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极地地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 极地地区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5-11 07: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
■独特的自然环境
■极地科学考察
■极地保护行动
两极地区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1、北极地区2、南极地区企鹅代表动物企鹅排队走过中山站 1、极地地区位置的特殊性:位于两极、极圈以内、高纬度地区。
2、格陵兰岛是世界是最大岛屿。
3、北极地区主要动物是北极熊,南极地区主要代表动物是企鹅。
4、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小结知识点归纳二、独特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在南极活动,一般全身都要包裹起来。 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50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南极冰川南极冰山南极的暴风雪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8°C,极端最低温度-66.7°C。北冰洋大部分洋面常年冰冻。自然环境与资源北极冰盖 北极熊跨越浮冰
(视频) 北冰洋大陆架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沿岸地区及岛屿有煤、铁、磷酸岩、泥炭和有色金属。生物资源也相当丰富,有北极熊、海象、海豹、鲸等。1、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核,周围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
2、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洲及周边海洋,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3、南极地区气候牲为:酷寒、干燥、烈风,被称为“白色沙漠”,这里是世界风速最大、风力最强地区。小结知识点归纳合作探究南极气候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为什么又会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呢?因为南极气候终年严寒,
水分蒸发非常微弱,
大部分降雪保存下来,
经过长期积压,形成巨厚的冰层。合作探究两极地区气温差异及其原因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 拔纬度高,接受
太阳辐射少南极大陆大部分
被冰雪覆盖,
反射掉大部分热量平均海拔最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三、极地科学考察导入1皮尔里北极探险 1909 年3月1日,美国人皮尔里从哥伦比亚岬地出发,队伍中有4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黑人仆人。他们越过了240千米冰原,4月6日,到达了离北极还有8千米的地方,北纬89°57'。北极没有陆地,只是结冰的海洋。他们在这里插上美国国旗。
1909年9月1日,美国医生库克声称于1908年4月21日已经到达了北极点。
  1909年2月,库克和伙伴富兰克往北进发。3月18日,他只留下两个爱斯基摩人和26条最强壮的狗继续前进,目标是要往北推进804.75千米。按照计算,他们认为,4月21日己经到达了北纬89 ° 46'的地方,在那里呆了24个小时,然后踏上了归途。
谁先到达了北极点导入2罗尔德·阿蒙森阿蒙森南极探险 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一行人在1910年10月份开始向南极艰苦进军。当初,阿蒙森本想去北极极点,当他得知皮尔里到达了北极点,他就改变了计划,乘捕鲸船向南极进发。为了争夺第一,阿蒙森选择最近也最危险的路线。他效法爱斯基摩人冰雪中旅行的经验,带了许多狗和雪橇。当轮船被冻结时,就利用狗拉雪橇在冰天雪地里快速前进;当干粮吃光的时候,便杀死一些狗,喂养人和其他的狗。这样,他们终于顺利到达南极极点,并平安返回。
南极探险 1911年 l1月1日,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5人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他们利用西伯利亚矮种马作交通工具。这些马速度慢,又经不起风暴,一匹匹倒下了。他们不得不用人拉着雪橇慢行,当他们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南极极点的时候,已经比阿蒙森晚了一个月零五天。他们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旗子。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挪威人捷足先登,抢先抵达南极。这真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啊!”。他们住了两天,重新测定了南极点的位置。在归途中因食物不足、体力不支相继倒下。八个月后,后来的人发现了他们的遗体,旁边还放着他们采集的地质标本。
导入2:斯科特南极探险导入2南极点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北极、南极遥远而神秘,长久以来吸引着人们前去探险和科学研究。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海洋、生物等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中国长城站位于南极洲西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端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站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中国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北极黄河站你能判断出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吗?昆仑站长城站:1985年2月15日建成。该站位于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中山站:1989年2月26日建成。该站位于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艘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艘能在极地海区航行的破冰船。该船总长167米,宽22.6米,自重11400吨,总吨位14997吨,满载排水量达21025吨。功率为17920马力,最大航速18节,续航能力达18000海里。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3月25日建造完工。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989年8月1日至1990年3月1日,人类实现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探险和科学考察活动。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图为横穿南极大陆探险队的队员在南极的合影, 持中国国旗者为秦大河。返 回返 回 极地探险与科学考察 1999年和2003年,我国科研人员两次乘坐“雪龙”号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本页图片为北极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邹捍1999年拍摄。 ) 冰上作业大气边界层观测告别北极 小结知识点归纳1、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气候、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2、中国在北极地区建有黄海站,在南极地区建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四、保护极地环境保护极地环境 20世纪80年代早期,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有臭氧层空洞。之后,南极几乎年年都出现臭氧层空洞,而且面积呈不断增大趋势。左侧是2000年9月6日的卫星图,臭氧层空洞面积为2800万平方千米。已经影响到南美洲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南极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保护极地环境 冰川学家2002年利用激光高度计测量了南极洲6座冰川的厚度。测量结果表明,这些冰川正在以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时两倍的速度消融,每年融化的体积为250立方千米,比它们的年积雪量还高60%。这些冰川消融成水,每年会造成海平面上升0.2毫米。 冰川消融保护极地环境200509200709保护极地环境北极的人类活动带来污染 2000年秋天,来自8个国家的12名学生参加清洁北极的活动,在挪威北部的北冰洋海岸清除石油污染返 回返 回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洋消融速度加快。
2、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燃油泄漏,使得极地不再是一片净土一。为保护南极,签署了《南极条约》小结知识点归纳特殊的地理位置极端严寒的气候特有的动物资源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探险科学考察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合作极地保护在行动极地科学考察两极地区本节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