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选择题刷题--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由此,全国掀起兴办农村合作医疗的高潮。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这表明我国( )
A.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B.新农合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
C.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农村居民 D.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2.某医学史著作将医学发展史分为信仰与传统、科学医学的兴起、工业时代的医学、现代医学等阶段。其中,科学医学的兴起(900-1820年)一章的内容可以包括( )
①青霉素的发现 ②哈维和血液循环 ③列文虎克与显微镜 ④“麻沸散”及“五禽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图是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赤脚医生,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画面生动反映了( )
A.乡村医疗的投入快速增加 B.传统医药学取得长足进步
C.乡村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4.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一五”时期,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这些举措( )
A.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B.利于推动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表明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D.体现出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5.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世纪70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 )
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
6.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7.据统计,1700-1825年间,英国所建的医院或治疗所达154个之多,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也开始在全英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英国( )
A.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建立 B.城市生活环境恶化
C.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完善 D.医疗服务范围扩大
8.19世纪,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这一切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 )
A.受益于医学知识普及和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9.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10.1951年5月28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颁布《妇幼保健站组织条例》,对各地积极筹建妇幼保健站、降低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规定。除此以外,还通过整顿旧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并组织建立新的属于人民的接生组织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型接生组织机构网。这些举措( )
A.破解了卫生事业发展难题 B.提升了妇女儿童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当地经济迅速恢复 D.加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11.下图所示为2018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情况(单位:亿英镑)。据此可知,当代英国( )
A.政府的医疗支出负担加重 B.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弱
C.医疗体系逐渐走向商业化 D.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
12.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这在事实上放弃了“只有求助于医生或医疗机构才能得到健康”的传统认识。这表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反映了医疗技术的革命
C.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 D.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
13.下图所示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预防重大传染病 B.和睦亲子关系 C.提高幼儿的智力 D.宣传卫生知识
14.1960~1992年的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53.2岁增加到65.6岁,增加了12岁多。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6.2岁增长到63.2岁,增加了17岁。影响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的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医疗卫生水平 ③民族、种族差异 ④国内外战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评价中国是“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卫生健康治理的成效显著,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了实质性提升(表)。据此可知,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 )
时间 医疗机构/个 每万人执业医师数/人 人均预期寿命/岁 婴儿死亡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949年 3670 7 5 9类41项
2020年 102.3万 73 77. 3 5.3 14类54项
A.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健康保障模式 B.提高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程度
C.提升了基本医疗服务保障质量和效率 D.提高了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
16.如图是建国初期宣传画,该作品( )
A.控制了疫病的爆发和扩散 B.开启了对疫病的专业研究
C.标志卫生防疫体系全面建立 D.有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17.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000多人死于霍乱。自1871年柏林成为帝国首都后,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长达744公里的排水网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这一做法( )
A.阻断了城市发洪水现象 B.提高了市民的卫生观念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D.提供了城市规划的蓝本
18.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农村医疗资源贸乏状况得到缓解 B.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 D.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20.1952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原来的卫生工作原则再加上一条“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卫生工作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是( )
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重视中西医相结合 C.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D.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材料“1968年12月……推介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做法和经验……到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可以看出我国从1968年开始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说明不断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医疗体系的不断推进,不能得出医疗体系基本健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广大农民对新农合的欢迎度,排除B项;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惠及的是农村居民,非医疗保险,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霉素是1928年被发现的,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是在1628年,列文虎克制作出显微镜是在17世纪六七十年代,麻沸散和五禽戏出现于中国东汉时期,所以符合“科学医学的兴起(900—1820)”的是哈维和血液循环以及列文虎克和显微镜,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④都不符合题意时间,排除包含①④ 的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脚医生是中国农村中不脱产的基层卫生人员,四幅画面生动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特点和他们以人为本、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情况,并没有呈现政府对乡村医疗的投入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呈现传统医药学的进步,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而材料是1974年,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利于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化保证,促进卫生防疫的规范化管理,B项正确;“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此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且此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修建众多济贫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向非贫民开放”可知,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解决了”太绝对,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排除C项;“防范了”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医疗保障体制。以英国济贫院为命题素材,素材来源于郭家宏《新济贫法体制下英国贫民医疗救助问题探析》,具有学术性、严谨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广州的市公、私立医院都设有赠医时间,而且强调药费从廉,这说明当时广州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服务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兼顾了社会效益,D项正确;这一时期刚刚建立一些现代医疗服务机构,不可能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广州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进行了一定的社会服务,无法由此得出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广州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进行了一定的社会服务,是医院不是社会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可以推知,1700-1825年间,英国医疗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到英国全域,医疗服务范围扩大,D项正确;A项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700—1825年”,排除A项;题干中的“全英国范围”不仅限于城市,排除B项;C项中“完善”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可看出都是医学方面的知识,由此可知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是因为医学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医学知识的普及,并没有提到科学理论方面的突破情况,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不能直接影响人口问题,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发展虽会影响人口的进一步增长,但材料涉及的是关于西北欧死亡率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可知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中既有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又有带有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这体现出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层次多元,B项正确;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保障适度,B项中“保障极度”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只是补充,C项中“市场支撑”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中“免费服务”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整顿旧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等举措有利于推动当地医疗卫生、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困难,加强工农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还不能完全破解卫生事业发展难题,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只是材料中一方面的措施不会很快显著提升妇女儿童社会地位,B项表述有些夸张,排除B项;材料措施不会直接促进经济“迅速”恢复,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2018年英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情况”,可知在当代,虽然英国医疗卫生支出以政府拨款为主,但自愿健康保险、慈善筹资、企业筹资、患者自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当代英国医疗资金来源较为广泛,D项正确;材料没有前后对比,无法说明英国政府的医疗支出负担加重,排除A项;医疗卫生支出的多元化构成,有利于增强医疗保障抗风险能力,排除B项;自愿健康保险所占比重很小,不足以说明英国医疗体系走向商业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由材料“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应通过何种途径加强自我保健”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人们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将健康只寄托在医生或医疗机构那里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医疗技术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不能直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排除C项;削弱了医生的社会地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疫苗接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的疫苗接种,其目的是预防重大传染病,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A项正确;和睦亲子关系与疫苗接种关系不大,排除B项;提高幼儿的智力,与材料中疫苗接种关系不大,排除C项;宣传卫生知识,与材料疫苗接种相关,但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资源;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国内外战争的发生,也会影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人口平均寿命变化与民族、种族差异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新中国成立到2020年,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治理成效显著,全民素质实现实质性提升,由此可知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上基本医疗服务保障治疗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题干中医疗机构数量、执业医师数量、人均预期寿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有大幅提高不能体现符合国情的模式特点,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健康医疗制度保障和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材料宣传画中有“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标语,结合所学,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家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问题,毛泽东发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政务院成立由周恩来挂帅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全国城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防疫卫生运动,这次运动定名为爱国卫生运动。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项正确;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了城乡的卫生面貌,对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能完全控制疫病的爆发和扩散,排除A项;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前,对疫病的专业研究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167次会议批准,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普遍建立卫生防疫站。同年,卫生部召开第一届卫生防疫站工作会议,讨论研究贯彻执行政务院的决定。从此,中国卫生防疫体系建立起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从材料里由于霍乱政府开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统,并修建了744公里的排水网管来排泄洪水。这做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蓝本,D项正确;阻断了城市发洪水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这一做法是疫情后,与市民卫生观念提高无直接影响,排除B项;材料时间德国还在工业革命进行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根据宣传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通过医疗赤脚医生下乡活动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A项正确;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C项;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只是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北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洲的医院和专业卫生机构、基础医疗单位大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一些重大传染病。这些成就表明二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D项正确;A项只涉及材料中的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医疗卫生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得出普遍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卫生工作具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从1951年开始,排除A项;重视中西医相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