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1 16: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3《马说》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己经学习了二十几篇文言文,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并且也积累了许多文言文词语,这篇短文可读性强,内容也不算难懂,学生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课应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在朗读中领悟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马说》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教学任务既要表现在积累文言知识,又要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结合具体文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 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人才观的思考,对于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通过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给人启发,耐人寻味。本课的阅读教学从分析中心论点入手人手,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紧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点明中心,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在评价认识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本文,就应该仔细体会文章是怎样一步一步论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除了教师讲解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年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可以阅读简易的文言文,但是对一些文言活用现象掌握的还不是很清楚;而这篇文章中存在大量语言活用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也比较多,轻松理解文意对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而文意理解的透彻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情感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我侧重教给学生分类整理的方法,并试着让他们学以致用。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再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所以要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自主解决,只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可不过分深入。此外,因为《马说》创作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教学需要通过补充课外有关的史实资料、作者的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马说》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微妙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了解托物寓意的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法设计:
1、 讲授法:可以系统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老师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入手,观看伯乐相马的视频,由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引入新课的学习。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出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复习回顾
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四、结合导学案,检查预习情况。
祗( )辱 骈( )死 槽( )枥( )一食( )尽粟( ) 一石( )食( )马者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
五、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六、重点词语和句子解释。
解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才美不外见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策之不以其道
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七、再读课文
(再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透文意)
情境一
假如伯乐遇到了马厩中苦闷的千里马,你觉得千里马会如何向伯乐诉说自己的遭遇?请把千里马诉说的情绪用原文读出来。
情境二
听了千里马的诉说,伯乐痛心疾首,愤怒地找食马者替千里马讨公道,他会怎样说?请把伯乐悲愤的情绪用原文读出来。
情境三
伯乐偶遇韩愈,向韩愈讲述了千里马的遭遇,韩愈听后潸然泪下,仰天长叹“伯乐啊!我......” 请你结合韩愈的生平资料,补充韩愈的心声。
八、作者简介 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九、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写下了这篇文章。十、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韩愈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国家为广大英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假如你是新时代的“千里马”,尚未遇到“伯乐”,又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面对呢?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十一、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同学们都能成为千里马,乘着时代的春风,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十二、课后作业
1.背诵并翻译全文。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人才观,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马说》教学反思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
《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本课的教学,我除了利用导学案,还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议论文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我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和三个亮点探究活动:初读,整体感知文章思路,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再读,解决千里马的情绪和韩愈的心声;品读,通过品读细节问题,进一步感知文本。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本节课,在深入文本朗读方面,因为时间不足,没有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朗读,这是一大遗憾。如果能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边读边悟,反复读悟,相信对学生的理解体悟会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