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3-31 22:28:04

文档简介

太原名校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检测
高 二 历 史
(2023.3)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 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论及汉武帝崇儒的目的,吕思勉先生说:“世谓武帝之崇儒,乃所以便专制,非也……后世儒家之尊君抑臣,岂汉武所能逆睹哉?……崇儒乃当时自然之趋势。”吕思勉意在说明( )
儒学吸收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B.儒学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C.汉武帝具有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 D.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3.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4.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
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5.有史料记载,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间的怛罗斯之战中,唐朝战俘将造纸术传到非洲和欧洲。但据杜环(735—812年)《经行记》记载,此战唐朝战俘中没有造纸工匠。近年有中亚学者指出,此战前造纸术既以和平方式传入中亚,10世纪时传入叙利亚、埃
及和摩洛哥。由此可知( )
A.《经行记》作为第一手史料更为真实可信
中亚学者研究结论形成较晚因而更加可靠
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D.西亚人在造纸术西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7.《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 )
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 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 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
8.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9.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10.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 B.推动了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适应了延续封建统治的现实需求 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高二历史 第1页(共8 页) 高二历史 第2页(共8页)
11.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李汉俊借用墨子的“兼爱” 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胡汉民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 )
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束缚
12.某同学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査找了一张地图,相关内容标注正确的是( )
A.将阿拉伯数字标注在① B.将人首飞牛石雕标注在②
C.将莎草纸制作标注在③ D.将大小麦原产地标注在④
13.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14.在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两河流域的神多以纯粹的人类形象出现,但也没有完全与动物脱离,一些画像中神的身旁都会出现动物,动物也标志着神对应的特征和能力。由此可知( )
A.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地域特色 B.西亚文化借鉴了古埃及文化
C.神话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D.认知动物水平体现文明程度
15.17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8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大地区。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 )
A.促使东西方文明开始交融 B.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
C.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D.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
16.苏格拉底曾说:“所有智慧和理解力的根源包含在这句话中‘人,认识你自己’”。这反映苏格拉底( )
A.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并创立诡辩学派 B.开始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界转移到社会 D.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思考
17.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 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这说明( )
A.民主政治造就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 B.古希腊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的文明
C.文化发展促进人文主义的对外传播 D.城邦制度促进了公民创造力的发挥
18.《十二铜表法》规定,买卖不动产和奴隶,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要求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目的是即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欺诈、胁迫,也防止法官徇私偏袒。这表明罗马法( )
A.强调保护贵族利益 B.重视人文精神
C.政治理想化的追求 D.注重形式主义
19.1323年,阿奎那被教皇封为“圣徒”。在天主教教会与欧洲世俗诸侯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阿奎那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将希腊自然法改造为体系精致的神学自然法体系,为教廷主张普世教权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持。据此可知神学自然法体系( )
A.有利于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的发展 B.促进了基督教信仰在西欧的发展
C.确立了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 D.为东正教的产生奠定了必要基础
20.文艺复兴运动效法古典文化而热情讴歌的现世享乐,恰恰就是罗马教皇和有教养的主教们向往已久的;而人文主义者们所大力弘扬的人性之美,对于教会权威来说也无伤宏旨。因此,它充其量只是要抛弃基督教的那些早已形同虚设的崇高理想和禁欲主义,但是它并不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权威和现实统治。据此可知,文艺复兴( )
A.教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B.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C.与教会的思想主张一致 D.思想解放披着宗教外衣
21.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后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旨在( )
A.维护封君封臣体制 B.保护私有财产
C.稳定既有社会秩序 D.增加财政收入
22.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
高二历史 第3页(共8页) 高二历史 第4页(共8 页)
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鼓励人的多元发展
并行不悖。
——摘编自郝建平《汉代教育特点论略》
C.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D.形成全民教育体系
23.“到了公元前500年,欧亚范围内大规模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终于渐渐平息,而此时的欧亚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整个欧亚大陆从此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这说明古印欧人的迁徙( )
A.推动了东亚区域文化的发展 B.促进了欧亚大陆共同市场形成
C.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D.影响了欧亚大陆区域文化发展
24.“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西欧封建制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社会保留了农奴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学校不是希腊学校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政论家而非教育家。帝国时期,国家逐步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这一时期,皇帝独裁,不允许臣民以辩才干预时政。培养雄辩家的教学目标,也转变为培养官吏。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这些科目无不赋予浓厚的功利主义的色彩。算术用来训练人们在商业和贸易中精于计算;几何用来丈量土地和规划建筑设施等等。舞蹈、音乐等则成为副科或不予设置,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
——摘编自季美《浅论古罗马与中国汉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二 汉代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教育,官学自不待言,即使私学也要以儒典为讲授材料。儒经内容虽各有偏重之处 ,但均包含有伦理道德观念,贯穿着“德”的说教。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得到培养和训练,能够自觉地以伦理道德为准而行事,从而使封建统治秩序得到维护。汉武帝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办中央官学,并要求地方官员建立地方官学,正式开始了官方教育事业。同时对私学亦采取鼓励政策,使其成为官学的补充,这种做法为后代统治者所承袭,终汉一代官学与私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教育发展的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罗马教育相比汉代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汉代教育发展的原因。(12分)
26.(15 分)地中海地区是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各地近乎隔绝的地理多中心,决定了希腊的经济多中心。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临近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这就使得希腊文明非常容易受到上述两地文明的影响。许多希腊的哲学家和史学家都曾游历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家,考察学习,吸纳精华,化为自己的文化。希腊半岛的诸多天然良港将希腊的各个城邦用大海连接了起来,也成为希腊对外殖民和海外贸易的有利因素,希腊的经济结构由封闭的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商品经济。
希腊文化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希腊文明虽然在四大古文明之后产生,但其在古文明之中的重要性,却是一点也不遑多让。
——摘编自《论古希腊文明的贡献》
材料二 拜占庭文化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东方诸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它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发展水平较高,对中古欧洲发挥积极作用,加速斯拉夫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并形成以东正教为核心的东欧世界。拜占庭文化还对周围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中古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西方能够发生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能在西南欧重新生根发芽,正是依托于拜占庭这座希腊文化漫长流变征途中的金桥。
——摘编自《拜占庭文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并举两例说明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指出其影响。(7分)
高二历史 第5页(共8 页) 高二历史 第6页(共8页)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代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 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 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 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 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 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 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 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 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高二历史 第7页(共8页) 高二历史 第8页(共8 页)高二历史3月月考答案
1—5 CBACD 6—10 BACCC 11—15 DBCAB 16—20 BDDBA
21—24 CBDB
25.(1)特点:借鉴希腊教育经验;继承民族传统;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管理制度;依据社
会需要调整教育目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影响:提高罗马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罗马帝国培养人才;偏重于功
利,偏科严重,不利于教育的全面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不同之处:儒学教育为教育的主流 ;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居于首位;与选官制
度(察举制)密切结合。(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的重视;“独尊儒术”政策的推动。(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6.(1)影响: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农业不发达,重视开放型商品经济;文化开放包容,广泛吸收外来文化;重视殖民活动,具有扩张性。(每点2分,共6分)
贡献:古希腊的神话、喜剧和悲剧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每点1分,共2分)
(2)特点:传承性、包容性、开放性;文化成就高;影响广泛深远。(每点2分,答出2点得3分)
影响:传承保留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推动了中古欧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每点2分,共4分)
27.
示例1
论题:专制主义的强化影响书院的发展(民办向官办发展)。(2分)
阐述: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8分)
综上所述,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2分)
示例2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2分)
阐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8分)
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2分)
(也可从“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与传播”等角度来回答。“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