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14: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观 潮
情景导入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苏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阅读任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会的字词,通过查字典、与同桌合作等形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背诵第3、4自然段。
2.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方面的内容。
3.画出关键词句,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1.画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
2.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描写人们心情的句子。
3.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潮来前江面景象和人们的心情。
阅读第2自然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讲叙了一次观潮过程。
画出关键词句,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阅读第3、4自然段:
(1)圈出关键字词,说说这两段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2)画出这两段中描写声音变化、形态变化的句子。
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开门见山,总写钱塘江大潮“奇”的特点,总领全文。
听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看到的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观潮》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课文重要词语解释: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观
横卧——横躺的意思
笼罩——像笼子丝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水天相接——水和天相连
山崩地裂——指发生强烈地震时的响声,本课涌来描写潮水的声音,带有夸张的意味。
其他词语: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反义词:鸦雀无声)
风平浪静(反义词:风号浪吼、惊涛骇浪)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汹涌澎湃
漫天卷地(近义词:铺天盖地)
风号浪吼
颤动
拓展表达
比较阅读,找出诗歌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句。
浪淘沙 (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