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2023七下简约课堂(精品课件+背记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2023七下简约课堂(精品课件+背记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23:17: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背记与检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三、思维导学:
四、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主要内容: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易错易混】明朝科举与隋唐科举的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 明清科举
内容 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 仅限于“四书”“五经”
问题观点 可以发挥个人见解 仅限于朱熹的观点
文体 文体不限 仅限于八股文
影响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
【温馨提示】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丞相管理行政;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分理朝政。丞相的设立到废除,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历史解释】
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常表现为“君臣之间的矛盾”。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常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2.科举制的演变
3.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些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唯物史观】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一人之手,杜绝和排斥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的统治危机。
五、课堂检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2.(教材素材)明朝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这反映了明朝(  )
A.农业的恢复发展 B.手工业发展迅速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对外交往的频繁
3.(历史解释)下表内容是明太祖即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其目的是(  )
(1)严格控制人民,制定黄册和鱼鳞册来限制人民的迁徙
(2)打击豪强地主,并把全国各地近两万户的富民强行迁徙到南京、临濠,避免他们为害地方
(3)创设卫所制度,军队都编制在卫所之中,卫所遍布全国各地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D.加强重文轻武政策
4.东厂侦缉范围极广,但其有权侦缉,却无权审理处置,只对皇帝汇报,不受其他朝廷机构的约束,一切由皇帝决断。由此可见,东厂(  )
A.有利于缓和君臣的关系 B.地位高于其他朝廷机构
C.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D.促使官民约束自身行为
5.(跨地理)从下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商贸活动频繁推动商帮的出现 B.景德镇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开始从南方推向北方 D.东南沿海兴起众多工商业城市
6.(历史解释)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举措,使得明朝276年间,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期间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前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7.(2022年浙江湖州)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这反映当时
①江浙地区棉布产量增加 ②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③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④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2年山东临沂)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材料题
9.(12分)明朝的政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治国的指导思想是“权不专于一司”。朱元璋认为,臣下的权力越大,则不易控制,对统治的威胁也越大。相反,如果将臣下的权力,层层分解,使其相互牵制,则便于统治。对臣下的分权是为了皇权的集中,下分是手段,上合是目的。
——摘编自杨欣《胡惟庸案与明初中央集权》
材料二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韦庆元、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370年,明朝政府设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取士是洪武初年由朱元璋与刘基共同商定提出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这样就把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朱元璋是如何实现“权不专于一司”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基本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并简述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明朝政治发展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背记与检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二、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三、思维导学:
四、背记要点:
知识点一、明朝的建立
1.元灭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②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发展到江淮地区。
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即明太祖。
3.统一: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知识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1.主要内容:
(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2)在中央: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②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3)“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3.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被录取后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文化发展。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易错易混】明朝科举与隋唐科举的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 明清科举
内容 儒家经典、诗赋政论等 仅限于“四书”“五经”
问题观点 可以发挥个人见解 仅限于朱熹的观点
文体 文体不限 仅限于八股文
影响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
【温馨提示】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丞相管理行政;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由六部分理朝政。丞相的设立到废除,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历史解释】
1.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常表现为“君臣之间的矛盾”。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中央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常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实行君主专制。
2.科举制的演变
3.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些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唯物史观】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一人之手,杜绝和排斥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的统治危机。
五、课堂检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选择题
1. 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答案】A
2.(教材素材)明朝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这反映了明朝(  )
A.农业的恢复发展 B.手工业发展迅速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对外交往的频繁
【答案】C
3.(历史解释)下表内容是明太祖即位后采取的一些措施,其目的是(  )
(1)严格控制人民,制定黄册和鱼鳞册来限制人民的迁徙
(2)打击豪强地主,并把全国各地近两万户的富民强行迁徙到南京、临濠,避免他们为害地方
(3)创设卫所制度,军队都编制在卫所之中,卫所遍布全国各地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D.加强重文轻武政策
【答案】B
4.东厂侦缉范围极广,但其有权侦缉,却无权审理处置,只对皇帝汇报,不受其他朝廷机构的约束,一切由皇帝决断。由此可见,东厂(  )
A.有利于缓和君臣的关系 B.地位高于其他朝廷机构
C.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D.促使官民约束自身行为
【答案】C
5.(跨地理)从下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A.商贸活动频繁推动商帮的出现 B.景德镇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瓷都
C.棉纺织业开始从南方推向北方 D.东南沿海兴起众多工商业城市
【答案】D
6.(历史解释)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举措,使得明朝276年间,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材料说明(  )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期间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前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答案】A
7.(2022年浙江湖州)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湖州地区蚕农改良过的丝车性能优越。这反映当时
①江浙地区棉布产量增加 ②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③丝织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④湖州地区蚕桑业兴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8.(2022年山东临沂)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A.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B.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D.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答案】C
材料题
9.(12分)明朝的政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治国的指导思想是“权不专于一司”。朱元璋认为,臣下的权力越大,则不易控制,对统治的威胁也越大。相反,如果将臣下的权力,层层分解,使其相互牵制,则便于统治。对臣下的分权是为了皇权的集中,下分是手段,上合是目的。
——摘编自杨欣《胡惟庸案与明初中央集权》
材料二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韦庆元、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370年,明朝政府设科举,规定以八股文取士。八股取士是洪武初年由朱元璋与刘基共同商定提出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四书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这样就把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之内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朱元璋是如何实现“权不专于一司”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基本内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并简述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明朝政治发展反映的时代特征。(2分)
【答案】(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2分,任举一例史实即可)
(2)设厂卫等特务机构监督官员;以完善、严苛的法律规范官吏行为。(4分)
(3)变化: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2分,任答一点即可)影响:强化了专制皇权;禁锢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分)
(4)皇权进一步强化。(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简约课堂
新课导入
板书课题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明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了解明朝的经济改革和全球性经济互动,初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通过识读《明朝形势图(1433年)》,联系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获取明朝的疆域范围等有效历史信息。(时空观念)
(2)运用锦衣卫印和明代青花扁壶等史料,说明明朝皇权强化和经济发展等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运用辩证思维,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八股取士及明朝皇权强化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核心素养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
——《醉太平小令》
思考:
1.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与明朝的建立有什么关系?
元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的背景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新知讲解
1.背景
大都
临清
济南
汴梁
开封
颍州
阜阳
凤阳东北
应天
南京
杭州
潼关
蕲水
浠水
大同
上都
正蓝旗东










刘福通
徐寿辉
郭子兴
朱元璋
濠州
刘福通
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
起义军活动地区
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
明军北伐路线
元顺帝北逃路线
1356年,朱元
璋攻占集庆,改名
应天府。1368年在
此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秋,明军
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2.建立政权
3.完成统一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北控蒙古
西有西域
东北征服女真族
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等地区
设有羁縻卫所
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奇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
——《明太祖洪武实录》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 “(行省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生产破坏
地方权力过大
宰相专权
4.明朝的疆域
出谋划策:面对明初的社会状况,朱元璋该怎么办?
(一)在地方:
1、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2、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相权威胁皇权
1、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为分散兵权,把原来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二)在中央:
监督官民:
1、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2、明成祖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
(三)设立特务机构:
监督官民: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意义: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四)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意义: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表现:
明朝科举考试细则
命题范围:
“四书”
“五经”
答题限制: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答卷格式——“八股文”: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八股文特点=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雏形
确立
完善
发展
僵化
隋文帝开始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正式确立科举制
唐太宗、武则天和
唐玄宗完善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实行
八股取士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明末学者)顾炎武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 45(件) 28 62﹪
隋唐 45(件) 32 71﹪
宋元 67(件) 38 57﹪
明清 472(件) 19 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八股取士的?
(3)八股取士的影响
①积极: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②消极: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措 施 影 响
中 央
地 方
军 事
特 务
思 想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八股取士
使皇权高度集中
分散行省的权力,
巩固了地方的统治
加强皇权
禁锢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军事大权尽归皇帝
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调兵权归兵部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农业 引进原产 的农作物,如 、 、 、花生、 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是制瓷中心,所产的 畅销海内外。
商业 (1)商品经济活跃,出现 和 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2)出现了 、 等有名的商帮。
南美洲
苏州
景德镇
青花瓷
晋商
北京
南京
徽商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向日葵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厂卫特务机构
废丞相 权归六部
八股取士
取消行省 设三司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板书设计
课堂检测
1.(2022年山东日照)明太祖朱元璋对中央、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下列机构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 )
A.行中书省 B.厂卫 C.六部 D.丞相
2.(2022年甘肃金昌)《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示相”的目的是
A.精简官僚机构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君主专制
C
D
3.(2022年山东泰安)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A. 开创科举制度
B. 设御史台
C. 设立三司
D. 设立军机处
C
课堂检测
4.(2022年内蒙古赤峰)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A.重视文献整理 B.科举制度完善
C.君主专制加强 D.重文轻武政策
5. (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朱元璋立下一条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于奏请设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继承前朝制度,维护政治稳定
B.分封诸子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C.将丞相之权付与锦衣卫
D.皇帝集中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