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人教版(五四学制)二轮练习题--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单选题
1.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含有镁、铝、铜、银,将其放入盛有足量稀硫酸的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
A.铝、铜、银
B.银
C.铜、银
D.铜
2.生活中有许多俗语。下列有关说法,从化学的角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不断运动
B.真金不怕火炼——金的金属活动性很强
C.千锤百炼、百炼成钢——生铁可炼成钢
D.火要空心——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
3.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加入锌粉的质量与洗涤、干燥后的固体质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
B.滤液中一定含有AgNO3
C.若原混合液中含有硝酸钠,则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一定变大
D.反应中溶液的质量先变小后变大,但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仍相等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 B.冰敷降温
C.稀有气体用于做霓虹灯 D.铜用于制造导线
5.某化学小组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含有Ag B.滤渣中一定不含Fe
C.滤液中可能含有Fe(NO3)2 D.滤液中可能含有Cu(NO3)2
6.请结合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A.转化①可选用金属Mg和Sn B.转化②只能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现
C.通过与木炭发生置换反应可实现转化③ D.反应④中能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
7.下列关于反应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将洁净的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用煤作燃料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用铁制铁锅 D.用铜作电线
9.为减缓海水对铁质海轮外壳的腐蚀,制造海轮时,会在海轮船底四周镶嵌比铁更活泼的金属。下列金属适宜船底镶嵌的是
A.Zn B.Pt(铂) C.Cu D.Pb(铅)
10.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
A.在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
B.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
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既利用其物理性质,也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二氧化碳用于制汽水 D.金属铜用于制作导线
12.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物中包含两种化合物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该反应有三种新物质生成
D.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8:9
二、填空题
13.能源与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如图是某太阳能路灯的示意图,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所标示的路灯各主要部件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_(填序号,一种即可);灯罩内填充氮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
(2)常温下铝的化学性质活泼,但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__。
(3)太阳能路灯中多处使用合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_______。
(4)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_______、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14.以下是某些金属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② ③ ④⑤
综合上述信息可知:
(1)大多数金属都能与___反应,反应难易程度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那么我们用的铝制餐具是怎么回事呢?___。
(3)为何不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呢?________。
15.金属在生活生产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古人将木炭与铁矿石堆入炉内,并鼓入空气,利用生成的CO将Fe2O3转化为铁单质。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
(3)金属资源有限,不能再生。写出一条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是______。
(4)将一定量的Zn加入到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②若滤液呈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16.在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渣A和滤液B:
(1)若向滤渣A中加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液B中的溶质为_________;滤渣A中一定有_____________。
(2)若向滤渣A中加盐酸无气体产生,则滤渣A中一定有_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7.下图表示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部分生成物已省略)。已知甲、乙、丙为单质,其它均为化合物,A、C都是无色液体,且所含元素种类完全相同:D是无色有毒气体。
(1)F的化学式可能为(填一个即可)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反应①-⑤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5)反应⑤的现象为___________。
18.分别将不同质量的锌加入到一定量的Mg(NO3)2、Fe(NO3)2、AgNO3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与滤渣。
(1)写出该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向滤渣中加入盐酸,若有气体放出,则滤渣中可能含有什么金属__________?
(3)若过滤后的滤液为无色,试分析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9.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用它们完成如下探究实验.试根据题目要求回列问题:
(1)第一组的同学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MnO2 为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 (填写装置序号字母).
②仪器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③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目的是 _____ .
(2)第二组的同学欲用含少量二氧化碳的一氧化碳气体,测定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杂质不参加反应).
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混合气体→B1→E→D→B2→C.试回答下列问题:(假设过程中氧化铁全部参加反应;仪器B1、B2吸收气体完全.)
①仪器D中的现象为 _____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 .
②若通过测量反应前后仪器B2的质量变化,计算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如果不连接仪器B1,则这样计算出的氧化铁含量与实际值比较将 _____ (“偏小”“偏大”“基本一致”之一).
③实验结束后,若测得仪器B1中溶液增加的质量与仪器D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相等.那么仪器B1与仪器B2中溶液增加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_____ .
④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及安全等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二组同学所做实验开始时,先点燃装置C处酒精灯的原因是 _____ .
20.铝、铁、铜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铁生锈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 ,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 ___________ (写一种即可).
(3)为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金属片已打磨),如上图所示:
①甲同学根据铜片表面无变化的现象,判断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l>Fe>Cu.
②乙同学只用一支试管,取一次稀盐酸也能证明他在稀盐酸中插入金属的顺序为: ______ 或 ______ ,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丙同学把一定量的铁粉放入Cu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_____ .
五、计算题
2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50g镁、锌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得到混合溶液,蒸发后得到218g固体(已换算成无水硫酸盐)。则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_____g
22.将16g含有杂质的锌粒投入到盛有足量稀硫酸的烧杯中(杂质跟稀硫酸不反应).测得加入锌粒前烧杯和稀硫酸的总质量为200g,反应停止后,烧杯和烧杯内剩余物的总质量为215.6g.求:
(1)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这16g含杂质的锌粒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镁、铝活动性大于氢,可以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银活动性较弱,不和稀硫酸反应,故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铜、银。
故选C。
2.B
【详解】A.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使物质有挥发性;B.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金属活动性很弱;C.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比钢高,生铁可炼成钢;D. 火要空心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充分。选B
3.D
【分析】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锌粉先与AgNO3反应,把AgNO3完全反应后,再与Cu(NO3)2反应;反应后溶液为蓝色且加入锌粉的质量与洗涤、干燥后的固体质量相等,说明锌把AgNO3完全反应后,又与部分Cu(NO3)2发生反应。
【详解】A、固体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反应后溶液中还有Cu(NO3)2,所以固体中一定没有锌,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知,滤液中一定不含AgNO3,故B不符合题意;
C、若原混合液中含有硝酸钠,硝酸钠不与锌发生反应,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锌粉先与AgNO3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小;把AgNO3完全反应后,锌再与Cu(NO3)2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大;因为加入锌粉的质量与洗涤、干燥后的固体质量相等,所以最终反应前后溶液质量仍相等,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详解】A、氧气用于急救病人,是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B、干冰敷降温,是利用冰融化吸热降低温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做霓虹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铜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A。
5.C
【详解】A、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时,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因此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渣中一定不含铁,故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时,铁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故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铁粉时,如果铁和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有剩余,但是剩余的铁不足以和硝酸铜完全反应,或铁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含有硝酸铜,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需熟练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①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置换出氢气;②活泼金属可以将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③同一种金属加入多种盐溶液的混合物中时,先将活动性弱的金属置换出来。
6.C
【详解】A、能将铁置换出来的金属的活动性强于铁,Sn的活动性小于铁,不能置换出铁,错误;
B、铁还能与稀硫酸反应也可生成硫酸亚铁,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碳与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正确;
D、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④中能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错误;
故选C。
7.A
【详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将洁净的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会观察到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8.A
【详解】A、用煤作燃料,是利用了煤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A正确;B、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B错误;C、用铁铸造铁锅,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C错误;D、用铜制作电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9.A
【详解】在海轮船底四周镶嵌比铁更活泼的金属,Zn、Pt、Cu、Pb四种金属中,比铁活泼的是Zn,故选A。
10.A
【详解】A、在密闭装置内点燃红磷,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容器内压强增大,当燃烧完毕,压强达到最大值,冷却过程压强变小,当恢复至室温时,由于密闭容器内气体减小,压强小于初始时压强,A图正确;
B、向盛有MnO2的烧杯中加入H2O2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氧气的质量随着加入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一直不断增大,B图错误;
C、向一定量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着盐酸的加入,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大,当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时,二氧化碳质量不再变化,C图错误;
D、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锌粉、镁粉,盐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应相等,D图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图象题先明确横纵坐标含义,然后看“起点、拐点、终点和变化趋势”是否正确。
11.C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供给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用于制汽水,利用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既利用了其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化学性质,故C选项符合题意;
D、金属铜用于制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2.B
【详解】试题分析:A、化合物分子由不同中原子构成,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故根据微观示意图,反应物中只有一种化合物,还有一种是单质,错误,B、通过微观示意图可看出:反应前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后也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故该反应是置换反应,正确,C、反应后只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的过量的反应物,错误,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7:8,错误,故选B
考点:微观示意图,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13. ①或②或⑤ 稳定 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抗腐蚀性强等 煤 不可再生能源
【详解】(1)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字旁,含有的金属元素是铜、铝;灯罩内填充氮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2)在常温下,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所以铝耐腐蚀;
(3)太阳能电池中多处使用合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有许多优良性能,如硬度大,抗腐蚀性好等;
(4)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甲烷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①①或②或⑤;②稳定;③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④抗腐蚀性强等;⑤煤;⑥不可再生能源;⑦。
【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以及合金的特点,难度不大,完成此题可以根据金属的知识分析解答。
14.(1) 氧气 不相同
(2)金属铝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在铝制餐具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因而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3)若用钢刷擦洗铝制餐具,容易把其表面的氧化物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详解】(1)通过题中所给化学方程式可知,大多数金属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根据反应条件可知,其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
(2)铝和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铝制品,则用的铝制餐具是由于金属铝在常温下发生缓慢氧化,在铝制餐具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因而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3)若氧化膜遭到破坏则铝会继续被氧化,则不宜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的原因若用钢刷擦洗铝制餐具,容易把其表面的氧化物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15. 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防止金属腐蚀(答其一即可) Ag Zn(NO3)2、Cu(NO3)2
【详解】(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其化学方程式为:。
(2)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但他却有着良好的腐蚀性,是因为:常温下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3)保护金属资源可以从金属防锈、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开采金属资源、寻找金属替代品等角度来考虑;故填:防止金属腐蚀(防止金属腐蚀)。
(4)①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活动性:锌>铜>银,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故滤渣中一定含有银。若锌的量充足,锌还可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也可能锌过量,故滤渣中可能有铜或锌。故填:Ag。
②若滤液呈蓝色,则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铜和硝酸锌,故填:Zn(NO3)2、Cu(NO3)2。
16. Fe(NO3)2 硝酸亚铁 Fe、Cu、Ag Ag 银 Cu 铜
【分析】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铁>铜>银,向含有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先后发生反应:,,铁粉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金属中含有铁,即加入的铁粉过量。
【详解】(1)若向滤渣A中加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铁过量,则两个反应都充分发生,故滤液B中的溶质为Fe(NO3)2 ;滤渣A中一定有Fe、Cu、Ag;
(2)若向滤渣A中加盐酸无气体产生,说明铁无剩余,那么第二个反应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没发生,故滤渣A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
【点睛】铁粉会首先置换硝酸银中的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与硝酸铜发生反应。
17. HCl或H2SO4 2H2O2H2↑+O2↑ ①②色 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黑色固体减少
【详解】本题是推断题,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等),获得结论,最后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
A与C的组成元素相同的液体,乙为单质,可判断A为过氧化氢、 C为水,乙为氧气;由C分解生成氧气和甲,则甲是氢气;根据丙为黑色粉末且D是无色有毒气体,丙是碳,则D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红色固体E反应生成黑色固体,则红色固体为氧化铁,黑色固体是铁,铁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则F为酸溶液,可能为稀硫酸或稀盐酸,代入框图,假设合理。因此:
(1)F是硫酸或盐酸,化学式为HCl或H2SO4;
(2)反应②是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了氧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 通电 2H2↑+ O2 ↑ ;
(3)反应④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和铁
(4)反应①-⑤中①②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5)反应⑤是铁与酸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黑色固体减少
18. 银和铁或银、铁和锌 锌与硝酸银反应使溶液质量减小,与硝酸亚铁反应使溶液质量增大,当减小的质量等于增大的质量时,溶液质量不变;当减小的质量大于增大的质量时,溶液质量减小;当减小的质量小于增大的质量时,溶液质量增大
【详解】(1)金属活动性为镁>锌>铁>银,因此加入锌后,锌首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若锌有剩余,锌与硝酸亚铁再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但是不会与硝酸镁反应,因此只有锌量较多时才会发生锌与硝酸银和硝酸亚铁反应,而加入锌的量无法确定,但是只要加入锌就一定发生锌与硝酸银的反应,所以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故答案为:。
(2)加入锌后有滤渣,且滤渣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滤渣中金属活动性排在氢之前,而加入锌一定生成银,银不能与盐酸反应,所以锌会与硝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铁,此时锌量较少,则滤渣只有银和铁,若锌足够多,则将铁全部置换出后,还有剩余的锌,此时滤渣为银、铁和锌;
故答案为:银和铁或银、铁和锌。
(3)过滤后溶液为无色,说明硝酸亚铁全部被置换,因此发生了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以及锌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银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铁相对原子质量为56,所以可以看出锌与硝酸银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锌与硝酸亚铁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大,所以当减少的质量等于增加的质量,溶液前后质量不变,当减少质量大于增加的质量,溶液质量减少,当减少质量小于增加质量,溶液质量增大;
故答案为:锌与硝酸银反应使溶液质量减小,与硝酸亚铁反应使溶液质量增大,当减小的质量等于增大的质量时,溶液质量不变;当减小的质量大于增大的质量时,溶液质量减小;当减小的质量小于增大的质量时,溶液质量增大。
19. A E F 2H2O22H2O+O2↑ 排净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Fe2O3+3CO2Fe+3CO2 偏大 4:11 点燃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分析】(1)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制备氧气时,不需要加热,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排气法可以收集干燥的气体;
(2)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色的,铁粉是黑色的;
②根据B洗气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测量反应前、后B洗气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如果不连接仪器B1,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会进入B2,B2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大解答;
③根据反应前、后D处大玻璃管减少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解答;
④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要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大气。
【详解】(1)①欲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E、F,通过A装置,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通过E装置中的浓硫酸干燥氧气,再通过F装置收集干燥的氧气;故填:AEF
②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能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填:2H2O22H2O+O2↑
③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到集气瓶底部的目的是便于收集到比较纯净的气体;故填:排净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2)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色的,铁粉是黑色的,故D中看到的现象是红色粉末变为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故填:红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Fe2O3+3CO2Fe+3CO2
②B洗气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测量反应前、后B洗气瓶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如果不连接仪器B1,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会进入B2,B2中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大,则这样计算出的氧化铁含量与实际值比较将偏大;故填:偏大
③反应前、后D处大玻璃管减少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的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B2装置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与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充分反应,故该装置增加的质量即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二氧化碳中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就是仪器D中固体减少的质量,若仪器B1中溶液增加的质量与仪器D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相等,那么仪器B1中溶液增加质量与仪器B2中溶液增加质量之比为:16:44=4:11;故填:4:11
④一氧化碳有毒,不反应的一氧化碳要进行尾气处理,防止污染大气,先点燃装置C处酒精灯的原因是防止先通入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故填:点燃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点睛】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20. 铝与氧气在空气中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氧气、水 刷漆、涂油 Cu Fe Al Fe Cu Al Fe+2HCl=FeCl2+H2↑ AlCl3 、FeCl2
【分析】铝和氧气生成氧化铝薄膜,饱和金属,金属生锈的条件:有水和氧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铜和盐酸不反应,铝和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铁。
【详解】(1)铝制品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原因是铝与氧气在空气中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2)铁生锈的条件是氧气、水,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刷漆、涂油。
(3) ①甲同学根据铜片表面无变化的现象,判断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l>Fe>Cu。
②乙同学只用一支试管,取一次稀盐酸也能证明他在稀盐酸中插入金属的顺序为:Cu Fe Al 或 Fe Cu Al ,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③丙同学把一定量的铁粉放入CuCl2和AlCl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AlCl3 、FeCl2。
【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1.CaCO3+2HCl=CaCl2+H2O+CO2↑;3.5
【详解】在实验室中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变化中,增加的质量是硫酸根的质量218g﹣50g=168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根据关系式:
96:2=168g:x
x=3.5g;
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是3.5g。
22. 0.4g 81.25%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16g+200g﹣215.6g=0.4g;
(2)解:设锌粒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为x
x=81.25%
答:锌粒中金属锌的质量分数为81.25%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