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溶解度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2.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A.加蔗糖 B.加水 C.升温 D.增大压强
3.将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50℃(不考虑水分蒸发),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 D.溶解度
4.下图所示是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将a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5.如图是M、N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点表示两种物质在t℃时溶解度相等
B.M中含有少量N,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M
C.t1℃时分别将M、N饱和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M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2g晶体
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7.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a对应的甲、乙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相等
B.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C.t2℃时,c点所对应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将t3℃时,甲、乙两种不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都能变为饱和溶液
8.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9.测定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时所用溶液必须是( )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10.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b都属于易溶性物质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分别降温t℃a、b的饱和溶液至0℃,析出的a比b多
D.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提纯a
11.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3℃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
B.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t2℃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D.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1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物质都适用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B.6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
C.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分别将甲、乙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甲析出晶体较多
二、填空题
13.在通常情况下,采取 和 的方法,可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将一定温度下的饱和食盐水变成不饱和食盐水,最好的方法是 .将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 .
14.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1℃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2)t1℃时,将3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 所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精确到0.1%);此时若将温度由t1℃升至t2℃,还应再加入a物质 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
(3)t2℃时,向100g的水加入30g的a,现将该溶液蒸发掉50g水后恢复到t2℃,析出的固体质量是 g。
15.将 60 g 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 5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则 t1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g;A、B、C 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点处的溶液;将 t3 ℃时的 110 g 溶液稀释成20%,需加水的质量为 g。
16.酸、碱、盐是重要的化合物,研究它们的性质有重要意义。NaCl、KNO3、NH4Cl三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 。
②40℃时三种固体物质饱和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③图中A、B点的坐标为A(10,21),B(40,64)。若将100g40℃时的硝酸钾饱和水溶液降温到10℃,析出KNO3固体的质量为 g.(保留一位小数)
17.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和溶液。
(1)生活中可用 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2)用洗洁精能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 作用。
(3)将质量均为 30g 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 t1℃时,甲的溶解度是 g。
②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的晶体,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
③ 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所得溶液为甲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液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a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 (填“仍是”或“不是”)饱和溶液。
(2)甲和乙的溶解度在 ℃时相等。
(3)a1℃时,将20g乙加入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为 g。
(4)a2℃时,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三、实验探究题
19.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已知:①20℃和40℃时,KNO3溶解度分别为31.6g和63.9g。
②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实验1,验证温度对KNO3溶解度的影响,则加入KNO3的质量为 g。
(2)实验2,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中观察到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实验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两支试管中产生不同现象,其原因是 。
20.探究实验发现规律
(1)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一、目的是探究 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实验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氯化钠溶解于水,不能溶解于酒精中。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对氯化钠溶解性的影响.
(2)运用溶解度曲线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如上图所示,
①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②在 时,甲和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若丙中混有少量甲,可将其溶液 结晶,趁热过滤以提纯丙。
③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 1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21.水和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青岛居民使用的自来水主要来自黄河水,在净化过程中会加入活性炭,其主要作用为 。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
(2)如图为电解水实验的示意图。若 b 试管中产生 3mL 气体,则 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约为 mL。试管 (填“a”或“b”)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厨房中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____。
A.面粉 B.白糖 C.豆浆 D.花生油
(4)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这里的“碱”指的是碳酸钠,“盐”指的是氯化钠,图2中属于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字母序号)。“冬天捞碱”的原理是 。
22.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影响CO2溶解能力的因素。
(1)【活动一】探究温度和压强对CO2溶解能力的影响
实验1:标准大气压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 澄清石灰水的现象
实验① 0℃ 缓慢 不浑浊
实验② 20℃ 适中 不浑浊
实验③ 90℃ 很快 变浑浊
实验2:室温下,向试管中分别加入100mL某种无色碳酸饮料。
实验装置 实验序号 注射器活塞的位置 试管中的产生气泡的速率
实验④ 不拉动活塞 适中
实验⑤ 向上拉活塞到25mL 变快
实验⑥ 向上拉活塞到50mL 变得更快
实验1,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由实验1得到的结论是 。
(3)由实验2可知,压强越大,CO2溶解的量越 (填“多”或“少”)。
(4)【活动二】探究CO2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3:烧瓶中收集250mL的气体,分别加入50mL不同液体,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定瓶中压强变化。(实验前烧瓶内压强为104.20kPa,实验过程中保持温度恒定)
实验操作 实验序号 烧瓶中气体 注射器中物质 实验后瓶内压强
实验⑦ 空气 水 130.25kPa
实验⑧ CO2 水 104.98kPa
实验⑨ CO2 盐酸 106.67kPa
实验⑩ CO2 小苏打的水溶液 103.40kPa
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 。
(5)根据实验3分析可知,选用排 液体收集CO2效果更好。
(6)从上述实验中可知,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CO2的依据是: 。
(7)化学学习是一个宏微结合的过程,根据实验3所给的数据,按照图1的方式画出图2中液体上方的微观示意图。
(8)请你利用二氧化碳溶解性知识,解释“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的原因 。
23.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2)(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到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部分Ca(OH)2未溶。
(实验结论)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 (选填“相同”或“不同”)。
(3)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4)(实验步骤)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二支试管中,再加入5g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部分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 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四、计算题
24.某纯碱样品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为了测定样品的纯度,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准确称取样品12.0g,向其中加入57.9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4.4g,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要从反应后的溶液中提取NaCl应采用的方法是 ;
(2)纯碱样品中的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蒸馏水,故B不符合题意;
C、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对于溶解度很小的溶质来说,即使是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C不符合题意;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透明的混合物。
2.【答案】A
【解析】【解答】A、往不饱和的蔗糖溶液中加蔗糖,即增加溶质蔗糖的量,可使不饱和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A符合题意;
B、往不饱和的蔗糖溶液中加水,溶剂的量增加只能使不饱和溶液变得更加不饱和;故B不符合题意;
C、给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大,只能使不饱和溶液变得更加不饱和;故C不符合题意;
D、固体温度的溶解度受压强影响不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质、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最可靠的方法是:增加溶质;
3.【答案】D
【解析】【解答】A、升温后溶液的组成不变,故溶液的质量不变,错误;
B、升温后溶液的组成可能不变,溶液的量不变,错误;
C、尽管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由于升温后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故溶质的质量可能不变,错误;
D、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加大,升温后,溶解度变大,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将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50℃(不考虑水分蒸发),只是将饱和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增大了硝酸钾的溶解度,溶液的组成成分没有变化;
4.【答案】B
【解析】【解答】A.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要指明温度,A不符合题意;
B.由a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若是t2℃时a的接近饱和的溶液降温至t1℃,可能有晶体析出,B符合题意;
C.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t1℃时,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不符合题意;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饱和的c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剂或升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得出 ,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确定提纯方法
5.【答案】D
【解析】【解答】A. 由图可知,t1℃时,M和N相交于A点,故图中A点表示t1℃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M、N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M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M中含有少量N,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M,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t1℃时分别将M、N饱和溶液升温到t2℃,M、N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不变,t1℃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升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t1℃时,M的溶解度是25g,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说明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5g晶体,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6.【答案】C
【解析】【解答】A.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a,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此选项符合题意;
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可以得出: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从而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提纯方法。
7.【答案】C
【解析】【解答】A、a点表示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是甲乙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因为与溶液的质量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B、t3℃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有关,故不符合题意;
C、c点是t2℃时,甲的不饱和溶液,是乙的过饱和溶液,故c点所对应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符合题意;
D、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故降温到t1℃后,变为不饱和溶液,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包含的三点意义解题。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温度变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有无变化。
8.【答案】C
【解析】【解答】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A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B不符合题意;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C符合题意;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为零分析
B、根据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溶质的质量会增加分析
C、根据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溶质的质量会增加,饱和后不再增加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溶质的质量会增加,饱和后不再增加分析
9.【答案】C
【解析】【解答】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100克溶剂下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故测定溶解度时溶液是饱和的,浓溶液与稀溶液是相对的时候溶质质量分数的大致表示,与溶解度关系不大.
故答案为:C.
【分析】溶解度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0.【答案】C
【解析】【解答】A、从20℃向上作垂线与两种曲线的交点,再向纵坐标作垂线,a和b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都属于易溶物质,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大小有关,因为在t℃时,a、b的溶解度相等,所以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不符合题意;
C、没指明饱和溶液质量的多少不能判断析出晶体质量的多少,如果饱和溶液质量相等,析出的a比b多,C符合题意;
D、由于a的溶解度曲线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所以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室温下(20℃)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属于易溶物质解答
B、根据 t℃时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结合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解答
C、根没有溶液的属性无法判断
D、根据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11.【答案】D
【解析】【解答】A、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A不符合题意;
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不符合题意;
C、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 ×100%=23.1%,C不符合题意;
D、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t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溶解度曲线中,某点的定义是考试重点;根据图像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温度相同,点高溶大,相交点表示物质溶解度相等。当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是,采用蒸发结晶,当杂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时,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12.【答案】C
【解析】【解答】A、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但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乙适用蒸发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故A不符合题意;
B、 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的甲加入50g水中只能溶解30g,能得到80g饱和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C符合题意;
D、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无法确定将甲、乙饱和溶液从60℃降至20℃,溶质的析出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C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可采用降温结晶法
B、溶解度针对的是100g溶剂
D、题中未说等质量的甲乙溶液
13.【答案】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溶剂;加入足量硝酸钾
【解析】【解答】不饱和溶液与同条件下的饱和溶液相比,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所以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
所以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好的方法是加入硝酸钾.食盐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最好方法是加入溶剂.故答案为: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加入溶剂;加入足量硝酸钾.
【分析】(1)相同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入溶质或者减小溶剂。
(2)相同溶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最好方法是:加入溶剂。
14.【答案】(1)b
(2)饱和;16.7%;20
(3)5
【解析】【解答】(1)在 t1℃时,a、b、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b。(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将3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将温度由 t 1℃升至t2℃,溶解度为50g,还应再加入a物质20g才能变成饱和溶液。(3)t2℃时,向100g的水加入30g的a,现将该溶液蒸发掉50g水后恢复到t2℃,50g水中能溶解a的质量为 ,析出的固体质量是 。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中,同一温度点的位置越高,溶解度越大分析
(2)根据 t1℃时和t2℃ a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
(3)根据 t2℃ a物质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15.【答案】40;A;190
【解析】【解答】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由图可知,将60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 50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t1℃时得70g溶液,说明溶解固体的质量为20g,则t1℃时其溶解度为40g;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A、B、C 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点处的溶液;t3℃时的110 g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60g,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设将上述溶液稀释成20%,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
,x=190g。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6.【答案】NaCl(或氯化钠);KNO3>NH4Cl>NaCl( KNO3、NH4Cl、NaCl );26.2
【解析】【解答】①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是:NaCl(或氯化钠);
②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大,氯化铵的溶解度次之,氯化钠的溶解度最小,所以三种固体物质饱和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KNO3>NH4Cl>NaCl( KNO3、NH4Cl、NaCl );
③图中A、B点的坐标为:A(10,21)、B(40,64),
设:40℃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100:x=(100g+64g):64g
x≈39g
所以溶剂质量=100g﹣39g=61g,
设:61g水在10℃时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y。
100:21=61:y
y≈12.81g
所以析出KNO3固体的质量=39g﹣12.8g=26.2g。
【分析】 ① 根据图中三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分析
②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析
③ 根据两个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17.【答案】(1)肥皂水
(2)乳化
(3)40;降温结晶;不饱和
【解析】【解答】(1)生活中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填:肥皂水;(2)用洗洁精能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故填:乳化;(3)①由图可知,t1℃时,甲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0g,故该温度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甲物质,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物质,故t1℃时,甲的溶解度是40g;②由图可知,随着的温度的升高,乙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说明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且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故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的晶体,最好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③由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甲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增加,说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t2℃时,将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为甲的不饱和溶液
【分析】本题考查固体的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出: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8.【答案】(1)不是
(2)a1
(3)65
(4)20%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a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a2℃时,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故填:不是;
(2)由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在a1℃时相交于一点,故甲和乙的溶解度在a1℃时相等;
(3)由图可知,a1℃时,乙的溶解度是3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乙物质,故将20g乙加入50g水中,最多溶解15g,所得溶液质量=50g+15g=65g;
(4)由图可知,a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甲物质,在100g水中加入25g甲,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分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温度查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查出对应的温度;(3)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9.【答案】(1)63.9(大于31.6g小于等于63.9g的任意数值均可)
(2)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排在氢的前面,铜排在氢的后面,所以锌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解答】(1)验证温度对KNO3溶解度的影响,需保证溶剂和所加硝酸钾的质量相等,所加入的质量应大于31.6g小于或等于63.9g,如向20℃和40℃的烧杯中,分别加入63.9g的硝酸钾固体,在20℃的烧杯中硝酸钾部分溶解,在40℃的烧杯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由此可得出温度越高,硝酸钾的溶解度越大。
(2)实验中①③处的白磷均是可燃物,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唯一不同的是①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而③处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由实验现象①处与氧气接触的白磷燃烧,③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排在氢的前面,铜排在氢的后面,所以锌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会看到锌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而铜与稀盐酸直接不反应。
【分析】(1)验证温度对KNO3溶解度的影响,需保证溶剂和所加硝酸钾的质量相等;
(2)实验中①③处的白磷均是可燃物,温度均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唯一不同的是①处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而③处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由实验现象①处与氧气接触的白磷燃烧,③处白磷不燃烧;
(3)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锌排在氢的前面,铜排在氢的后面,所以锌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
20.【答案】(1)温度;溶剂种类
(2)乙>甲>丙;40℃;升温;丙
【解析】【解答】(1)实验一、硝酸钾在低温不溶,加热继续溶解,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实验一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故填:温度;
实验二、氯化钠不溶于酒精,而溶于水,故实验呈现的不同现象能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故填:溶剂种类;
(2)①从20℃向上做垂线,与曲线的交点在上面的溶解度就大,所以20℃时它们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②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图可知,甲乙两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40℃,所以40℃时,甲、乙两物质溶解度相同,故填:40℃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丙物质中混有少量的甲物质,可以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得到丙,故填:升温;
③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都会析出晶体,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在1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故乙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是溶液组成不变,故其溶质质量分数与50℃时相同,故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填:丙;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1.【答案】(1)吸附;煮沸
(2)6;b
(3)B
(4)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温度降低后,碳酸钠溶解度减小,析出碳酸钠晶体
【解析】【解答】(1)在净化过程中会加入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其主要作用为吸附;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煮沸;故填:吸附;煮沸;
(2)水在通电条件下负极生成氢气、正极生成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则a试管为氢气,b试管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由图1知,b试管气体体积为a试管体积的二分之一,若b试管中产生3mL气体,则 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约为6mL;故填:6;b;
(3)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不正确;
B、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正确;
C、豆浆是胶体,不是溶液,不正确;
D、花生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不正确。
故答案为:B。
(4)“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盐”指的是氯化钠,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图2中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不大,故属于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是B。“冬天捞碱”,“碱”指的是碳酸钠,是因为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温度降低后,碳酸钠溶解度减小,析出碳酸钠晶体;故填;B;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温度降低后,碳酸钠溶解度减小,析出碳酸钠晶体。
【分析】(1)根据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煮沸可以将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钙镁离子转化为难溶性固体沉降下来分析。
(2)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2:1。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溶液是形成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4)根据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分析。
22.【答案】(1)
(2)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小
(3)多
(4)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实验⑧中烧瓶剩余气体的量小于实验⑦
(5)盐酸
(6)加入50mL水,最终压强与实验前压强几乎相同
(7)
(8)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
【解析】【解答】(1)实验1,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二氧化碳逸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表可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越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越明显,说明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能力越小;
(3)由实验2可知,向上拉动活塞,装置内压强减小,在相同条件下,压强越小,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越快,说明压强越大,二氧化碳溶解的量越多;
(4)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氮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后瓶内的压强,实验⑧小于实验⑦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实验⑧中烧瓶剩余气体的量小于实验⑦;
(5)由表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的水溶液、水、盐酸中压强依次增大,说明溶解性依次减小,
故答案为:用排盐酸液体收集二氧化碳效果更好;
(6)由表可知,加入50mL水,最终压强与实验前压强几乎相同,说明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CO2;
(7)由实验3可知,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的水溶液中溶解的量比盐酸中溶解的多,故盐酸溶液上方二氧化碳的含量多,即图为: ;
(8)“打开碳酸饮料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逸出”,是因为打开瓶盖,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气体逸出。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分析;
(2)根据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分析;
(5)根据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的水溶液、水、盐酸中压强依次增大分析;
(6)根据加入50mL水,最终压强与实验前压强几乎相同分析;
(7)根据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的水溶液中溶解的量比盐酸中溶解的多分析;
(8)根据二氧化碳溶解度随压强而减小分析。
23.【答案】(1)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2)温度;不同
(3)温度;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4)温度
【解析】【解答】(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即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温度和溶剂的质量都必须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由30℃时,5mL蒸馏水中溶解的KNO3、Ca(OH)2质量不同,则说明在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溶质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3)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之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必须相同;
(4)由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分析】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由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等。
24.【答案】(1)蒸发结晶
(2)88.3%
(3)20%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1)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如果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蒸发溶剂.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所以用蒸发结晶;(2)解:设12g纯碱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2CO3+2HCl= 2NaCl+H2O+ CO2↑
106 117 44
X y 4.4g
解得x=10.6g根据: 解得y=11.7g该纯碱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88.3%(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2g-10.6g+11.7g═13.1g,反应后溶液质量为57.9g+12g-4.4g=65.5g,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20%
【分析】(1)根据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可用蒸发结晶分析;
(2)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中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产生二氧化碳质量计算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再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除生成的氯化钠还有原固体中氯化钠,从而计算溶液中溶质总质量,再利用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