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6超重和失重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3-31 18: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
4.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中第 六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 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建议通过各种活动,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活动等,体验超重与失重。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看,超重和失重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具体情境下的 问题。从教材设计思路角度来看,超重和失重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由受力情况确 定运动情况、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特点及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之后。这不仅有利 于学生理解和巩固牛顿三大定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学情分析
学习超重和失重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已 具备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对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具体情境 下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仍会存在不足之处;不注重 分辨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许多同学认为物体向上运动即处于超重状态,向下 运动即处于失重状态;认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物体的重力大小。
三、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
认识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形成超重和失重的物理观念,理解超重和失重本 质,会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科学思维
通过感受体验力的变化,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 重和失重现象发生的动力学原因,培养从实际情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解 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收集资料、分享交流,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感 受物理与生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相关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因此 应用规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由于超重和失重现在已经演化成了生活语言,与物理学中超重和失重本来 的意义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内涵有清晰的认识是 本节的学习难点。
五、开放式学习环境
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式桌位排列,每组六人共计四组,教学上采用 PPT
课件、视频资源、投影仪展台、图片等教学资源,实验上使用体重计、弹簧测 力计、钩码、力传感器装置等实验器材供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流程
发现生活 解决问题
二、超重和失重现 象 活动 2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展示 交流讨论 活动 3 力传感器上下拉 动钩码
七、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感受体验 开展活动,通过投屏展示在体重计 上下蹲。 指出视重反映压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拉动钩码,引导学生关 注向上的瞬间和向下的瞬间示数的 变化。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力的变化。 分析运动阶段 学生在体重计上快速下蹲,发现示数的变化。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重力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G=mg 方法二:力的平衡 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上下拉动钩码,进行科学探究。 分析比较静止时,拉力大小等于重力。 运动时,有时大于重力,有时小于重力。 加速向上、减速向上,加速向下、减速向下 通过生活情景引入,发现问 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利用弹簧测力计拉动钩码, 让每位学生感受力的变化,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示数变化,对现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本 质原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 力。
新课教学 合作探究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运用牛 顿运动定律合作探究一种情况。 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总 结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总结超重和失 重现象 提问:超重是不是重力增加?失重 是不是重力减小呢?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同学代表进行展示。 比如: 加速向上,规定向下为正方向, mg-FT=-ma FT=m(g+a)>mg 超重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 作的精神,分组探究一种情 况,每组同学代表进行汇报, 发挥集体的力量。 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条理清晰 的进一步总结超重和失重现 象和产生的条件,提升学生 归纳概括的能力。
运动过程 速度方向 加速度方向 FT 与 mg 关系
加速向上
减速向上
显然超重和失重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加速向下
减速向下
学生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 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进行回答。
新课教学 合作探究 如何直观的显示呢? 用力的传感器上下拉动钩码,大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小组同学代表展示成果。 利用数字化实验器材分析物 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大小与重 力比较,分析超重和失重情 况。 分组实验,学生进行科学探 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对超重和失重的可视化 处理。 学生展示,帮助学生掌握超 重和失重的内涵。
发现生活 解决问题 说说乘坐垂直电梯的感受。 展示学生在校园电梯中,进行实验 电梯体重计示数变化的视频。 解决问题(例题) 示范答题 解:规定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 第 二 定 律 , 有 FN - mg=ma FN =603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 压力 FN ′=-FN =-603N 压力大小为 603N ,方向竖直向下。 例题改编: ①如果 a=5m/s2 匀加速下降,则压 力大小 FN ′ ②如果 a=9 .8m/s2 匀加速下降,则 压力大小 FN ′ 演示完全失重现象,利用底部开孔 学生分享交流乘坐垂直电梯的感受。 认真观看学校电梯中的演示实验。 【例题】设某人的质量为 60kg,站在电梯内的水平地 板上,当电梯以 0 .25m/s2 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求 人对电梯的压力。g 取 9 .8m/s2。 学生分组分别解决两种情况。 发现发生失重现象,并且 a=9 .8m/s2 匀加速下降时,压 力为 0。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学生回答完全失重的含义 学生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发现自由落体时,水流不在 流出。引发思考。 学以致用,学生分享生活中 电梯里超重和失重的感受。 利用超重和失重的本质牛顿 运动定律,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对例题改编,学生分组解决 类似的问题,引发学生质疑 思考, 自然地分析完全失重 现象。 通过实验演示完全失重,引 发学生继续思考。 师生一起建构模型分析真实
的一瓶水,在水流出的同时, 自由 落体观察水流情况。 对这种现象建构模型,进行理论探 究。 规定向下为正方向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m1g-FN=m1a FN=0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得 情境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理 论推导,提升学生的科学思 维。
分享交流 期待未来 展示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航天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内容 学生谈谈收获,畅想未来。 通过展示资料、分享收获, 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各个 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 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 1. 乘坐电梯试着设计方案得出你对 电梯的压力,交流乘坐电梯的感受 和安全事项。 2.发现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和 大家分享。 学生记录作业。 设计生活化作业,体现从生 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会的科学理念。
八、板书设计
4.6 超重和失重
一、重力的测量
G=mg 力的平衡
二、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 FN ′>mg (FT>mg) a 向上
失重 FN ′完全失重 FN ′=0 (FT=0) a=g
本质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
九、教学反思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本节课设计感受体验,在 体重计上下蹲和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让弹簧测力计上下 拉动钩码,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学习重力的测量方法,为解释超重和失 重是和重力进行比较,而不是重力的变化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辨析超重和失重 现象的准确含义。
学生小组合作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探究,钩码上下运动的各个阶段,分组进 行汇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本质上对超重和失重进行分析。学以致用, 以生活中乘坐电梯为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对例题进行改编,小组合作继续分析,过渡到完全失重现象,学生容易理解, 演示真实情景底部开口的一瓶水自由落体,分析现象,师生构建模型,进行理 论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获取超重和失重的证据,对超重和失重现象总结归纳 进行解释,学生交流分享收获,较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由于想对超重和失 重的本质进行探究,课本是以在体重计上下蹲为例进行分析,这里我进行了调 整,课后应该给学生说明。演示完全失重是课后的练习,提到课堂中,也是为 了培养科学思维。
总体上来说,利用实验演示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论探究与实验结合完成科 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学生分享交流,畅想未来,对未来 充满期待,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