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宁化滨江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滨江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16:13:37

文档简介

滨江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题,共计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A B A B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B A A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A C A
1.【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很少于于农业生产方面,A项错误;商周时期工商业领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政府严格控制商业活动,B项错误;由地图信息可知商、西周政治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铜矿则在南方分布较多,北方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与南方丰富的铜矿资源相结合,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这反映了南北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商、西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既需要高超的冶炼技术也需要丰富的铜矿资源,统治疆域的扩大与之无关,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据材料“扬州喧喧卖药市”“十里长街市井连”“富商巨贾,动逾百数”可知当时扬州商品交易规模庞大、街市繁荣,商人聚集数量众多,体现了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未体现雇佣关系的存在,无法体现萌生新的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将扬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当时扬州地区商品交易买卖的规模比较庞大,并未具体说明商品交易种类的变化,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官府一再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认为农工商贾之家都希望成为“士”阶层,郑至道则认为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这说明尽管官府强调重农抑商,但民间真实情况并不如此,苏辙和郑至道的说法则表明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故选C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排除B项;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秩序下,四民地位不可能平等,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朝时期有多条路线通往欧洲、西亚、南亚等地,说明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故选A项;8世纪时,我国通过丝绸之路将瓷器销往南亚等地,与印度进行贸易往来,因此“开启”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据材料内容可知,丝绸之路的功能主要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多样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海上丝绸贸易,排除A项;宋朝的衣料材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布局,从材料信息看,明中叶以后修建城市必置街坊,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中央集权加强表现在通过政治、经济 、军事等各方面弱化地方,强化中央,“必置街坊”并没有削弱地方,排除B项;市坊限制突破唐末已经开始,排除C项;由《礼》中要求“城郭沟池以为固用”,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说明思想有了新变化,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伴随着大运河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故选B项;北人南迁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排除A项;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对外需求较少,故与市场联系较少,排除C项;材料旨在说明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状况,并没有对传统的交通方式进行对比,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纺织品进口税率大大下降,大量洋纱倾销到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项;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原料掠夺地,而非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体现的是进口商品对消费者的影响,属于现象,这种现象体现的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并没有深度融合,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和生丝出口数量显著增加,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大量商品化,推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故选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副产品竞争力有限,排除A项;民族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中国处于逆差状态,并未得到扭转,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而济南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可知我国资本的入侵加速了本地商业资本的衰落,使中国进一步成为外国的经济附庸,体现了半殖民地色彩,故选D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A项;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排除B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始终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据图表信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厘金和关税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其中厘金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田税逐渐下降,居于次要地位,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的增加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改变了国家的税收结构,故选D项;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只能解释田税比重逐渐下降的原因,无法分析关税和厘金增加的原因,排除A项;晚清经济的半殖民地特征主要体现在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材料中厘金和关税的增加有利于延缓清政府的衰落,主要呈现的是晚清经济半封建的特点,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落入列强手中,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在遭遇瘟疫的时候,大众传媒《大公报》宣传相关卫生防疫知识和方法,这会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过程中得以传播,故选C项;大众传媒传播了科学的卫生防疫方法和观念,有利于人们改变一些生活方式,但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是有关生命医学的专业研究方法或者刊物,而不是大众传媒,排除B项;题干仅提供了大众传媒对医学防疫知识和方法的传播,仅是对疫病和防疫角度和方法的关注,不能据此说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故选A项;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民国以后政府更能科学的看待中西医的关系,利用西医学发展完善中医学,对中医的扶植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可知题中信息反映了国家政策对中医学的要求,无法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当地群众抵触国家卫生专家的诊疗防疫方法,对正确治理疾病、控制预防疫病的发展产生阻碍,故选B项;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有利于及早发现慢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质量,但材料仅涉及到面对血吸虫防治地方群众的排斥态度,没有明确群众具体健康情况,排除A项;医疗保障体系包括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包括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健康,材料仅涉及到面对血吸虫防治地方群众的排斥态度,没有明确民众面对医疗的负担情况,排除C项;卫生人员的工作应强调科学性,但材料仅涉及到群众的态度,没有明确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原则,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政府规范化肥的生产使用是我国农业生产科学化的表现,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故选B项;化肥减量增效有利于改善化肥产品结构,且材料仅涉及到政府对于化肥的规范使用的要求,没有明确化肥的具体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我国对于化肥施用的政策引导,没有明确我国农业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具体比较,排除C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问题,但材料仅涉及到政府对于合理使用化肥的规定,没有明确国内粮食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葡萄是产自欧亚大陆,不是美洲作物,故选A项;辣椒是美洲特产,排除B项;玉米是美洲作物,排除C项;番薯产自美洲,排除D项。
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选A项; 苏美尔泥板一般采用楔形文字书写,书写内容关于农业,不能说明其与农业发展相关,且材料内容没有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左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古代巴比伦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题干中“南北美洲引进新的高产作物为非洲的人口增长提供保障,其数目或许会超过在奴隶贸易中失去的人口总数”,与选必二所学“奴隶贸易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相悖,可知该学者将奴隶贸易的责任推给非洲人自身,而夸大新航路开辟时欧洲人的作用,故选A项;“美洲与非洲间”不合逻辑,题干只提及了南北美洲的作物引进非洲,排除B项;“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不合题意,题干未见非洲与欧洲等洲的经济水平的比较信息,排除C项;“客观论述”“双重作用”不合题意,题干中该学者在夸赞三角贸易的贡献,排除D项。
19.【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左翼学者认为东印度公司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结合所学商业革命的史实可知,指东印度公司是实行新型的股份制贸易公司,故选C项;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指拥有自行铸币、对外宣战的权力,并不属于“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指采用新型的经营方式,“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重要作用”属于影响,并不是依据,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不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据材料民间信贷活动的放贷者主要是贵族、富裕牧师和城市商人,未婚妇女也积极参与信贷市场,可知经济贸易频繁,货币流短缺,故选C项;妇女只是民间信贷主体的一部分,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殖民扩张与大国间矛盾冲突”是国际问题,对民间信贷影响不大,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成为专门的学科,这一变化符合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故选C项;据材料“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可知,建筑成为工程学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艺术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建筑工程的修建由艺术家变为工程师,不能说明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建筑工程建造者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22.【答案】A【解析】据图片信息,在“美国宪法”的门前竖立着“新政暴君”在内的特洛伊木马,实际上暗指罗斯福新政时期强化了总统的行政权,以此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总统的行政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在宪法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未破坏三权分立体制,排除B项;增强总统行政权也是为了提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能力,并未改变民主选举的方式,不会影响代议制的形式,排除C项;漫画主要表达的是人们对总统行政权扩张的担忧,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恢复经济和稳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分别是指中国、英国、日本和美国,据此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打开日本的国门,推动日本开展明治维新,大力向西方学习,成为亚洲强国,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后,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虑,逐渐改削弱日本为扶持日本,推动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日本的两次发展都与美国有关,故选C项;19世纪中期以来,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但是20世纪中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经济逐渐发展,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一度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经济发展趋于缓慢,“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了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和冲击,排除B项;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霸权地位受到了冲击,如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美国又面临西欧与日本的竞争等,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世贸组织协定》制定详细规则对世界争端的解决加以说明,这反映国家法的约束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深而提升,故选A项;材料反映《世贸组织协定》对于国际争端的处理方式,与强权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世贸组织协定》对于世界贸易的相关规定,并无科技进步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只要是专家组或上诉机构做出裁定就有约束力,并不是主权原则,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25题16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计52分)
25.【答案】(16分)
(1)特点:起源早,逐渐完善邮驿体制;通过制定法律保障邮驿的运行;由政府主导,主要满足官方通讯需求;明清时期民间私营邮驿出现,与官方并存。(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原因:中央政府传达政令与管理地方的需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疆域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发展变化:由列强私办到清政府主动办理;由隶属海关到机构独立;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影响: 推动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信息交流;有利于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6.【答案】(12分)
(1)示例:通向现代化的突破。(2分)选取11.4、11.6两节目录。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历程,也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法国大革命后,逐渐走上了民主共和道路。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日益参与到国家政权,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日益成熟。(2分)
工业革命也推动了社会变革。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初等教育不断推广,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也推动了妇女解放,地位日益提高。(2分)
(2)材料二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了英国大规模开采煤炭的客观因素;(2分)
煤炭的开采为工业化提供了能源,并在客观上推动了机器的发明、推广。(2分)
其他视角:三角贸易,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17世纪,通过英荷战争,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或濒临大西洋,成为大西洋贸易体系的枢纽);争夺世界殖民地,建立“日不落帝国”;中国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逐渐退出东南亚市场(或印度洋贸易)。(2分)
27.【答案】(14分)
(1)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贸易的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加快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物质生活。 (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趋势: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服务贸易出现,发展迅速;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每点1分,任意两点2分)
因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8.【答案】(10分)
论点:厦门发展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论述: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开始了被迫的对外开放,民族危机加深。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厦门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近代化设施日益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厦门作为沿海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筑建厦门海堤,鹰厦铁路铺轨到厦门。改革开放后设立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使厦门得以快速发展。滨江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 史 试 题
考试范围:选必二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4题,共计48分)
1.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行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表1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表1
内 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贾,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业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3.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4.表2为蒙元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说明元朝
表2
1 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太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
2 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
3 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
A.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 B.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
C.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 D.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
5.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异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比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6.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
7.表3是隋唐、五代两宋、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举例。
表 3
兴起时代 代表城市 经济地位
隋唐 扬州 南北大冲,百货所集
五代及两宋 汴梁 华夷凑集,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殖盛
明清 天津、德州、济宁、淮安、苏州、杭州 形成涵盖京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数省的运河经济带,构建了一大批运河城市群
古代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A.加速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B.有助于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完善
C.反映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提升了传统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
8.《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松太(江苏松江府与太仓州)布市,消减大半”。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上述材料表明
A.不平等条约签订拉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B.进口纺织品价廉质优受到消费者喜爱
C.中国经济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近代产业与世界市场的深度融合
9.表4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生丝出口量的统计表。这现象客观上
表4
时间 茶叶 生丝
鸦片战争前 5000(年平均值) 5000(年平均值)
1845 8010 13220
1851 9919 23040
A.增强了农副产品竞争力 B.推动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D.扭转了中外贸易的逆差
10.济南开埠前,其旧式商业有绸布、药材、典当、纸张等行业,多半为外地人经营。1904年济南开埠,其商业发展发生转变。外国商业资本进入济南,在晚清数十年间,欧美人在济南开设19家洋行,而济南的中国商人经营规模与种类大大减少。这表明该时期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剧变 D.济南地区商业带有半殖民地色彩
11.下图是19世纪5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A.晚清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晚清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的特征
C.清政府强化对关税控制 D.商品经济发展和通商口岸增加
12.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这表明大众传媒
A.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 B.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研究的理论阵地
C.促使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传播 D.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13.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面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 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 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
14.新中国成立前,南方十几个省区血吸虫病肆虐。1953年,一批专家来到江西余江乡,他们征集粪便样本,打听如厕和处理排泄物的方式,用科学仪器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很多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交出空的样本盒,甚至以泥土、牲畜粪便等伪造。这表明
A.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 B.增强疫区人们卫生意识的紧迫性
C.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D.需要加强卫生人员工作的科学性
15.全国化肥用量从2015年的6022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5250万吨,降幅达到12.8%;施肥强度从约55千克/亩下降到约47千克/亩。2021年,农业农村部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修订并发布行业标准,规范有机肥料生产使用。这表明我国
A.化肥制造业日益萎缩 B.兼顾科技推动与食品安全
C.农业科技领先于世界 D.国内粮食安全成当务之急
16.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培育了适合本地区的植物物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列诗词所描述的物种不属于美洲培育的是
A.君不见贰师城外行人稀,葡萄满目秋离离。——明·张宁
B.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清·王季珠
C.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明·罗青山
D.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清·胡健
17.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18.有西方学者说:“非洲人亲自把自己的同胞卖给欧洲人后,作为回报,得到酒和火器……南北美洲引进新的高产作物为非洲的人口增长提供保障,其数目或许会超过在奴隶贸易中失去的人口总数。”该学者的观点
A.掩盖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本质 B.肯定了美洲与非洲间的物种交流
C.揭示了非洲社会的原始落后 D.客观论述了三角贸易的双重作用
19.学者严杰在评论英国东印度公司时说道:“在亚当·斯密等启蒙学者的眼里,它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而对于卡尔·马克思等左翼学者来说,它又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但我们又不能忽略,它的确是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先驱者”。此学者认为它是“现代企业制度先驱者”的主要依据是
A.它拥有自行铸币、对外宣战的权力 B.它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发挥了重要作用
C.它是一种新型的股份制贸易公司 D.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产物
20.近代早期,英国产生了大量的民间信贷活动,放贷者主要是贵族、富裕牧师和城市商人,就连未婚妇女也积极参与信贷市场。如1600至1625年切斯特的未婚妇女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至少都放出了30英镑的贷款。民间信贷活动大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女权运动与妇女政治权力扩大 B.新航路开辟与贸易格局改变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货币短缺 D.殖民扩张与大国间矛盾冲突
21.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22.下图是创作于1935年的一幅美国漫画《人民的声音》(漫画中间为“特洛伊木马”)该漫画揭示了
A.罗斯福新政助推总统权力膨胀 B.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发生变动
C.经济大危机动摇了美国代议制 D.民众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满
23.下图是1500—2000年中、美、英、日四国国家实力变迁示意图(Y轴为国家实力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国家经济实力持续下降
B.两次工业革命一度使②成为“日不落帝国”
C.③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的两次发展都与美国有关
D.④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24.《世贸组织协定》规则详尽,不允许缔约方对任何条款作出保留,世界贸易组织有近似于国家法院的争端解决机制,只要是专家组或是上诉机构作出了裁定,便会依准自动通过原则成为对相关成员有拘束力的决定,拒不履行的成员便可能受到报复。这反映了
A.全球化提升了国际法的约束力 B.强权政治是国际法的最大陷阱
C.科技进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D.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二、非选择题 (共4题,25题16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0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殷商时期的邮驿是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周朝时期邮驿制度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建成邮驿网络设施,秦朝时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汉代时邮驿制度明确统一称“驿”,魏晋南北朝时期《邮驿令》颁行,邮、驿二字并用。隋唐时期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宋朝创设了昼夜兼程的急递铺,元朝时期急递铺变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明朝出现了商办民用的民信局,清代集历代邮驿之大成,融交通与通信为一体,克服了前代邮驿制的种种弊端。
——摘编自苏全有、陈自豪《中国邮驿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1840年以后,随着开放口岸渐趋增加……列强开始私设“客邮”。为挽回“面子”和避免列强所交信件丢失,清政府决定创办近代邮政。1866年,总理衙门决定将此项任务交付海关办理。到1896年,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口岸基本上都开办了海关邮局。大清邮政建立之初,在体例上归海关税务司管理,以海关区域为邮政服务区域,称为“邮界”。随后,大清邮政相继开办了信函、明信片、贸易契、印刷物、包裹、货样、汇兑、国际包裹等业务。截止1906年,大清邮政已具备近代邮政的基本功能。同年,清政府成立邮传司,隶属邮传部,并于1911年正式从海关手中接管邮政总局。
——摘编自岳谦厚、田明《近代邮政与中国社会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邮驿制度发展的特点和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晴时期中国邮政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影响。(8分)
26.美国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视角出发,将历史的发展分为了 8道门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第11章 跨越第8道门槛(公元1700~1900年),目录如下:
材料二 为什么是英国和西欧?全球背景
视角1 推动英国开启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就是正在变化的全球气候。大约1250年到1900年间,即通常所说的小冰期,世界许多地区温度下降。原因似乎是普遍的火山喷发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的减少。为了取暖,世界各地的人们只得烧掉更多木材,英国人耗尽了小岛上的森林,被迫想办法更加有效地开采煤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国学者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书“第11章”重新拟写一个主题,并从“11.2~11.6”中任选两节目录进行阐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视角1与英国迈向工业化的关系,并从其他视角再举一例说明英国开启工业化的原因。(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造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材料二 下图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口)发展情况(1950 —2000年, 单位:10亿美元)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并说明推动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如表 厦门城市发展大事记(部分)
1843年 厦门开埠。
1897年 厦门邮政(后改为“厦门一等邮局”)开办,由厦门海关管理。
1902年 《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签订。
1925年 中山路开工建设,华侨陆续在此修建南洋风情的骑楼式建筑。
1956年 厦门海堤建成,鹰厦铁路铺轨到厦门。
1976年 东渡港区动工建设。
1981年 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动工兴建。
1993年 福建省第一家麦当劳在厦门中山路开张。
1994年 全国人大授予厦门市经济特区立法权。
2002年 习近平同志深入厦门调研,作出了“跨岛发展”的战略决策。
2017年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
——据丁国炎等主编《厦门简史》
根据所学知识,整体把握材料信息(三条以上),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