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学案+练习(共76张PPT)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6.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课件+学案+练习(共76张PPT)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02 20:01:13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课标内容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01
形态结构
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普遍性和相对性
由更古老的生物
进化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物种不变论
可遗传的变异
自然选择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环境的定向选择
不断发展变化
统一性
共同祖先
多样性和适应性
性状
性状
基因
生物个体
种群
自然选择
关键能力·重难探究达成
02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应用创新·问题情境探究
0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04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 THANK YOU!
W
浅仰芹
基础
过度繁殖
原始物种
大量个体
内因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
具有不利变
具有有利变
!
异,不适应
异,适应环
环境的个体
境的个体
逐代积累加强
生物进化
生活条件有限
物种起源和适应形成
动力
生存斗争
结果
不适者
被淘汰
适者生存新物种
我仰
h
团结守纪勤学春
用进
废退
获得性
主要内容
遗传


意义与局
拉克进》
限性

主要内容
自选与应形
然择适的成
达文自选学
生斗遗变
的然择说
意义
适生
存争传异者存
局限性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事实1:生物
事实2:物种
都有
内的个体数
事实3:资源
的倾向
能保持稳定
是有限的
事实4:同种
个体间普遍
推论1:个体
事实5:许多变异
存在
间存在着
是可以

推论2:具有
的个体,
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推论3:
逐代积累,具
有这些有利变异的个体越来
越多,形成具有新的
的生物新类型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2.概述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提供了科学解释。 1.生命观念:运用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适应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2.社会责任:运用生物进化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诸如耐药菌产生等相关问题。
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两方面含义
(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具有的特点:普遍性和相对性。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物种不变论的观点:各种生物都是自古以来就如此。
2.拉马克的观点
(1)观点内容
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对拉马克观点的评价
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2)对适应的解释
①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3)进步意义
①使人们认识到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②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4)局限性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1)遗传变异方面:
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2)自然选择的作用方面:
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  )
2.由于缺少草而吃树叶的长颈鹿脖子越来越长,符合拉马克的观点。 (  )
3.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  )
4.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生存斗争。 (  )
5.各种生物均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  )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 (  )
提示:1.√ 2.√
3.× 达尔文没有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做出解释。
4.×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和变异。
5.√
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种群。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对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理解
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2.适应的相对性的表现及根本原因
(1)适应的相对性的表现
适应的相对性的表现 举例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①许多种鸟类具有保护色(如百灵、雏鸡等),可以避免部分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如狐等)所捕食;②具有保护色的昆虫也常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类捕食
适应的相对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冬季森林里的雷鸟换上了白色羽毛,可以适应降雪后的白色环境。但是,当降雪延迟,一身白色羽毛的雷鸟反而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2)根本原因
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的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一种水生小动物水蚤,在25 ℃环境中能正常生活。若将其置于20 ℃环境中部分个体能正常生活,若将正常生活的个体置于28 ℃环境中,全部死亡。
(1)水蚤在25 ℃环境中能正常生活,若将其置于20 ℃环境中部分个体能正常生活,请从生物的变异与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分析原因。
提示:在25 ℃环境条件下能正常生活的水蚤存在着变异,这种变异的水蚤既适应25 ℃环境也适应20 ℃环境。
(2)20 ℃环境中部分个体能正常生活,若将正常生活的个体置于28 ℃环境中,全部死亡,请从适应的角度分析原因。
提示:适应具有相对性。
1.以下属于适应的相对性实例的是(  )
A.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
B.竹节虫俯身于竹枝上,其身体颜色和形态与竹枝相似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光合作用减弱
D.冬季来临前,雷鸟将羽毛换成白色的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叶刺,这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但光合作用减弱,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2.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C.适应具有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D.雷鸟在冬季来临前将羽毛换成白色的,有时是有利的,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B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少,B错误。]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图解
(2)分析
①过度繁殖
②生存斗争
2.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
项目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区别 进化原因 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变异方向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器官的使用情况决定变异的方向 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是不定向的
适应性 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 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被淘汰
进化方向 由生物自身决定 由自然选择决定
联系 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1.请结合情境,回答问题:
下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短不同的个体生存机会相等吗?由此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生存机会不相等。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选择作用。
(2)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拉马克观点解释: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就更长了(用进废退),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3)通过对长颈鹿的进化历程的分析,你能否解释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
提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就是生物的变异性状,定向筛选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通过遗传使生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以积累加强。
2.某同学认为“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变异的方向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一致的”,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吗?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不正确。在自然选择之前,生物中存在多种变异,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自然选择选择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
1.达尔文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使人们认识到,原来自然界的万千生物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的,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的进化中,长脖子的出现是环境使其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蚂蚁,不断伸长的结果
C.猎豹和斑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生活在地穴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了视觉
C [长颈鹿长脖子的出现不是环境引起的,而是种群内本来就存在长脖子的变异,环境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猎豹和斑马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C正确;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是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观点,D错误。]
2.对达尔文和拉马克相关理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拉马克的进化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D.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A [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正确、B错误。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是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但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缺少科学依据,对适应的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C、D错误。]
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两个易错点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在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蛾 黑色树干上的桦尺蛾
通过实例比较拉马克学说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异同,分析其局限性。尝试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生物的进化。
1.按照拉马克的进化观点,桦尺蛾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科学思维)
提示:根据拉马克的进化观点,桦尺蛾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桦尺蛾是如何产生的?(科学思维)
提示:这些深色的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3.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科学探究)
提示:会。树干变成黑色,浅色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因此浅色个体的出生率降低。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要 点 强 化 识 记
1.适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3.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5.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1.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如杨树、法国梧桐等)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
A.它们都适应了北方寒冷的环境
B.北方的阔叶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比阔叶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D.以上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A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到了寒冷的冬天,北方的阔叶树纷纷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干燥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郁郁葱葱,也是对冬季寒冷干燥环境的适应。这是适应的普遍性的实例。]
2.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以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狸有时会把刺猬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这个例子说明(  )
A.适应的普遍性    B.适应的相对性
C.适应的多样性 D.生存在于竞争
B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所谓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所以这个例子体现了刺猬的适应的相对性。]
3.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鲸没有牙齿,是因为它们吞食浮游生物
B.长颈鹿的颈很长是采食高处树叶反复伸颈的结果
C.羚羊听觉灵敏、奔跑快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蛇身体细长无足,是经常出入鼠穴捕食的结果
C [A、B、D选项都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C选项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4.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B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改变时,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生存的机会多,③正确,①④错误;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②正确;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变异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⑤正确。]
5.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的特性,这种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____中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到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变异性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这种不定向的变异导致生物个体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从而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而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生存下来,并且产生后代。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斑马体色的有利变异被定向积累而形成现在黑白相间的体色,这是经过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遗传能保持物种的稳定,变异则使物种得以发展,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通过遗传能得到定向积累而使物种进化,两者缺一不可。在遗传和变异的基础上通过生存斗争、自然选择,最终形成现在的斑马体色。
[答案] (1)变异 不定向 遗传和变异 (2)生存斗争 选择 定向 方向 (3)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6/12课时分层作业(18)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题组一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但是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D.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要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
D [每种生物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D错误。]
2.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B [适应性特征来源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积累,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适应具有相对性。]
3.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害爆发,如图所示的哪种植物的生存概率最大(  )
玉米和小麦变种的遗传多样性
A.栽培小麦      B.栽培玉米
C.野生小麦 D.野生玉米
C [由图分析可知,野生小麦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进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当环境发生剧变时,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4.棉红铃虫作茧有利于保护自己,金小蜂正是借助它的茧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棉红铃虫幼虫体内,使棉红铃虫死亡,而金小蜂得以繁殖,这体现了适应的相对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当环境条件改变时适应可能会失去作用
C.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但这种适应并不是绝对的
D.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
A [生物进化的地位与其适应环境没有绝对的关系,生物生存在环境中,就可以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会被淘汰,A错误;当环境条件改变时,生物可能不会适应改变的环境,因此适应可能会失去作用,B正确;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但适应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C正确;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D正确。]
题组二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多,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病毒抗药性的出现是由于感冒药的“选择”作用,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而抗药个体得以存活。]
6.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此种现象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B [生物具有过度繁殖能力,但由于生存斗争,理论值与实际生存数差别很大。]
7.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形成这种差别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发现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A [蟹群个体间存在体色差异,在生存斗争中,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中间体色不易被天敌捕食而得以生存,A正确;体色不同的蟹仍是同一物种,它们的繁殖能力没有多大差别,B错误;不同体色的蟹的食物来源一致,C错误;中间体色适应性强,但不是新形成的性状,D错误。]
8.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
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
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者生存”的原理能够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可以生存下来,因为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不能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9.18世纪在某山谷发现趾间有蹼和无蹼的两种老鼠,1900年由于筑坝,使此山谷成为沼泽。现在人们发现,山谷中绝大多数老鼠有蹼,偶尔才能找到一只没有蹼的老鼠。下列四种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山谷环境的改变,使无蹼向有蹼方向变异
B.有蹼鼠对沼泽环境适应性强,成活率提高
C.老鼠的有蹼性状主要由环境控制
D.蹼有利于在沼泽中活动,使无蹼鼠长出了蹼
B [有蹼性状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它们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A、C、D错误;性状是被保留还是被淘汰是由环境决定的,适应环境的将被保留下来,B正确。]
10.如图是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处理的实验结果曲线图:
(1)从实验结果看,甲虫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2)在这里,杀虫剂是选择因素,内在因素是甲虫本身就存在着________变异类型。
(3)此实验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这是因为遗传是稳定的,环境是________。
(4)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________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解析] (1)自然选择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在杀虫剂的选择下,甲虫不抗药的被杀死,抗药的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杀虫剂是选择因素,而不是甲虫抗药性变异的诱导因素,甲虫抗药性变异在前,环境的选择在后。(3)分析题图可知,使用杀虫剂Ⅰ后,甲虫种群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最终适应了杀虫剂Ⅰ,但当使用杀虫剂Ⅱ时,种群密度又大幅度下降后上升,由原来的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上述分析说明:甲虫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因为遗传虽然是稳定的,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4)甲虫的抗药性变异是甲虫进化的内因,杀虫剂的选择是外因,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使得甲虫的抗药性增强。
[答案] (1)自然选择 (2)抗药性 (3)可变的 (4)甲虫与杀虫剂
11.某电视栏目介绍,在亚马孙河的河边生活着一种相貌十分奇特的枯叶龟。该龟背部的壳酷似一片枯叶,给很多小动物造成了“错觉”。它行动十分缓慢,甚至长时间静止不动,但是,每当小鱼、小虾从它面前游过时,它能突然伸出头来将其捕食,饱餐一顿。下面是对枯叶龟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枯叶龟在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中间类型
B.遗传在该龟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中间类型均进化成了今天不同种类的龟
D.枯叶龟的特征是长期适应亚马孙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结果
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适应和自然选择,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变异是不定向且能够遗传的,故A、B、D均正确。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一些具有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不利变异的个体会不断被淘汰,C错误。]
12.某小岛上有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C [根据题中图乙可知,6~8 cm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最多,4 cm以下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极少,根据图甲可知鸟喙的长度在1~5 cm,只有更长的喙才更易于啄到食物,因此可预测该啄木鸟经过长期进化鸟喙会越来越长。但是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利的变异需要逐代积累,较短一代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且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子代的喙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
13.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婴幼儿发育,降低免疫力;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导致皮肤癌变、叶酸降解(叶酸缺乏使生殖能力下降)。紫外线照射引起皮肤黑色素增多,黑色素对紫外线有阻挡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强的赤道地区,深肤色人群比浅肤色人群生存、生殖能力更强
B.紫外线弱的高纬度地区,浅肤色人群比深肤色人群有更好的适应性
C.人类肤色出现差异是长期进化过程中环境因素定向选择的结果
D.赤道地区肤色浅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使其适应性降低
D [深色皮肤可以阻挡紫外线,减少皮肤癌,减少叶酸分解,因此赤道地区更适合深肤色人群,A正确;紫外线弱的地方,浅肤色的人可以更好的吸收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B正确,D错误;环境对性状进行定向选择,C正确。]
14.鸟蛋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地生活的鸵鸟蛋几乎呈正圆形,而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以洞穴为巢的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生存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选择的方向会不同
B.尖锐的蛋可以防止滚落峭壁,蛋上的花斑便于藏匿伪装
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及需要伪装的程度出现一定差异
D.鸟蛋的颜色和形状不同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
D [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同的生存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选择的方向会不同,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A正确;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这可以阻止它们滚落峭壁,蛋壳上的花斑作为保护色可用来防敌,B正确;并非所有的鸟蛋都呈同种形状或颜色,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以及需要伪装的程度而有差异,C正确;环境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存在着长期的自然选择,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而不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D错误。]
15.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________类型,而杀虫剂起了________,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______,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逐渐增多。
(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
[解析] (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2)人工诱变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但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变异个体往往不多,需要处理大量材料。(3)分析实验结果图解,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实验组导致种群个体数低,不反弹,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
[答案] (1)耐药变异 选择作用 选择 (2)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率 突变个体(或雄性不育个体)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