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0世纪前半期的世界历史以战争和革命为主要特点。
战争
20世纪后半期,即二战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两次世界大战
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民族民主革命
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俄国十月革命)
(亚非拉)
动摇世界殖民体系;影响国际秩序
世界历史意义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运动。19世纪在欧洲扩散并取得胜利;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和日本都是军国主义国家的典型。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些国家全面危机时期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
极端民族主义:支持国家对外扩张,鼓吹国民对国家绝对效忠;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称本民族利益受到对手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概念阐释
奥匈皇储裴迪南大公及其妻子
如果裴迪南大公夫妇免于杀害,一战是否可以避免呢???
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大战前的背景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国家 英 德 法 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
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2、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大战前的背景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 世界已经分割完了! ...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末的一次演说
材料二: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激化,德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一)大战前的背景
巴尔干问题
贸易摩擦
殖民地\霸权
普法战争积怨及北非殖民地
突尼斯问题
同盟国
协约国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882)
(1907)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大战前的背景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
◎萨拉热窝事件
刺客是波斯尼亚的一个塞尔维亚族青年学生,名叫加弗里洛·普林西普。他行刺决不是孤身一人。在他的背后是塞尔维亚秘密组织“不统一毋宁死”,即众所周知的“黑手社”。“黑手社”于1911年成立于贝尔格莱德,其公开宣称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理想:团结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政府并不支持这一组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一)大战前的背景
小 结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展开激烈争夺
两大敌对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是欧洲火药桶
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2、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4、导火线: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拓展: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何在20世纪初期能够演变为世界性战争?
客观条件: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现实条件: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一)大战前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二)一战的性质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在世界战争中,那些参战国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毫无例外的是:它们要么是帝国,要么试图成为帝国。
——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的主义。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
思考: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次,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7月28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30日俄国发布总动员令
8月1日 德国对俄宣战
8月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
8月4日 英、法向德国宣战,
8月6日 奥匈帝国对俄宣战
8月10日 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12日 英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日本、美国、中国等33国先后参战
地区战争
欧洲战争
世界大战
德国:保卫祖国,反抗野蛮的俄罗斯人。
奥匈:政府为维护其权利,不得不采用武力。
英国:维护比利时的中立而战。
俄国:抵抗“普鲁士野蛮人”。
法国:保卫法兰西而战斗。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大战的爆发
目标:6周内击败法国。随后去打败俄国,力争2—3个月结束战争。“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德皇威廉二世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在1914年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施里芬计划
战争在收获的季节来到欧洲……年轻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兴高采烈……哲学家罗素评论说,英国人一般是赞成战争的,法国作家阿兰-福尼尔指出:“战争是美好的、正义的和伟大的。” 当欧洲国家政府正式宣战后,首都的人们在街头跳舞。当先遣队奔赴前线的时候,人们向士兵投以鲜花,希望他们很快凯旋归来。
——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然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原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二)大战的过程
三条战线
东线
南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西 线
德国对战英法
决定战场
三个阶段
战争阶段 时间 战线 主要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其它
第二阶段 (胶着) 1915年 东线 南线
1916年 西线
第三阶段 1917年 1918年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最长消耗战、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双方伤亡近130多万、首现坦克)
英德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同盟国投降
《布列斯特和约》
◎凡尔登战役一场战斗后德军尸体
◎索姆河战役中的包扎所
1916年的这两次战役使德国死伤了约85万人,英法约死伤95万人。然而,任何一方向前的推进都未超过7英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
——法国贝当将军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回忆
“凡尔登绞肉机”
“索姆河地狱”
>25万人
>130万人
工业文明成果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无数的伤亡,福兮祸兮?
德国使用马克沁MG08重机枪,对着英
法联军疯狂扫射。一天内,共计5.7万人倒在了马克沁MG08重机枪的阵地前。
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
技术,1915年,坦克首次试验获得成功。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
利时对英法联军使用毒气。
我们应该运用科技造福人类!
第三阶段:1917-1918年
(1)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十月革命后
同盟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总体上处于劣势,不利于持久作战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夺取世界霸权
中国采用“以工代战”的方式,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意图在于收回战后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经济: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短暂的春天;
政治: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外交: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东问题(1914);“二十一条”(1915);中国参加一战(1917);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思想: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反思西方文明(文化保守主义抬头)。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战与中国相关的史实: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时间
会议
缔结条约
1919年和1921-1922年
巴黎和会(1919.1.8)、华盛顿会议(1921.11.12至1922.2.6)
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影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建立过程:
缔结
条约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对德《凡尔赛和约》
对奥、保、匈、土等国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乔治·W·H·布什
(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 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属性
①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③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④限制德国军备
废除普遍义务兵制,只能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和潜艇等。
⑤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1921年总算商量出德国的赔偿总数,德国的马克2260亿,并且在42年内必须赔偿完。后改为1320亿马克,66年还清。
苛刻的条约激起了德国的复仇心理
(2)内容(教材85、86页)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华盛顿会议(太平洋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目的
解决《凡尔赛合约》未能解决的彼此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以及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华盛顿会议的结果
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以及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
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
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
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
缔约各国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的完整;
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
各国不得在中国谋取特殊权利而损害友邦人民的权利,不得鼓励有害友邦安全的举动。
——《九国公约》
美:抑制了日本,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
英:开始丧失海上优势
日:海军扩张受到抑制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2)内容(教材85、86页)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基础上确立的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凡尔赛
体系
华盛顿体系
决定建立国联(1920.1.10.—1946.4);山东问题;干涉苏俄等等。
帝国主义强权政治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国际联盟(1920.1.10)
·什么是国际联盟?(阅读教材p87找出其性质、宗旨、原则、局限性)
A.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B.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C.原则:“全体一致”
D.成员:苏俄、战败国最初被排斥,美国未参加
E.局限性: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是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列宁
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积极:确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国际局势缓和,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消极:未能根除矛盾,无法长久地维持世界和平,反而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4)评价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矛盾
宰割战败国
分赃不均
奴役弱小民族
敌视社会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
1)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主导。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
2)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由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同时这一体系中包含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使这一体系必然不能持久。
3)体系具有反动性。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等,维护了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
4)体系具有不全面性。出于社会制度的区别,把苏俄排斥在外;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了战败国。
新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
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材料一: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40%在美国手中。 日本趁火打劫……一跃成为工业强国和债权国。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法国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德国战败,削弱比英法更甚,陷入了经济困境。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绝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基尔生《变化世界中美国的困境》
2、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摧毁四大帝国:德、俄、奥斯曼、奥匈
削弱英法意三强
美日力量壮大
最大特点是英国的衰落和美国实力的膨胀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14——1918)
第1次世界规模的大战,历时 年之久,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4
持续时间长
规模大,波及国家、地区广
人员伤亡惨重
3、对世界:(1)一战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经济受到重创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材料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材料 同时,在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4)一战摧毁了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帝国主义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对世界:(1)一战带来了空前的灾难,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2)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三)大战的影响
(5)促使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进程:三个阶段、三条战线
影响:①对欧洲(力量削弱、动摇其优势地位)
②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觉醒、民族解放)
③对世界(灾难+国际格局+反战观念)
起因: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
课堂小结
1.(2015·天津高考)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2.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因此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民族自决 B.势力均衡 C.绥靖主义 D.严守中立
当堂巩固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列强经济实力及占有殖民地情况来看,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其占有的殖民地并不匹配,说明的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殖民地的争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地的反抗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下表是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据此可知帝国主义
A.与殖民地矛盾尖锐
B.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烈
C.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D.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当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