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巢湖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集中练习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巢湖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集中练习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1 00:46:59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集中练习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对老年人来说,最宝贵的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时间”。近年来,多地探索“时间
银行”,即“互助养老”模式。
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积
累“时间币”,时间币既可以兑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
这种老年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时间银行”,它精准指向当前养老服务在人力、
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痛点,为社区养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目前,参与时间银行、提供志愿服务的,大多是精力相对旺盛、富有余力的低龄老人。他
们有能力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照科他人。但是,随着年龄逐步增长,他们的体力与精力难免下
降,迟早有一天需要他人的照料。与此同时,老人之间对彼此身体、心理的变化更加熟悉,他
们的互相陪伴也更加融洽和谐。以当下的时间换未来的时间,以当下的奉献换未来的回馈,这
种助人助己的理念在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强吸引力,
“时间币的积累,意味着我们的奉献精神得到了认可”,在一些参与时间银行的老人眼中,
他们追求的不是直接的物质回报,而是精种的满足与激励。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
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有着继续发挥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但是,一些人总是充满
成见地认为,退休老人就应该“安安分分”享受养老生活,或者就在家帮子女带孙華。老人的
奉献精神不被承认与支持,既率负了老人的心意,也浪货了重要的社会爱心力量.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历来就有五助的关德侣导.互相熟悉的老年人组成一个图子,互相照
顾.互相帮助、互相陪伴,这本来就是老年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主要方式。如今,对大多
数子女不生活在身边的老人来说,社区是他们重要的依靠。发展互助养老,探索“时间银行”
等新型养老方式,不光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永,也反映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拊征.
当然,推广“时问银行”需要情心设计,让参与其中的老人皆有所偿。对志愿服务的认定、
存储和兑换,必须明确实花方案,并尽可能地简化流程。参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大多数
没有专业的养老技能与经验,因此也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能力,避免服务过程中出见风险意外.
以上海为例,目前“时问银行”的服务内容色括情感慰藉、协助服务、出行陪伴、文体活动、
使康科普、法律接助、培训讲座等,这些项目较为充分地平衡了老年人的身心特征与发挥余热
高二语文第〡页共8页
1/8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集中练习
高二语文参考的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说法过于绝对。由材料一第四段可知,现实中,有些子女认为老人就应该安分养老或者照顾孙辈。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大趋势。放眼国外,有不少相关研究和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可知,借鉴他国经验可以为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A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其他三项都是积极倡导“时间银行”的举措。
4.“时间银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老年人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并通过这些服务积累既可以兑换一些当下的服务,也可以积攒着等日后需要时再拿出来用的“时间币”的“互助养老”模式。(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相关概念的能力。先找到跟“时间银行”相关的内容,再将其内涵归纳出来。
5.①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老年人再就业的立法保障。②社会各层面不断给老年人返岗创造条件。③政府加强对老年人再创业的支持,鼓励其发挥自己的特长、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等,增加收入。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情境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材料二中三个国家的做法,分别概括出一点即可。
【答案】6.B 7.C
8.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好处:①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②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9.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小说内容的能力。B.“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为“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C.“突出了两人对于儿子归来的不同态度”说法有误,应是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父亲并没有料想到回来的是自己的儿子,所以他没有太大反应。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小说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他的父亲叶戈尔 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 ……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总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分析,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分析,俄国人面对德国的入侵,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这都表现了俄国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分析,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答案】10.C 11.B 12.C 13.B
14.①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②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C.“谢:感谢”错误。“谢”,道歉;句意:对汉使怀有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教使者谓单于”,“单于”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D;“得雁”,“雁”是“得”的宾语,其后断开;“足有系帛书”,“足”本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是李陵投降后的表现,不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⑤是李陵自己痛悔话,不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⑥是单于的话,说苏武等人还活着,不能表现苏武“忠贞爱国”;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错误。李陵劝降苏武用了动之以情(父母兄弟俱亡没),晓之以理(汉武帝的不当举措)的方法。故选B。
15.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欣喜”理解错误,表现了词人梦醒之后徘徊于园中的惆怅与执着之情。
16.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叙述了词人的梦境和梦醒后在小园中徘徊寻梦的事情,包含着寻梦不得的忧伤和独自一人的寂寞。(3分,意思答对即可)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抒发了故园之思,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要清楚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还要答出以这些表达方式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等。
17.答案(l)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18. 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
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 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表述全面,条理清晰;增强语势,强调内容,有力诠释了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具备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列举的“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可知这里应该是讲中国从不缺少世界级工匠大师,可以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
第二空,前面列举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是人们很熟悉的诗句、成语,可以用“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三空,前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等诗句、成语体现的是匠人们认真执着、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可以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
一是“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发挥”。
二是“精彩的更多故事”语序不当,应该是“更多精彩的故事”。
三是“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搭配不当,应该是“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中“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运用了三个相对整齐的动宾句式构成排比,各分句间是并列的关系,全面清晰、具体形象地阐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同时每个分句都引用了俗语或者名言名句,使得语句既富有文采又内涵深厚。
“要有……要有……要有……”的句式铿锵有力,给人积极昂扬热血沸腾的力量,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21题详解】选D文中的冒号标示提示下文。A项,标示总结上文。B项,用于书信、讲话稿等中的称谓语之后。C项,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之后,标示注释和说明。D项,标示提示下文。
【22题参考答案】《大卫·科波菲尔》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他可以成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给分)
23.【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由名言构成,都与“学习”有关。
第一则名言强调学习不能够停止。语出荀子的《劝学》。意在强调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是发展、完善自身的最佳途径;学习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求学者必有终身求学的意识。
第二则名言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是说学习过程中要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学习主线,虚心向老师求教,课上状态、课下作业都应保有积极的态度。
第三则名言大意是说学习如同登山一样,越向上走就越高;如同睡觉一样,时间越长,精神越充足。此名言意在强调学习应该努力攀登,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同时也强调学习也要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学会劳逸结合。
三则材料都关联“学习”的话题,侧重于从学习的方法谈论学习,即要“学会学习”。
具体写作任务为给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写一封书信。按照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书信内容应提及材料或涉及材料里的观点,成文时要注意书信情景性和语体特点。
写作时考生可立一个醒目的标题,如“‘劝学’新解(新说)”,正文可从三则名言切入,就着名言观点进行阐释;对于学习的认识,考生可以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学不可以已”,要循序渐进;“古之学者必有师”,要虚心请教;“学者如登山焉……”,要锲而不舍和劳逸结合等,鼓励求学者要学会学习。也可以结合现实,用崭新的眼光批判的看待名言中的思想,阐发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辩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勇于质疑、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从兴趣出发、勇于创新等等均可,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不管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学会学习”的话题。
立意:
1.学习要持之以恒。
2.转益多师是吾师。
3.学习要日积月累。
4.亲我师,信师道。
5.敏而好学,不耻多问。
6.勤能补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