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21:0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此我国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再发生严重失误。
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互影响,愈演愈烈,使探索过程出现重大的曲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目录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动乱中受挫——“文化大革命”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的建设成就
【课程标准】
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956-1966:艰难中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书影
1.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1.成功探索
①内容: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工作重心是进行经济建设)
②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1.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年)
中共八大的其他正确探索 政治 在加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经济 总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以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
文化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交 继续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政策;
“准备同一切尚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时间:1957年春
②内容:
A.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B.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D.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3)转向: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2.探索失误
(1)表现: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
①特点: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③错误实质:发展社会生产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左”倾冒进错误)。
②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并扩展到文化领域。
④口号:超英赶美、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放高产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公社化
①特点:“一大二公”
(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错误实质:生产关系发展超越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挫伤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设想: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实际:出工自由化、吃饭战斗化、收工集体化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一大二公”
突出 表现 大炼钢铁、放高产卫星 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错误 实质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不切实际地提高公有化程度,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危害 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训 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应协调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
2.探索失误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②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所编《中国灾情报告》披露的资料,1960年春荒期间,全国共有1.2亿人口忍饥挨饿,其中山东省3100万人,河北、四川各有2000万人和1500万人。迄至当年5月,北京市粮食库存仅有7天余量,天津只剩10天的库存,而上海已经见底。辽宁省10个主要城市也只有8天的存粮。12月底,国家统计局对市场情况作出了分析报告:1-10月累计,粮食收购量比1959年同期下降34%,食油下降42%,生猪下降31%,棉花下降23%。到1960年9月,各地凭票供应的商品已达30余种。这年的粮食产量,根据1961年的核实,只有287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下降了26.4%,基本退回到了1951年的水平。
——夏明方、康沛竹《三年自然灾害——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中国大饥荒》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评价:
3.政策调整
(1)表现: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966-1976:动乱中受挫
——十年 “文化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4)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美国、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材料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迅速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二、“文化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
2.过程
2.过程
1966年春夏
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1969年
4月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1970-1971年
1972和1975年
1976年9月
1976年10月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文化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3.认识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二、“文化大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我国古代封建专制长期存在,导致封建家长制残余思想容易侵蚀党的肌体,从而造成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出现盲目服从等现象。
②路径依赖: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方法来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
③社会层面:社会主义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重脱节的弊端。
④主观错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估计,认为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⑤国际环境: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试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对抗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出现失误的教训
①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经济为主:要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尊重规律: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④加强法治:必须坚持民主集
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
的建设,反对个人崇拜。
曲折中发展——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从“一五”计划开始的20多年时间里,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材料二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1)工业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2)科技和国防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3)农业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2.成就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
◎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总体评价
反思中前进——中国道路的奠基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仍取得重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面对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进行了总结反思;
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干部坚持工作,一定程度上抵制错误;
广大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模范英雄人物。
那是一个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年代;
那是一个奋发图强、理想闪光的年代;
那是一个意气风发、欣欣向荣的年代;
那是一个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年代!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课堂总结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
建设成就
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探索失误:表现、评价
政策调整:表现、结果
原因、过程、认识
原因
成就
影响
工业
科技和国防:两弹一星
农业
教育和医疗
外交
本单元时间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