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02 10:2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人教版
月迹
24

语文五年级上册


月迹
教学目录
24
1
助读资料
2
初读感知
3
品读释疑
4
课堂拓展
助读资料
猜一猜
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月亮
请同学们说说关于月亮的古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助读资料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熟悉生字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中秋
中堂
院子里
院子外
奶奶

弟弟
妹妹
盼月
寻月
议月
初读感知
认读课文生字词,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悄 累 袅 嫦 娥 嫉 妒 瓷
qiāo
léi
niǎo
cháng
é



悄没声儿
悄悄话
累累
累赘
袅袅
袅绕
嫦娥
奔月
娥姣
宫娥
嫉恨
嫉恶
妒忌
妒意
瓷器
碰瓷
初读感知
认识多音字


qiāo
qiǎo
用于叠音词,悄悄、悄悄话。
用于悄寂、悄然、东船西舫悄无言。


lěi
lèi
连续,如果实累累;逐渐聚集如积累。
疲乏,过劳,如劳累、疲累。
面面相觑
初读感知
学习下列词语的意思
踪迹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
累累
形容积累很多。
形容人们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倏忽
指很快地;忽然。
初读感知
朗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二部分
3-23
自然段
写寻月过程
第一部分
1-2
自然段
写月亮匆匆来去
第三部分
24
自然段
写沙滩议月
初读感知
课文中介绍的月亮的足迹都在哪儿?
感知
月亮无处不在,月亮属于每一个人。
课文描述了我们一群孩子寻月的过程,作者用孩子的角度描写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感悟,抒发了对童真、童心的赞美之情。
品读释疑
再读课文,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孩子们在哪寻到了月迹?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品读释疑
河边寻月
院中赏月
镜中
看月
眼瞳见月
沙滩议月
寻月的过程
品读释疑
课文: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镜中
看月
拟人:生动、传神的写出月亮的调皮可爱。
品读释疑
课文: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镜中
看月
形象的写出了月亮逐渐移动,爬出镜子的动态美。
品读释疑
课文: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进院了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院中赏月
描写了月亮散发出的光芒,很美也很亮。
品读释疑
课文: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院中赏月
叠词的连续运用使文章充满了童趣。
品读释疑
课文: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院中赏月
叠词的连续运用使文章充满了童趣。
品读释疑
课文: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河边寻月
通过作者的眼睛告诉我们,月亮是无处不在的。
品读释疑
课文: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眼瞳见月
美好的东西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
品读释疑
课文: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沙滩议月
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带来美的享受。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品读释疑
河边寻月
院中赏月
镜中
看月
眼瞳见月
沙滩议月
孩子们的心理变化
高兴
失望
羡慕
嫉妒
争执
好奇
惊喜
满足
品读释疑
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奶奶这一人物是作者有意塑造并寄托着自己情感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己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入高尚的境地。
品读释疑
结构梳理
月迹
寻月 追逐一轮明月(月迹)
望月 永葆一颗童心(心迹)
议月 倾吐一片真情(印迹)
月亮到处都有
美无处不在
品读释疑
课文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可以拥有美。
课堂拓展
学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发现了。”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说出说月亮无处不在,感受寻月的乐趣。
【举例】我们的教室非常安静,就连掉一根针都能听到针的声音。
课堂拓展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