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1 16: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九年级 班 学科: 语文
课题 16.《我的叔叔于勒》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 能概括小说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自然。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探究本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的分析,说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蕴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思想探究本文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第一课时 一、第一步:目标导学 1.导入课文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兄弟感情有关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兄弟之情是怎样的。 2.目标导学(课件出示目标) 二、第二步:自学自研 (一)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作家、作品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家及其代表作: 法国的莫泊桑—《羊脂球》 俄国的契诃夫—《变色龙》 美国的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美国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 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二)生字、生词。 蚝( )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糟蹋( ) 牡蛎( ) 别墅( ) 撬开( ) 赔偿( ) 诧异( ) 赚钱( ) 褴褛( ) 阔绰( ) 女婿( ) 端详( )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糟蹋】文中是浪费的意思。 【褴褛】(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三、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一)故事情节 1.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在挥霍家产后被打发到了美洲,没想到发了点财,写信回来,希望“赔偿”“我们”的损失。于是,原本生活拮据的“我们”(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他归来。“我”的二姐还由此促成婚事。为了庆贺,“我们”一家人乘船去海岛旅游,不料却在船上巧遇于勒,他已经沦为穷水手,靠卖牡蛎维生。为了不让姐姐姐夫察觉,“我”帮忙付钱,带她们离开。之后“我们”改乘圣玛洛船,有意躲避于勒。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3.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4.默读课文,仿照示例,完成情节梳理 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避于勒 开端(1—4) 发展(5—19 ) 高潮(20—47) 结局(48—49) 5.探究称呼语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见课件表格分析)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是随着于勒经济地位(有钱没钱)的变化而变化的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还有那些? (1)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 (2)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 (3)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 暗线侧面描写 于勒--穷——富——穷 明线正面描写 菲利普夫妇--撵——盼、赞——怕、躲 四、总结 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菲利普夫妇的人物性格 菲利普 :虚荣、冲动、遇事慌乱、没有主见 菲利普夫人:小气、精明强悍、精于算计(精细),刻薄泼辣,沉着冷酷 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 二、于勒的人物形象 文中在刻画于勒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于勒形象 侧面描写 年轻时的于勒 :行为不正糟蹋钱 现实中的于勒:不争气的家伙可怜人,渴望亲情浪子回头懂得知恩图报 时运不济不再拖累亲人 1.我对叔叔的态度是怎样的?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在成年人的视角里,金钱至上;在童年的视觉里,亲情的爱胜过一切。 2.“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几句话是否哆嗦 应怎样理解
不啰嗦,这三个称呼连用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感、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三、找出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作用。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第20段)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上的自然环境,色彩明丽,烘托了人物欢快(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与明快的景物相映衬,相得益彰。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第48段) 菲利普夫妇和于勒不期而遇,宣告了他们的幻想已成了泡影,他们气急败坏、落荒而逃。紫色的阴影一语双关,既指哲尔赛岛,又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烘托了人物失望而沮丧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①“我”是叙述者,但“我”不是主人公,只是起着穿线的作用。 ②“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态度的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 ③“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显得更突出,对比更强烈。 2.辨析研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 ①于勒是暗线人物,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 ②“我”是明线人物,以“我”的见闻展开情节,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题思想。所以他们俩是本文的主人公。 五、课堂总结 小说通过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次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现了在现实社会中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破坏,呼唤纯朴善良的人性与人间真情。 六、拓展提升 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不是。尽管于勒叔叔这个人物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但他却不是主人公。因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七、布置作业 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
板书设计 16.我的叔叔于勒 盼于勒 赞于勒 遇于勒 避于勒 开端(1—4) 发展(5—19 ) 高潮(20—47) 结局(48—49) 暗线侧面描写 于勒--穷——富——穷 明线正面描写 菲利普夫妇--撵——盼、赞——怕、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