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一、选择题
1.发酵工程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优良的单一纯种,获得纯种的方法不包括:( )
A.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利用高温高压消灭不需要的杂菌
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抗生素
2.在光亮处用同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的酵母菌,其结果如下图所示(甲为绿藻,乙为酵母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培养液中 ( )
A.缺少无机盐
B.氧气含量太高
C.缺少有机养分
D.不含二氧化碳
3.某人利用乳酸菌制和泡菜因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将接种了红色细菌的培养皿置于紫外线下几天,结果培养皿中除长了一个白色菌落外,其余菌落都是红色的,据此,实验者应该( )
A.暂不作结论 B.断定是紫外线产生了白色菌落的变异
C. 如果不继续用紫外线照射,预期那个白色菌落将转变为红色
D. 断定白色菌落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5.要将从土壤中提取的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
A.含五大类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 B.加入某种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C.含蛋白胨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 D.无氮的选择培养基上
6.将圆褐固氮菌接种到彻底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就能够得到( )
A.菌丝 B.无一定形态的群体 C.单个细菌 D.菌落
7.在实验室里,从土壤里分离出自生固氮菌所需的培养基属于( )
A.天然培养基 B.鉴别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液体培养基
8.在土壤中含有自生固氮微生物比较多的是( )
A.表层土壤 B.中层土壤 C.底层土壤 D.所有的土层都是一样的
9.下列操作与灭菌无关的是( )
A.接种前用火焰烧灼接种环 B.接种前用酒精擦拭双手
C.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 D.接种在酒精灯的火焰旁完成
10. 下列关于细菌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菌没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在自身的核糖体上进行
C.细菌的代谢终产物也是CO2和H2O
D.细菌的储藏颗粒是蛋白质、淀粉、脂肪等
11.某药厂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结果代谢产物没有谷氨酸而产生乳酸及琥珀酸,其原因是( )
A.温度控制不适 B.通气量过多 C.pH呈酸性 D.溶氧不足
12.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中占据优势
D.进入稳定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3.若将某种细菌置于有营养的物体上,它会繁殖并形成细胞群(如下图)。有什么适当的实验可以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效用?( )
14.下表表示在不同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E、F、G、H、I、J、K、M为培养基的成分,“+”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请分析下列哪种物质细菌不能合成。( )
培养基成分
A、B、C
A、B、C
I、M
A、B、C
H、K
A、B、C
M、J
A、B、C
I、K
A、B、C
H、J
A、B、C
K、M
生长状态
—
—
+
—
+
—
+
A.H B.I C.K D.M
15.如下图是红色面包霉(一种真菌)通过一系列酶将原料合成它
所需要的氨基酸。据图分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基因A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人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
B.若基因B被破坏,则向培养基中加人鸟氨酸,面包霉仍能存活
C.若基因B不存在,则瓜氨酸仍可由鸟氨酸合成
D.基因C不能控制酶C的合成
16.观察右边真菌细胞内有关代谢过程图,选出提高氨基酸B产量的最佳措施:( )
A.利用CaCl2增大该真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B.大量投放丙酶
C.加大接种量和投料量
D.诱变处理该真菌,选育出不能合成乙酶的菌种作为生产菌种
17.单细胞蛋白是指 ( )
A.单个植物细胞培养得到的高纯度蛋白质
B.单个动物细胞培养得到的高纯度蛋白质
C.单个细菌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D.通过发酵获得的大量微生物菌体
18.关于灭菌和消毒的不正确的理解是( )
A.灭菌是指杀死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消毒和灭菌实质上是相同的 C.接种环用烧灼的方法灭菌
D.常用灭菌方法有加热法、过滤法、红外线法、化学药品法
19.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具有如下步骤,其正确顺序为( )
①溶化 ②调pH ③加棉塞 ④包扎 ⑤培养基的分装 ⑥称量
A.①②⑥⑤③④ B.⑥①②⑤③④ C.⑥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⑤④⑥③
20.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育的菌种不经过人工处理 B.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C.通过有性杂交可形成工程细胞 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21.用发酵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可用来制成“人造肉”供人食用,这种蛋白是( )
A.微生物菌体 B.微生物代谢产物 C.微生物合成物质 D.发酵液
22.谷氨酸棒状杆菌扩大培养时,培养基应该是( )
A.C∶N为4∶1 B.C∶N为3∶1 C.隔绝空气 D.加大碳源、氮源比例
23.关于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时,微生物才能合成分解此物质的酶,该酶一定是组成酶
B.某种代谢产物在细胞内的积累,将直接导致形成此物质的酶活性下降
C.只有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才能实现对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
D.一般情况下,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可解除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
24.科学家通过对黄色短杆菌进行诱变处理,选育出了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的菌种,从而达到了黄色短杆菌大量积累赖氨酸的目的,这种人工控制的方法实质上利用了以下哪种调节方式?( )
A.酶合成的调节 B.酶活性的调节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2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合成的调节和酶活性的调节不能同时存在
B.诱导酶一旦产生,其活性将一直保持下去
C.与酶合成的调节相比,酶活性的调节是一种快速、精细的调节方式
D.次级代谢产物是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必需的
26.某一种细菌株要从环境中提取现成的亮氨酸(20种氨基酸中的一种)才能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中细菌菌株类型。根据实验目的,选用的培养基类型是( )
注:L--亮氨酸 S--链霉素 “+”--加入 “—”--不加入B
如:L—:不加亮氨酸 S+:加入链霉素
选项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菌株
筛选出抗链霉素的菌株
筛选出不需要亮氨酸的抗链霉素的菌株
A
L+ S+
L— S—
L+ S-
B
L- S—
L+ S+
L— S+
C
L— S+
L+ S+
L— S—
D
L+ S—
l— S—
L+ S+
27.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I、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的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中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I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都不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粉状硫
10g
K2HPO4
4g
FeS04
0.5g
蔗糖
10g
(NH4)2SO4
0.4g
H20
100ml
MgS04
9.25g
CaCl2
0.5g
I
+
+
+
+
+
+
+
Ⅱ
+
十
+
+
+
+
+
Ⅲ
+
+
+
+
+
+
+
+
A、甲、乙、丙都是异养微生物
B、甲、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C、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
D、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
28.涂布平板操作需要用到( )
接种环、滴管、酒精灯 B.接种环、移液管、酒精灯
C.涂布器、移液管、酒精灯 D.涂布器、接种环、酒精灯
29.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 )
A.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D.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30.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
(1)制备培养基时(2) 梯度稀释时 (3)倒平板时(4)涂布时 (5) 长出菌落时
A、(1)(3) B、(2)(5) C、(3)(5) D、(4)(5)
二、非选择题
31.富集培养的微生物学中的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环境条件,是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富集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利用富集培养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为 碳源为 。
(2)实验原理是
。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 。
(4)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 微生物。
(5)⑥为 组,⑦为 组,设置⑥的目的是 。
(6)⑤→⑥采用 法,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
。
32.下表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成分列表,据此回答:
成分
牛肉膏
蛋白胨
NaCl
H2O
含量
0.5g
1g
0.5g
100mL
⑴蛋白胨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 。
⑵要用此材料配制观察细菌菌落状况的培养基,还需添加的成分是 。
⑶表中各成分含量确定的原则是 。
⑷培养基配制好后,分装前应进行的工作是 。
⑸从配制培养基直到培养完成,所采用的预防杂菌感染的方法是 。
⑹在培养基凝固前要搁置斜面,其目的是 。
33.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4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情况,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一个实验。
(1)、请用100ml量筒、4副培养皿、煮沸过的 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2)、请用4支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
(3)、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4)、你所设计的实验检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细菌的相对数量。
34.(18分)下面是一则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高效农业新技术和新型有机化学材料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实用典范,其基本构思和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中新型塑料是科学家利用发酵罐提取物及其他物质研制成功的一种可降解塑料。这种塑料超过使用期限后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自然分解,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白色污染”。看图并结合生产实际回答有关问题:
(1)科学家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生态学目的是
。
(2)对发酵罐中的A过程进行最重要的酶是 ,对发酵罐中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和温室大棚下层蘑菇而言,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相同点是都有 ,不同点是 ;新陈代谢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
(3)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改种蘑菇后不但有了蘑菇的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试分析蔬菜增产的原因 。
(4)从利用植物秸秆发酵生产乳酸的实践得知,单一用庄稼秸秆作原料,微生物生长很慢,适当添加哪类物质可加快生产进程?(至少说出两点) 。
(5)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为什么都要进行灭菌?
。
(6)对于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利用大棚生产还可以节约用水,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
(7)夏季,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在蔬菜生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
1—10 CCBAD DCACB 11—20 DDDCA DDBBA
21—30 AADAC BDCCC
31. (1)选择培养基 对羟基苯甲酸 (2)利用以对羟基苯甲酸为唯一的碳源选择培养基,经富集培养,选择出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3)增大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 (4)对羟基苯甲酸 (5)对照 实验 说明通过富集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 (6)单细胞挑取 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皿盖挑取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杀灭残留物
32.⑴提供碳源、氮源、生长因子 ⑵琼脂(凝固剂) ⑶所培养微生物对各营养成分的需要量⑷调整pH ⑸高压蒸汽灭菌、烧灼接种环、酒精棉擦手、棉塞塞试管口、在火焰旁接种 ⑹ 扩大接种面积
33. (1)①用量筒取等量的煮沸过的洗碗水,分别倒入4只培养皿中;
② 分别将以上4只培养皿露置于4个场所;
③ 静置1—3天后,同时加盖取回
(2)①分别取等量放置过的洗碗水放入4支试管中
② 在每只试管内滴加5—10滴0.01%亚甲基蓝溶液,置于温暖处
(3)根据4支试管内洗碗水在相同时间内褪色的程度,来判定空气中的含菌量,其中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气中含菌量相对最高;褪色程度最小的,空气中含菌量最低。
(4)好氧性
34.(1)由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纤维素酶 细胞壁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核 同化作用都是异养型 前者的异化作用是厌氧型、后者是需氧型
(3)蘑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氮源 无机盐 生长因子
(5)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
(6)大棚内湿度比外面大,植物蒸腾作用降低,消耗水分少
(7)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