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候课要求
一、准备好课本、学案、双色笔。
二、准备好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的心态。
三、集体诵读复习:《阿房宫赋》
4/1/2023
六 国 论
苏 洵
(第一课时)
4/1/2023
学习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二.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三.翻译并分析第1段。
4/1/2023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奋读书,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其中就有《权书》第八篇《六国》)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苏洵长于策论,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4/1/2023
写作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
4/1/2023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秦、韩、赵、魏、楚、燕、齐
秦——强
楚——大
齐——富
4/1/2023
4/1/2023
自学指导(二)答案
读课文,掌握下面的重点字词读音
六国互丧
赂秦
暴霜露
抱薪救火
邯郸
殆尽
下咽
胜负之数
或未易量
sàng
lù
pù
xīn
hán dān
dài
yàn
shù
liáng
洎
jì
4/1/2023
自学指导(四)答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论据)
弊在赂秦
(总论点)
总
(分论点)
(结论)
4/1/2023
小结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分两层说出赂秦必亡的道理,具有提纲挈领、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4/1/2023
日清内容
熟读全文,巩固翻译内容。
4/1/2023
候课要求
一、准备好课本、学案、双色笔。
二、准备好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的心态。
三、集体诵读复习:《六国论》
4/1/2023
六 国 论
苏 洵
(第二课时)
4/1/2023
以: 用,凭。
邑:小城,邑镇。
较:比较。
得:得到,获得。
其实:古:其,代词,那;实,实际上
今:实际上。
亡:丢失,丧失。
欲:欲望。大欲,即最大的欲望。
固:本来。
当堂训练答案
4/1/2023
厥:代词。相当于“其”,他们的。
祖父:古今异义。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暴:通“曝”,晒,引申为“暴露”,这里指“冒着”
尺寸之地:很少的土地。
举:拿。
割:割让。
兵:军队,名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
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
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1/2023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满足。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表示由上文引起的结果。可翻译成“以至,以至于”
宜:应该。 然:这样。
事:侍奉。 犹:如同,好像。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4/1/2023
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观点?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对 比
4/1/2023
终:最终。继:随着。
与:亲附、亲近。
既:已经,…… 之后。
免:幸免。
守:坚守。
义:坚持正义,动词。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1/2023
斯:指示代词,这。效:功效。
至:直到,为:作为。
始:才。速:招致,形作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却:使动用法。使…… 退却(败退)
洎:及,等到。以:因为。
终:自始至终,坚持到底,动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
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
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1/2023
且:况且。 革灭:灭亡。 革,除去。
殆:近于,几乎。
智力:智谋,力量。古今异义。孤危:孤立危急
诚:实在。
向使:假使。
附:归附。 犹:还
数、理:天数、命运。
相较:相抗衡。 量:估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国相较,或未易量。
4/1/2023
第四段中,齐、赵、燕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哪个观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赵 用武而不终
燕 以荆卿为计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1/2023
呜呼: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唉”。
以:把
封:分封,封赏。
礼:以礼相待,礼遇,名词用作动词。
西向:即“向西”。
向,向着,朝着,这里译作“对付”。
恐:恐怕,担心。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4/1/2023
悲夫:可悲啊
势:国势。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趋:趋向,走向。
为:治理。
使:让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1/2023
于:介词,比。
犹:还
苟:如果。
而:表转折。
故事:古今异义。古:旧事,先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的事件。
是:这
下:指不如六国。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1/2023
候课要求
一、准备好课本、学案、双色笔。
二、准备好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的心态。
三、集体诵读复习:《六国论》
4/1/2023
六 国 论
苏 洵
(第三课时)
4/1/2023
“讽今”
(宋---西夏、
契丹)
“论古”
(魏、楚、
韩、 齐、燕、
赵---秦)
借古讽今
4/1/2023
讨论: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并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钟)
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
4/1/2023
研习课文第四、五段
思考: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本段在结构上起何作用?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第四段: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作用——承上启下
第五段:警告北宋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明确:
4/1/2023
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实
论断
结论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赂者)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不赂者)
诸侯所亡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齐附于秦
燕行刺客
始速祸焉
赵诛良将
用武不终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
承上启下
(借古)
勿从六国
破灭之故事
北宋王朝
(讽今)
4/1/2023
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
论证方法?
课堂小结
4/1/2023
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
以地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存。
李牧连却之: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退却。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
A、 暴霜露
B、 暴秦之欲无厌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D、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
暴,通“曝”,这里指“冒着”
厌,通“餍”,意思是“满足”
无,通“勿”,意思是“不要”
4/1/2023
知识累积
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始速祸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先例、旧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件。
4/1/2023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介词结构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后牧以谗诛。
省略句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4/1/2023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向着,朝着,这里为“对付”,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一词多义
4/1/2023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侍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良将犹在
副词,还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4/1/2023
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分析: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
4/1/2023
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4/1/2023
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
4/1/2023
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
4/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