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茹志娟
第一课时
1、学习全方位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重点理解典型细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理解战争年代军民鱼水之情。
3、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纯洁美好的情操。
学习目标
背景补充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字音检测
撂 讷 憨
讪 嬷 寨
磕 瞅 拗
虔 髻 忸怩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jì
niǔ ní
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一:简要概括小说情节。
“我”
小通讯员
新媳妇
人物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思考:1、小说主要塑造了哪几个人物?
2、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以这些人物为主语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情节
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通讯员和“我”借被子
“我”和新媳妇在包扎所
救治伤员,通讯员救人牺牲
新媳妇献被子
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二:体会本篇小说的精巧构思。
小说以“百合花” 为题,多次写到百合花被,找出相关的情节,理解百合花被在小说中的作用和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相关情节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卫生员……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被的作用
作用一:照应题目。小说中三次提到的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复点题,突出强调百合花的形象。
作用二:前后呼应,使情节的发展更加连贯。
作用三:突出人物形象。围绕百合花被,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做了生动的刻画,突出了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形象。
基础知识回顾
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木讷( ) 憨( )厚
搭讪( ) 嬷( ) 寨( )
磕( ) 瞅( ) 执拗( )
虔( )诚 发髻( )
忸怩( )尴尬( )
liào
nè
hān
shàn
mó
zhài
kē
chǒu
niù
qián
jì
niǔ ní
gān gà
小说构思巧妙,表面上看,清丽,纯洁,高雅的百合花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结合小说情节体会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军民之间、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都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高考链接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命题类型
理解标题意蕴
分析标题作用
高考链接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如《故乡》《边城》
以人物、人物形象特征为题,如《赵一曼女士》《铁齿铜牙纪晓岚》
以事件为题,如《林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
以线索为题,如《项链》《命根子》
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再塑生命》《祝福》,《百合花》
以问题为题,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归纳标题意蕴答题思路
1、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2、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双关、比喻、象征等
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学习任务三 理解标题意蕴和作用
小组讨论: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①表层义
“百合花”是以借代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新媳妇唯一的嫁妆)
②深层义
a、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人物形象)
b、百合花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洁、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主题)
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分析标题作用答题思路
人物方面:
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如《装在套子里的人》
情节方面: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串联情节或推动情节的发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祝福》
环境方面: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感情基调;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主题方面:
寄托作者情感,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如《祝福》
手法效果: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富,如《变色龙》
读者方面: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 引发读者思考。如问题式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分析标题作用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何用意(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情节:
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人物形象:
通过写百合花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主题情感:
揭示文章主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题。
表达效果:
以百合花为题,富有诗意,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突出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课堂小结
茹志娟
第二课时
1、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重点理解典型细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理解战争年代军民鱼水之情。
3、分析把握重要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作者在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中是如何塑造新媳妇形象的,体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特征?
2、文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要求:①在课本上做批注: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②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 ,时间10分钟。
学习任务一 分析人物形象
“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
肖像描写
漂亮、质朴
例:
新媳妇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年轻、漂亮、淳朴、善良、高洁、尊敬军人、品质高洁农村妇女。
小结
小通讯员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和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位天真纯洁、充满朝气、热爱生活、憨厚朴实、腼腆羞涩、不善言辞、关心同志、不畏牺牲、舍己为人年轻战士。
小结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这篇写战争的小说避开了硝烟弥漫、慷慨悲壮的战争场面,将主要笔墨用于战争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上,从小处着眼,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 用百合花象征了军民之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敬,揭示了军民团结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之所在。
高考链接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1.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2.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3.主旨: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4.表达效果: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者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学习任务二:分析“我”小说中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分析“我”小说中的作用
①人物形象:
②情节:
③主旨:
④表达效果:
通过“我”的细致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揭示主题。通过“我”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知识补充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可以是一饰物,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十分简短的情节 。
细节描写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突出人物形象
(2)表现主题
(3)增加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
①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小组讨论: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②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③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枪是战斗的工具,在枪筒里插上象征自然与美好的树枝和野菊花,让我们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朝气与活力。
①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②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小组讨论: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枪筒里插树枝、野菊花
①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②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写“馒头”,揭示小通讯员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
第一: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
第二:“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两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小组讨论: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两个馒头
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③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写“衣肩上的破洞”,前后照应,渲染气氛,引发读者的共鸣 。
第一次: 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愠意。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次: 呼应前文,“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
第三次: 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有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一心扑在自己工作上的高尚品质。
第四次: 表现了新媳妇对当初让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
小组讨论:细节描写的作用——衣服肩上的破洞
高考链接
人物形象: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情节: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总结全文等等。
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渲染气氛。
主旨情感:揭示或表达或寄托或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
高考链接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引出某个人物的出场);
引出话题,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开头段常见的作用
写景式开头作用为: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等);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高考链接
承上启下,总结前文,领起后文,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中间段落常见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
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
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暗示人物命运等。
结尾段落常见的作用
高考链接
情节上:为后面借被子这一情节做铺垫,并且和后文为了战友英勇牺牲形成对比。
人物形象上: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了通讯员憨厚朴实,拘谨腼腆的形象。
主题上:通过我和通讯员的交往,表现了纯洁的战友之情。(人情美)
分析本文开头叙述我和通讯员一起去包扎所这一情节的作用
高考链接
情节上:和前文形成照应,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人物形象上:进一步突出了新媳妇内心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的心灵以及对战士的真挚情感。
主题上:凸显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纯洁的鱼水之情这一主题。
表达效果上: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结尾处写新媳妇把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中说过:“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为什么如此?相信大家读完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身上所体现的军民之情,人性之美如“百合花”一样开放在我们的心上!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