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西子”这一词是用来指( )的。
A. 貂蝉 B. 西施 C. 王昭君 D. 杨贵妃
2、下列句子与“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天牛脾气可真不小,见了谁都想顶一下。
B. 苍耳贴在小狗身上,做了免费的长途旅行。
C. 山溪像碧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D. 春风温柔地抚摸着花草树木,大地换上了新衣。
3、请你帮帮忙。
三(1)班的李丽同学在6月21日放学后,发现自己的红色小熊水壶忘记在操场上了,于是,她写了一份寻物启事。请你阅读启事,说说里面有几处问题( )
寻物启事
我的红色小熊水壶找不到了。如有拾到者,请联系与我,非常十分感谢!
三(1)班 李丽
6月21日
寻物启事
今天我的红色小熊水壶落在了操场上。如有拾到者,请与我联系。非常感谢!
三(1)班 李丽
6月21日
A. 2处 B. 3处 C. 4处 D. 5处
二、多选题
4、【选材训练】下面的素材,哪些可以写进所给的题目中呢?( )(多选)
A. 大熊猫当了森林的警察,管理森林的秩序。
B. 大熊猫是猫吗?属于哪一类的动物?
C. 介绍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吃什么、生活在什么地方。
D. 介绍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E. 介绍大熊猫是怎样繁殖的,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是怎样保护大熊猫的。
5、关于《呼兰河传》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 是一部回忆体小说。
B. 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 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D. 作者叙述出入于成年与儿童的不同视角。
6、以下有关“萧红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多选)
A. 是一种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小说别体 B. 力求写真而不浓抹重彩
C. 结构严谨、情节紧凑 D. 人物性格鲜明、形象完整
E. 词藻华丽、文采飞扬
三、判断题
7、判断:萧红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
A. 正确 B. 错误
8、“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这个夸张句写出了大兴安岭树木多的特点。( )
A. 正确 B. 错误
四、客观填空题
9、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景色奇( )
守株( )兔
( )闻问切
笔墨( )砚
世界( )名
杞人( )天
( )舟求剑
南辕( )辙
10、把下面的四字成语补充完整。
( )( )丧气
欣然( )( )
( )奇( )艳
( )蛇( )足
自相( )( )
井底( )( )
五、主观填空题
11、照样子,写词语
例:
依依不舍 滔滔不绝 ________ ________
无影无踪 自作自受 ________ ________
12、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家家户户都贴着大红春联,当我沉浸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时,我想到了王安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有一段时间是在苏北度过的。那时,我住在一个如画的小村子里,村外有流淌(tǎng)的小河,碧绿的草地和高大的树木。
春天悄悄地到了,百花相继怒放,而歪(wāi)脖子大枣树似乎还没有睡醒,直到春末夏初,它才开满了芬芳醉人的小黄花,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不知从哪儿来了一群马蜂,在树上筑起一个莲蓬似的巢(cháo)。大人们说:“千万不要去惹它们,不然会挨蜇(zhē)的!”我们当然十分害怕,只敢远远地看着它。一天,我们实在忍不住了,大家拿来弹弓,聚(jù)集(jí)在歪脖子树下,装好石子,对准马蜂窝一齐“开火”。果然,一群马蜂嗡嗡地出动了,冲着我们飞来。我们吓得扔掉了弹弓,捂着脑袋没命地跑。我很不走运,被蜇了一下,肿起一个大包,很长时间才好。从此,我再也不敢去惹马蜂了。
夏天来了,歪脖子树上的知了叫了起来。中午,大家每人拿着一根长竹竿,在竿头上绑一块面筋,来到树下,发现知了就悄悄地把竿头伸过去,瞧准了,用竿头的面筋猛地一粘,它就成了我们的俘(fú)虏(lǔ)。傍晚,大家每人拿着一把小铁铲(chǎn),又来到树下。只要能在地上找到蚕豆大小的洞,就能挖出一只浑身是泥的“知了猴”。把它放在盒子里,第二天,它就神奇地成了一只又黑又亮的蝉。
秋风送爽,歪脖子树上的叶子簌(sù)簌地落了。歪脖子树上挂满了一颗颗大枣,有红的,有黄的,也有青的,像是一盏盏小灯笼,放着奇异的光彩,真叫人垂涎(xián)三尺。这时,我们便每人拿上一个大塑料袋,一根带钩的长竹竿,“噼里啪啦”炒豆子似的把树上的枣全都打下来,每人捡上满满的一袋,拿回家去,洗净,放在锅里煮熟,去掉核,加点面粉,做成薄糕,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枣糕。
秋去冬来,歪脖子树上垒(lěi)起了一个个脸盆大小的喜鹊窝,一垒就是五六个。到了晴天,我们就聚到树下,脱去笨重的棉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掏鸟窝去。
这段快乐的童年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美丽的小村庄,可爱的小伙伴,那繁茂的树木,绵绵的草地,潺(chán)潺的小河,特别是那棵歪脖子大枣树。
本文紧扣“趣”字,有详有略地回忆了快乐的童年。说一说详写的是什么事,略写的又是什么事。
详写:( )
略写:( )
14、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普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物产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周末,妈妈带我到龙湖公园去玩,公园里到处鸟语花香,我不禁吟诵起了:“迟日江山丽,____________。”清明节,父母带我去祭祖,我看到眼前一幕不禁感叹:“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积累了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连线题
16、我会背一背,连一连。
只在此山中 不耻下问
读万卷书 浮萍一道开
不解藏踪迹 花落知多少
敏而好学 而义自见
夜来风雨声 行万里路
读书百遍 云深不知处
17、将下列词语与相关的人物及故事的含义连起来。
匡衡 程门立雪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吕蒙 铁杵成针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李白 手不释卷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杨时 凿壁偷光 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七、选择填空题
18、窗外十分安静,树枝______了,鸟儿______了,蝴蝶停在花朵上。
A. 不唱 B. 不摇 C. 不晃 D. 不叫
19、妈妈,他们的家是在______, 在______________。
A. 地下的学校里 B. 星星所住的地方 C. 地下 D. 天上
八、作文题
20、小练笔
昨天(6月4日)下午社团课上,三(2)班的李浩然同学在美术室把自己的校园卡弄丢了。请你帮他写一则寻物启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第1题
参考答案: B
【思路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解题过程】
“西子”这一词出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里的“西子”指西施,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C
【解题过程】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认真分析所给句子在修辞方面的特点,然后完成。
例句中将海底的动物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A、B、D中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行为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中将“山溪”比作“碧玉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题
参考答案: C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启事的相关知识。认真阅读所给的启事,获取正确信息后选择。
【解题过程】
李丽同学的“寻物启事”中有4个地方需要改正:(1)缺少时间。水壶是什么时候丢失的没有写清楚。(2)没有交代丢失的地点。(3)语序不当,“与我”和“联系”要交换位置。(4)语义重复。“非常”和“十分”重复,删去其中一个。
故答案为:C
二、多选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BCDE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作文选材,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素材。
【解题过程】
习作的题目是:国宝大熊猫,因此BCDE选项合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ABCD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萧红及《呼兰河传》相关的文学常识。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解答,注意准确性。
【解题过程】
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体小说,是作者在现代都市对于童年的乡村生活的回忆,作者在叙述时会出入于成年和儿童的不同视角;故此题选ABC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题
参考答案: AB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萧红及《呼兰河传》相关的文学常识。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解答,注意准确性。
【解题过程】
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力求写真而不浓抹重彩、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故此题选AB。
三、判断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A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萧红及《呼兰河传》相关的文学常识。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以及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解答,注意准确性。
【解题过程】
萧红于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个地主家庭。所以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故此题判断正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B
【思路分析】
考查了修辞手法的理解。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解题过程】
“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这个比喻句写出了小兴安岭树木多的特点,而不是夸张句。说法错误。
四、客观填空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异; 待; 望; 纸; 闻; 忧; 刻; 北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解题过程】
景色奇异:形容景色很特别。
守株待兔: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定语,多含贬义。
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笔墨纸砚: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
世界闻名:形容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
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刻舟求剑: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含贬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垂; 头; 接; 受; 争; 斗; 画; 添; 矛; 盾; 之; 蛙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解题过程】
垂头丧气:非常失望或沮丧的神情。
欣然接受:很愿意很开心的接受。
争奇斗艳:形容花草、艺术品等各具特色,一个比一个奇特艳丽。
画蛇添足:画好了蛇,再添上它的脚。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自相矛盾:矛:长矛,进攻用的武器。盾:盾牌,防御用的武器。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抵触。
井底之蛙: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五、主观填空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栩栩如生;彬彬有礼;半信半疑;载歌载舞
;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词语仿写。根据示例的特点进行仿写,要注意识记词语时抓住词语特点进行分类积累。
【解题过程】
“依依不舍、滔滔不绝”是AABC式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念念不忘、头头是道、欣欣向荣、斤斤计较、代代相传、面面相觑、栩栩如生、彬彬有礼。
“无影无踪、自作自受”是ABAC式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一心一意、百发百中、毛手毛脚、人来人往、再三再四、十全十美、半信半疑、载歌载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解题过程】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出自王安石的《元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3题
参考答案: 用弹弓打马蜂窝、用面筋捉知了、用长竹竿打枣是详写,用小铁铲挖知了、掏鸟窝是略写。
;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详略结合的运用和优点。首先把握全文,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写出准确的答案。
【解题过程】
阅读文章可知,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用弹弓打马蜂窝、用面筋捉知了、用长竹竿打枣是详写,用小铁铲挖知了、掏鸟窝是略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4题
参考答案: ①虽然她的大衣式样普通,但是料子非常好。
②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
【思路分析】
从这道题的要求看,是用词语造句,首先应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再造句就容易了。
【解题过程】
首先应理解词义,普通:平常;一般。物产丰富:就是说一个地方拥有的资源多。故答案为:
①虽然她的大衣式样普通,但是料子非常好。
②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5题
参考答案: 春风花草香;路上行人欲断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与诵读。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解题过程】
唐代杜甫的《绝句》,全诗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代杜牧的《清明》,全诗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传统节日的诗句有很多,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六、连线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略
【解题过程】
考查了成语、课文背诵,课文背诵,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更要做到熟背、会默写。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春晓》。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池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略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和运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成语的积累。
【解题过程】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孙权的建议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铁杵成针:讲述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也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名言警句。
程门立雪:宋代杨时在下雪天拜谒著名学者程颐,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七、选择填空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不摇; 不叫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注意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
【解题过程】
选自《大青树下的小学》,原句“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2题
参考答案: 天上; 星星所住的地方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在日常学习中要认真对待课文内容,要对学过的内容及时巩固复习。
【解题过程】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秋天的雨》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原文“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
八、作文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1题
参考答案: 寻物启事
本人不慎在6月4日下午,于美术室丢失校园卡一张,姓名:李浩然,班级:三年级2班。有拾到者请交与三年级2班班主任孙老师,在此万分感谢。电话:33853。 启事人:李浩然 2022年6月5日
【解题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寻物启事。
格式:
标题:寻物启事的标题可以有两种构成格式:第一,由文种名称和缘由构成。如“寻物启事”。第二,由文种名和具体丢失物名构成。如“寻书启事”、“寻自行车启事”。
正文:寻物启事的正文一般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其一,写明丢失物的名称、外观、规格、数量、品牌等,同时要写明丢失的原因、时间和具体地点。其二,交待清楚拾物者送还的具体方式,或注明发文者的详细地址、联络方式等。第三,寻物启事是求人协助寻找的,故除文中写些表谢意的话外,还可以写明给以拾到者必要的酬金之类的话。
落款:落款要署上发文的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署上发文的日期。
这里丢的东西是校园卡,时间为6月4日下午,地点在美术室。寻物人是三(2)班的李浩然同学。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昨天”,由此可知发文的日期应为今天,即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