳,我们迷失方向啦!这可怎么办?该找谁来帮忙?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并圈出两组反义词。
南一北
稠一稀
2.学习“稠”“稀”质疑:为什么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呢?
我国在地球的北半球,太阳处于南方,而树叶的稀稠与阳光照射有关,南面光照充足因此长得茂盛,北面缺少光照因此长得稀疏。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把大树当人来写,“帮助”一词让人感觉像朋友一样,读出友善亲切的感觉。“稠、稀”“南、北”为反义词,要读出对比感。
▍流程二:研读第四个天然的指南针—积雪
1.指名读第5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介绍的“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沟渠里的积雪。)
沟渠里的积雪是怎样为人们指点方向的? 沟渠中的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方还是北方?
2.学生交流后教师边画图边讲解。(见图)
沟渠南面因为有遮挡,阳光照射时间比北面少,所以沟渠南面的雪化得慢一些。因此,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雪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而高山上的积雪,南面要化得快些。
3.朗读指导:体会作者把雪当作人来写,“特别怕”“指方向”要读出友善、亲切之感。“快、慢”“南、北”为反义词,要读出对比感。
过渡:大自然中有这么多天然的指南针,人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去发现它们?
▍流程三:学习第六节 拓展延伸
1.学习第6节
(1)齐读第6小节,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2)对比读第1小节和第6小节,你发现了什么?(前三行完全相同)
(3)探究:这一小节启示我们什么?(多留心观察自然,多思考。)这一小节有什么作用?(揭示诗的主旨,与开头照应。)
(4)男女生合作读第1小节和第6小节。
(5)指导朗读:“很多”重读,与后面的“细心观察,多多去想”形成关联,从而传达出只有细细观察,多多思考,才能发现更多天然的指南针的意思。
2.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
(2)师生共同回顾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是怎样给人们指点方向的,并完成表格。
(3)学习完本课,说说你的感受。
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才是最聪明的、最有办法的人;只有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3.拓展练习。
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知道的大自然中的其他天然指南针,教师再补充一些辨认方向的方法。
4.板书设计见课件
▍流程四:学习生字,复习巩固。
特:牛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第七笔横起笔穿插于牛字旁横和提的中间。第八笔横比第七笔横短。最后一点写在竖中线上。
积:“口”比禾木旁稍低。“只”字的撇穿插到禾木旁点的下面,
最后一笔是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