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20: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3.了解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党和政府采取的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和影响
4.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现实原因: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为了新政权巩固的需要,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①历史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经济文化:各民族经济文化上已形成了取长补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政治: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休戚与共,在根本利益上一致;
1、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原因
台湾少数民族抗日
抗击英国侵藏
彝海结盟过凉山
(一)实施原因
②西部多,东部少
从各民族居住地看,我国各民族分散在各省区市,混合居住,因此叫“大杂居”,但从各省区市看,少数民族聚居在一乡、一县,又是“小聚居”的形式。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区域内又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区内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2.分布依据:
①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
实施范围
核心
民族自治权包括:
①制定自治条例和和单行条例
②安排管理地方经济
③安排使用地方财政
④依法组织地方的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⑤安排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事业
⑥使用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发展历程:
1949年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共同纲领》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制度化、法制化
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最早)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②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③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①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②处于封建农奴制:
③处于奴隶制:
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30多个民族,3000多万人口;
约400万人口
约100万人口
约60万人口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的四种经济形态: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牧民贝姆洪贞被砍掉左手
农奴布巴被挖去双眼
解放前的西藏:
二、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的四川凉山:行走在山间的黑彝贵族
奴隶
二、共同繁荣发展
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国家战略……)
政治:
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从农奴到主人
经济:
二、共同繁荣发展
2.实现共同繁荣的措施
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经济建设
新藏公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文化:
二、共同繁荣发展
2.实现共同繁荣的措施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国家战略:
西部大开发
二、共同繁荣发展
2.实现共同繁荣的措施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1、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
2、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
3、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
4、平等对待、关心、帮助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
作为学生,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