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时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21: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第二届金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发展原则。这反映了( )
A.较完善的医疗体系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2.1952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原来的卫生工作原则再加上一条“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卫生工作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是( )
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重视中西医相结合 C.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D.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3.18世纪以后,天花接种首先从英国传人北美。民众在天花爆发时求助于它,殖民地和地方政府也不断规范和推广这一技术。为了更好实施接种,各地相继建立天花接种医院,以避免接种可能带来的传播天花的风险。天花接种技术在北美的推广( )
A.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 B.推动了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C.消除了天花对人类健康危害 D.极大提高了当地政府的职能
4.1950年卫生部下发《一九五〇年医政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县卫生院要把负担全县防疫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同年我国还在疫情高发区设立了专门的防治所、站,同时开展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丝虫病等的重点调查和防治工作。这说明中国( )
A.突出疫情防治中政府主导性作用 B.形成了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
C.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D.强调疫情防治的法制化建设
5.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等,使西北欧的人口死亡率从1800年的每千人30%左右降低到1914年的每千人15%左右。欧洲人口数量从1750年的14000万上升到1850年的26600万。这表明,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得益于( )
A.医学知识普及并深入发展 B.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C.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 D.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些措施( )
A.推进了城市公共卫生发展 B.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C.杜绝了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D.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新冠感染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技术应用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B.现代生物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C.科技发展阻止了病原体传播 D.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疗诊断
8.1953年10月,卫生部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 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确保互助合作运动的顺利开展 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缩短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 D.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
9.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
A.卫生防疫系统的全面建立 B.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C.新中国政权获得民众认同 D.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10.1950年,南京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了58个宣传队、派出两辆巡回宣传车,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并举行了44次集体游行,举办了历时12天的卫生展览,开展卫生讲座147场,卫生宣讲334次。此举旨在( )
A.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 B.推动医学教育发展 C.培养高级医学研究人才 D.建立医疗卫生体系
11.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表明( )
A.新中国的医疗技术领先世界
B.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C.西医必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
D.中、西医团结合作能够取长补短
1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13.1952年初,中共中央开展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华医学会出版《防御细菌战常识》供各地学习采用;教育、文艺界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一致声讨侵朝美军撒布细菌的罪行并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B.医疗结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
C.将疫病防治与政治运动结合起来 D.抗疫防疫是对美斗争的主要方式
14.“9·11事件”后,美国专家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和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一样重要的国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暂时没有出现,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主要说明( )
A.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需要 B.建立公共安全卫生体系可预防疾病
C.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 D.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领先世界
15.近代中国各租界之内,街道整齐洁净,租界之外的景象是路边随意便溺,垃圾遍地。这刺痛了中国的有识之士,1906年《京华日报》撰文称“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B.经济发展的半封建特征
C.卫生事业发展带有政治色彩 D.社会变迁的半殖民色彩
16.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具有左倾思想特点 D.带有群众性色彩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有的公共卫生护理是近期发展的成果,但其根源却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其中之一便来自启蒙运动的教海,即期望通过向穷人们提供能够让他们自救的信息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另一个则是向生病的穷人提供医疗和护理的患善传统。正是由于这两者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和卫生背景下的相互作用,英国、美国的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起来。19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社区做出了努力,在有组织的基础上为患病的穷人提供家庭护理。同时、健康家访作为公共卫生护理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也于19世纪60年代率先在英国兴起,20世纪初,许多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访员。英美公共卫生护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最初可见于专科护理活动,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类型的护理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并融入公共卫生护理的主流。例如,1908年,由于国家规定学校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性体检以及教育委员会的不断督促,英国诞生了学校护士一职。于是乎,结核病护士、骨科护士、市立助产士等也相继诞生。近年来,虽然有些工作如助产士等仍具有专业性,但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综合化。
材料二 1904年,据估计,仅在纽约就有六七万儿童挨饿上学,而且很多时候,学童课业表现不佳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1908年,学校午餐运动在纽约发起,费城、芝加哥和其他中心城市纷纷效仿纽约,也为贫困儿童提供食物补给。纽约市卫生局的约瑟芬·贝克医生在1917 年指出,在纽约的学校中,大约有21%的儿童营养不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补充膳食的工作。1918年,根据托马斯·伍德博士的估计,美国有15%至25%的学童有这样的问题。1935年,联邦剩余物资公司在重组后采取了一项积极的方案来减少剩余农产品。这个方案的内容之一就是学校午餐计划。到1938年底,有4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参与了该计划,在运行的五年中,总共约有1.3亿份饭菜提供给了学童。毫无疑问,这项计划在改善儿童健康方面产生了直接效益。同时,营养教育也得到了重视,这个科目在1918年被纳入公立学校的课程,并在此后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常规部分。《1946年全国学校午餐法》使这种发展成为正式文书,该法案为各州执行的学校午餐计划提供资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乔治·罗森《公共卫生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西方公共护理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并概括西方公共护理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学校午餐制度在美国兴起的历史背景。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1.C
【详解】从“面向工农兵”“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可得出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当家做主,C项正确;当时没有形成较完善的医疗体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当时地人民生活并没有较大改善,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卫生工作具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从1951年开始,排除A项;重视中西医相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为了更好实施接种,各地相继建立天花接种医院,以避免接种可能带来的传播天花的风险。”可知天花技术在北美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医学技术,排除B项;“消除了天花对人类健康危害”此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当地政府职能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建国初卫生部对全国防疫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突出了在防疫中的政府主导性作用,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各县卫生院和全国疫情高发区的防治所、站,不能反映完整的卫生防疫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健康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法制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欧洲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的原因是“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以西北欧死亡率降低和欧洲人口的增长得益于19世纪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深入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排除B项;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巩固不能直接影响人口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由材料“清洁道路、养育穷黎、施治病症、防检疫病”可得,上述措施有利于推动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的信息主要涉及的是公共卫生,其中包含了医疗卫生的一些信息,但并不意味着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排除B项;上述措施是有利于推动城市公共卫生发展,但不可能杜绝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清朝末年的信息,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没法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现代生物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技阻止了病原体传播,排除C项;D项只提及辅助医疗诊断,而材料涉及医疗诊断、疫情分析、图像识别等诸多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10月”“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将卫生工作与工业建设、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说明当时卫生工作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D项正确;卫生工作可以辅助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而不是确保,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卫生工作服务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同时开展卫生工作,并未侧重发展乡村卫生,无法得出缩短城乡差距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可知,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关注民众的医疗卫生,得到了人民的称赞,说明新中国政权获得民众认同,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卫生防疫系统全面建立,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南京卫生局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和动员工作,意在提高民众公共卫生意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针对民众的卫生防疫宣传,没有涉及政府加强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的措施,排除BC两项;卫生防疫宣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民众卫生意识,而不是建立医疗卫生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1960年......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可知,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聋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说明中、西医团结合作能够取长补短,D项正确;新中国的医疗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A项;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医必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并扩大了公共卫生支出,这些措施利于促进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D项正确;因为国家公共卫生观念的日益深化才促使国家采取了这些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几项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初,中共中央倡导开展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到中华医学会、教育、文艺界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积极响应,表明当时我国将疫病防治与抗美援朝、巩固政权的政治运动结合起来,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当时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国家卫生防疫体系,排除A项;“医疗结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抗疫防疫与对美斗争的关系,而且也不能说这是主要方式,毕竟当时处在抗美援朝阶段,军事斗争才是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命题透析本题以美国专家有关公共卫生安全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公共卫生安全是……重要的国家安全”“也可防治疾病,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信息可知,投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双赢战略,C项是最佳选项,C项正确;A项中“国家安全需要”、B项中“可预防疾病”能部分反映了材料的观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B项;D项与材故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租界之内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但租界之外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差,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要想挽救民族危机必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可见在近代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带有政治色彩,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能体现民主革命思想,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半封建特征,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公共卫生事业的政治色彩,并非社会变迁的半殖民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可知,我国之所以能够消灭血吸虫病是因为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此时的医疗卫生工作带有群众性色彩,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60年以后,排除A项;此时的医疗卫生工作是带有群众性色彩,并不是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发动群众是符合这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具有左倾思想,排除BC项。故选D项。
17.(1)主要趋势: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启蒙运动等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传统慈善思想的影响;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长期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进步人士的努力;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详解】(1)根据材料“近年来,虽然有些工作如助产士等仍具有专业性,但公共卫生护士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综合化”可知主要趋势为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来自启蒙运动的教海,即期望通过向穷人们提供能够让他们自救的信息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向生病的穷人提供医疗和护理的患善传统”可知原因为启蒙运动等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传统慈善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健康家访作为公共卫生护理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也于19世纪60年代率先在英国兴起,20世纪初,许多城镇都拥有了自己的健康家访员。英美公共卫生护理发展的一个趋势,最初可见于专科护理活动,但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其他类型的护理活动也得到了发展,并融入公共卫生护理的主流”可知原因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有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根据材料“ 1904年,据估计,仅在纽约就有六七万儿童挨饿上学,而且很多时候,学童课业表现不佳是由营养不良引起的。”可知长期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根据材料“纽约市卫生局的约瑟芬·贝克医生在1917 年指出,在纽约的学校中,大约有21%的儿童营养不良,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补充膳食的工作。1918年,根据托马斯·伍德博士的估计,美国有15%至25%的学童有这样的问题。”可知进步人士的努力;根据所学可知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18.(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
(2)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根据材料“……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防疫工作制度化;根据材料“……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根据材料“……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2)背景:根据材料“……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概括英国政府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