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教
师
说课
《海水的性质》
目
CONTENTS
说教材
01
02
说学情
03
说教法
04
说教学过程
录
06
05
说板书设计
说教学反思
PART ONE
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二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教材以地图、图表和活动形式阐述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变化及分布情况、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及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分为“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和“海水的密度”三部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教学目标:掌握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洋的认识,理解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培养读图、概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及图文材料,认识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差异,找出世界盐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区,并解释原因。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海水的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情况,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水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三、说教材重、难点
PART TWO
学生已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教学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海水的知识是浅显、零星的,还没有形成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另外,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幅提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地图、地理视频、地理信息技术等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说学情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采取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说教法
PART THREE
PART FOUR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图3.7, “长尾鲨”号核潜艇
由此提出问题:“海中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由此展开引入新课的教学。
说教学过程
(二)新课讲授
1、海水的温度
教师展示课本图3.8,抛出问题: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图信息,总结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课本图3.9 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抛出问题: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地图信息,总结归纳结论,侧面进一步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举例说明海水温度和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案例,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海水温度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1、给出我国北方带鱼和南方带鱼不同季节的游动方向。
2、给出3.10图“雪龙”号
3、给出同纬度沿海和内陆气温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图。
回忆上节活动提及的海水浴场,用图片展示海水浴场设置的“冲淡区”,游客游泳后在这里用淡水冲干身体,由此引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
2、海水的盐度
探究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海水盐度的基本知识点后,教师展示图3.12 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学生分组探究,总结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探究活动二:以图3.15为例,进一步分析影响海水盐度的其他因素。
图3.15红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水系及代表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探究活动三:展示图3.13和长芦盐场的位置图分析盐场的形成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分析海水盐度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海水的密度
从“死海不死”的小故事开始,激发学生探究神奇自然现象的兴趣,理解密度的概念。
3、海水的密度
环节一: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问题:海水的密度概念及影响因素。
环节二:教师给出图3.16,小组讨论,总结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的密度分布规律。并归纳温度,盐度,密度之间的关系。
图3.16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
3、海水的密度
由此,回顾到新课导入的问题,“海中断崖”产生的原因?与海水的密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PART FIVE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
板书设计
海水密度
海水温度
海水盐度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影响因素
PART SIX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概念多,空间范围广,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缺乏等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对于新课,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是否会利用分布规律去分析图文信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反思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