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 一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
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
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
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
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
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
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颂“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
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
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
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
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
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
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
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
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
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是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
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
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
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
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
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
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
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
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事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
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
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
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
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
(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
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为了无数
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
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
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
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方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
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
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
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
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
起到了导向作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
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
茶钟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
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
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
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
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
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代文人对品茶艺术的追求和实践,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推动了茶艺美学的 成型。
B.宋代点茶艺术追求人茶相融、茶人同一,文人的性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 展现。
C.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明朝前期文人沉湎茶事,别有一番 怀抱。
D.明清文人将品茗与歌舞、琴棋等多种雅事有机结合,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 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而中国茶事活动的美学特点也是由 儒释道主导和塑造的。
B.材料一认为茶艺美学体系由文人参与构建,材料二认为三教合一思想、社会时代
特点都影响着茶艺美学。
C.材料一中的“一杯茶中看世界”与材料二中的“禅茶一味”都揭示了茶艺美学与 文人精神的契合。
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阐释了中国品茗艺术的重要特点,即寄托 身心,抒怀遣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儒家思想对茶文化影响的一项是(2分)
A.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B.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C.书如香色倦犹爱,茶似苦言终有情。慎勿教渠纨裤识,珠槽碎釜浪相轻。
D.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文人为什么能主导和塑造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4分)
高一语文 第1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2页,共8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
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 1944 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
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
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
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
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
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
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
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
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
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
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
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
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
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
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
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
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
清晰的面孔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
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
手无策。
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
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 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
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
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
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
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
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
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
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
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
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
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
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
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
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
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
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
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
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
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
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
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 茹志鹃《百合花》中的“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 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C.时间背景 1944 年、1951 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白 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革命兴盛。
D.小说主要叙述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去 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6.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7.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 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高一语文 第3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4页,共8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
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 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
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
“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
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 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
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
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
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
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 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
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
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 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
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 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 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 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 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 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 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
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 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 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 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 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 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 松的感受。
13.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高一语文 第5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6页,共8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打消弟子陈述志向前的顾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隐性饥饿”是指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饥饿”,可能
没有感觉,①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缺钙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缺铁易贫血,缺锌易反复口腔溃疡,缺维生素 A 眼睛易干涩……根据研究表明,“隐性饥饿”与约 70% 左右的慢性疾病有关,如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早衰等。以下几类人尤其要当心:节食减肥者,控制能量的同时,各种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也会减少; 素食人群,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利用率特别低,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_,晒太阳是补充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儿童,挑食、偏食、
常吃快餐是导致儿童“隐性饥饿”的重要原因;常熬夜的人,熬夜会增加维生素 C、维
生素 E、B 族维生素的消耗;常出差者,在外就餐③____________________,此类人群一旦饮食失衡,极易缺乏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 和钙;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的 某些人群,比如孕期、哺乳期、更年期,以及老人也容易出现“隐性饥饿”。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6分)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4分)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围棋,弈者持黑白二色圆形棋子在方形棋
盘上对弈,棋子地位平等,双方以围地更多为目标,棋盘上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局面。象棋,开局双方隔阵对垒,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
排兵布阵展开攻防。跳棋,棋盘为六角型,可多人共同参与,棋子功能相同,行棋时棋 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力求己方棋子率先全部到达终点。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从围棋、象棋、跳棋中至少选择一种棋,结合材 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 第7页,共8页 高一语文 第8页,共8页太原名校 2022—202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答案(2023.3)
1.D(“构建了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体系”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
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
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了一种体系”,应是构建了
中国茶艺美学的体系)
2.A(“而中国茶事活动的美学特点也是由儒释道主导和塑造的”错误。根据材料二第 1段,应是“融汇了儒
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
3.C(C项正确,选自南宋郑清之的《茶》。意在教导读书人要积极进取,不要学习纨绔子弟放浪形骸。该诗
是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体现,与材料二第 1段中“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体悟到道德之境”
的表达相符。A 项,选自唐代钱起的《与赵莒茶宴》。诗人认为,饮茶过后,浑然忘我,感觉脱离尘世,一心清
静。B项,选自唐代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该诗表达出灵一禅师对远离尘嚣的山林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D 项,选自唐代温庭筠的《西陵道士茶歌》。诗人感觉到出尘之心通往了悠远深邃之境。此诗极具仙风道骨,是
唐代道茶流派的代表作)
4.①文人传承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②文人的个性特征和追求。③文人的行为方式。(每点 2 分,答
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C(第 21段:“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此处“暗夜”是实指黑夜。第 22段:“那人终
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
得越来越大。”此处“火”也是实写。故“‘暗夜’象征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革命兴盛”错误)
6.①作为革命者,面对牺牲的战友,师傅内心无比悲痛,不忍见到其遗容。②画像如果暴露,容易对革命者
及其家人造成危险。(每点 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评分建议】
第①点,只要答出“不忍见到其遗容”或“对战友的思念”之意即可得 2分。第②点,只要答出“对革命者
及其家人造成危险”之意即可得 2分。
7.①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
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③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
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真相大白时更有震撼力。(每点 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评分建议】
①角度在“人物”:只答“凸显/塑造/丰满/刻画了人物形象”的不得分。结合题干及文本分析出“革命者面
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或艰难等具体表现的得 1分;结合文本回答人物形象具体特点是什么得 1
分(忍辱负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均可)。
②角度在“情节”:答出使“故事情节”或者“叙述节奏”紧张得 1分(也可从情节的张弛、快慢分析);答
出“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是平铺直叙/一波三折”得 1分。
③角度在“读者”:增加了小说“悬念”得 1分,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效果得 1分。
④整体效果(好处):为小说同为革命战友的结局“蓄势”得 1分(层层铺垫/层层展开/铺陈/渲染,都可得
分);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力”或突出小说主题得 1分。
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分。
8.B
9.C(“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错误)
10.D(“主动认罪”“宽恕了他”错误)
11.(1)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专权,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章”“专制”“至”
“归心”各 1分)
(2)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
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老吾老”“及”“幼吾幼”“运于掌”各 1分)
1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喜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事,冯异以郡县属官的身
份监管五个县,与父城县县长苗萌一起守城,替王莽抵御汉兵。光武帝刘秀攻占土地到颍川,攻打父城县没有攻
下,在巾车乡驻扎军队。冯异隐藏身份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从兄冯孝追随光武帝,借机
推荐冯异。冯异得到召见。冯异说:“我有老母亲在城中,我愿意回去据守五个县,来效劳立功报答您的恩德。”
光武帝说:“好。”冯异回城,对苗萌说:“当今各将领大多残暴蛮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从不抢劫掠夺。我观
察他的说话行动,觉得他不是平庸的人,可以投靠。”苗萌说:“我们同生共死,我恭敬地听从您的计谋。”冯异
和苗萌马上打开城门捧着酒肉迎接。光武帝任冯异做主簿,苗萌做从事。光武帝从蓟县东部向南急行军,到达饶
阳无蒌亭,当时天气严寒,众人都饥饿疲惫,冯异给光武帝端上用豆煮成的粥;等到到了南宫,遇到大风大雨,
光武帝进入路旁的空房,冯异又献上磨碎的麦煮成的饭。光武帝接着又渡过呼沱河,冯异跟从光武帝攻破王郎,
封为应侯。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各将领相遇,总是拉自己的车让路。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军中称他有秩
序条理。每次驻扎宿营,各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定功劳,冯异常常独自躲藏在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
到攻破邯郸,于是改编部队分属各将领,各将领每人都有部属。士兵都说愿意归属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赞赏他。
跟从光武帝平定河北,各将领一起劝光武帝登皇帝位,冯异就与各将领商议确定皇上的尊号。这时赤眉军扰乱京
城附近地区,于是派遣冯异讨伐他们。拜任冯异做征西大将军,与邓禹一起攻打赤眉军。冯异派勇士改变服装与
赤眉军相同,埋伏在路旁。冯异的伏兵突然出现,衣服相混杂,赤眉军不能辨别,士兵于是惊恐溃散。冯异追击,
大破赤眉军。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专权,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光武帝派人拿着奏章
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说:“我参加军队,过多蒙受皇帝恩德,位居大将,封爵通侯,接受任命统率一方,建
立细微功劳。见到陛下给臣看的奏章,我感到战栗恐惧。”诏书回复说:“将军对于寡人,道义上是君臣,恩情上
如父子。有什么嫌疑,使你感到恐惧呢?”用珍珠宝石衣服丝织品赏赐冯异。冯异跪拜感谢说:“臣现在希望陛
下不要忘记河北的困境,小臣不敢忘记巾车乡被赦免的恩德。”后来屡次在皇上公余闲暇时被召见,商定计策夺
取蜀地,停留十多天,让冯异的妻子儿女跟随冯异返回西部。第二年夏天,冯异和各将领攻打落门,没有攻克,
生病,在军中去世,谥号节侯。
12.D(“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误)
13.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
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
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每点 3分,答出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4.(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故)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每空 1分)
15.①但危害不小 ②很少晒太阳的人 ③很难做到均衡饮食(每处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即可酌情给分)
16.【示例】研究表明,“隐性饥饿”与约 70%的慢性疾病有关。(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根据研究表明”
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者“表明”;二是“约 70%左右”重复赘余,删除“约”或者“左右”。改对一处得 2
分,改对两处得 4分)
17.参照 202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