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猝然(cù) 绽放(zhàn) 炫耀(xuàn) 妄自菲薄(fēi)
B. 粘贴(zhān) 附和(hè) 翘首(qiào) 茅塞顿开(sè)
C. 剔除(tì) 脸颊(jiá) 游弋(yì) 不屑置辩(xiè)
D. 联袂(mèi) 贮藏(zhù) 静谧(mì) 断壁残垣(yuán)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二法门 断章取意 荡然无存 一义孤行
B. 娇揉造作 相得益章 衣衫褴褛 郑重其事
C. 置之不理 前仆后继 墨守成规 持之以恒
D. 自曝自弃 面面斯觑 茅塞顿开 如雷贯耳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启发)
B. 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审问)
C.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确实)
D. 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富庶)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B.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C. 《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
D. 本文主要记叙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政治才华。
5. 对文章《三顾茅庐》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隆中对策,层次清晰。先论“不可争”与“不可图”,次论“可争”与“可图”,最后写“争”与“图”的步骤和规划,层层阐述见解。
B. 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必要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可能性,条分缕析,论证严密。
C. 本文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重点写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同时也表现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
D. 本文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如张飞脾气暴躁的特点,可以通过第一段中张飞的话“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看出来。
二、语言表达
6. 依据课文《三顾茅庐》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7. 少年正是读书时,郴州市某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九(一)班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要求汇报形式灵活多样,聪慧的你参照“示例”设计了这样三种。
【示例】“读”三国,朗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题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玄德第三番访孔明,已无阻隔,然使一去便见,一见便允,又径直没趣矣。妙在诸葛均不肯引见,待玄德自去,于此作一曲。及令童子通报,正值先生昼眠,则又一曲。玄德不敢惊动,待其自醒,而先生只是不醒,则又一曲。及半晌方醒,只不起身,却自吟诗,则又一曲。童子不即传言,直待先生问,有俗客来否,然后说知,则又一曲。及既知之,却不即见,直待入内更衣,然后出迎,则又一曲。此未见以前之曲折也。及初见时,玄德称誉再三,孔明谦让再三,只不肯赐教,于此作一曲。及玄德又恳,方问其志若何。直待玄德促坐,细陈衷悃,然后为之画策,则又一曲。及孔明既画策,而玄德不忍取二刘,孔明复决言之,而后玄德始谢教,则又一曲。孔明虽代为画策,却不肯出山,直待玄德涕泣以请,然后许诺,则又一曲。既已许诺,却复固辞聘物,直待玄德殷勤致意,然后肯受,则又一曲。及既受聘,却不即行,直待留宿一宵,然后同归新野,则又一曲。此既见以后之曲折也。文之曲折至此,虽曲折武夷,不足拟之。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文章第一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 本文在写法上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在做人方面,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9. 青梅煮酒论英雄
①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②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③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④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题目为编者所加)
(1)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加下划线词“韬晦之计”的含义。
(2) 曹操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去请刘备来的目的是什么?这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性格特征?
(3) 第②段开头交代“关、张不在”的目的是什么?
(4) 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有何反应?请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10. 诸葛亮,字孔明,琅玡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①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③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④,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注】①屈致:(让他)屈志前来。②病笃:病重。③开府:设立丞相府。④仪轨:礼仪法规。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属以后事 属:__________
②亮每患粮不继 患:__________
③悉仰于官 悉:__________
④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虽: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己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愿。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有误,“妄自菲薄”应读作“wàng zì fěi bó”;
B.有误,“翘首”应读作“qiáo shǒu”;
C.有误,“剔除”应读作“tī chú”;
D.正确。
故选:D。
此题考查学生的字音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积累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辨析字形的能力。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解答】
A.“断章取意”的“意”应为“义”;“一义孤行”的“义”应为“意”。故A错误。
B.“娇揉造作”的“娇”应为“矫”;“相得益章”的“章”应为“彰”。故B错误。
C.正确。
D.“自曝自弃”的“曝”应为“暴”;“面面斯觑”的“斯”应为“相”。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B项“审”是“明白,知道”的意思。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编年体”应改为“章回体”。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重点语句、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解答】
ACD.表述正确;
B.表述有误,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论述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故选B。
6.【答案】刘玄德三顾茅庐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解答此题,要掌握对联的基本要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其次要认真分析上联联意,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作答。细读文本可知,《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次到诸葛亮家里去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根据上联的格式可拟写下联为:刘玄德三顾茅庐。
7.【答案】(1)【示例】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示例】①“演”三国,体验《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结
②“讲”三国,诉说《三国演义》中的惊险经历
③“阅”三国,吟诵《三国演义》中的绚丽诗歌
(3)【示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璀璨的文学星河,孕育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空虚冰冷的心得到慰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味文学经典的清新与淡雅,一同亲近经典,赏析经典。现在我宣布,《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正式开始。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宣传语的能力。为某个活动拟写宣传语,所拟写的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有号召性和感染力,一般多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据此可拟写出:品读百家经典,品悟百味人生。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设计活动的能力。为某个主题设计活动,活动内容一定要与主题紧密相关,活动内容要有可行性,活动名称格式要与已有名称相一致。回答本题时,可根据《三国演义》的内容与主旨设计不同的活动。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开场白的能力。答题时,一般先写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或内容,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
8.【答案】【小题1】文之曲折至此,虽曲折武夷,不足拟之。
【小题2】提挈下文,引出评议。
【小题3】第一问:语言简洁,整散结合。分析细致入微,文曲才能生情。
第二问:若一生坦途,便觉平淡无奇,寡而无味;若一生坎坎坷坷,经历许多挫折,便有诸多感触,情感也极为丰富,人生亦摇曳多姿。人生多些曲折,对人生的感触才会更加深刻。
【解析】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之曲折至此,虽曲折武夷,不足拟之。语言简洁,整散结合。
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①研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地讲,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②阅读开篇,捉住中心论点。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③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④理清脉络,抓住中心论点。我们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探寻它的内在联系,抓住中心论点。⑤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论点比较困难,只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本题考查对文草主要观点的提取。通读文本,提取要点,在文末“文之曲折至此,虽曲折武夷,不足拟之“一句点明观点。
2.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楚语句的内容是什么。还要考虑到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句正好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在结构上就有引出话题的作用。文章从“玄德第三番访孔明,已无阻隔”入手,详细介绍从入见初到同归新野所经历的小波折,以具体的事例让读者明确了《三顾茅庐》的曲折之巧妙,读来非常明晰,提挈下文,引出评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本题可从语言、结构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切入点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启示。谈人生启示,要在“文曲才能生情”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文曲”寓意为人生的曲折。
9.【答案】
【小题1】 指刘备特意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之外露,以防曹操加害。 【小题2】 是为了试探刘备,察看其是否有野心对自己构成威胁。表现了曹操老奸巨猾的性格特征。 【小题3】 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禁猜想:曹操趁关、张不在派人来请刘备,不知是何居心。 【小题4】 刘备十分惊慌,手中的筷子不觉落于地下,但他随即假借畏雷来掩饰自己的失态。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文章语句中的词语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从而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出现理解偏差。通读全文,可以看出“韬晦之计”是指刘备特意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之外露,以防曹操加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归纳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第三,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第四,结合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侧面交代或评价等分析。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答题时,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分析。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曹操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去请刘备来的目的是为了试探刘备,察看其是否有野心对自己构成威胁。表现了曹操老奸巨猾的性格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情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情节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在分析时,一定要看该情节在文中的具体位置,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理解其作用。通读全文可以看出第②段开头交代“关、张不在”的目的是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设置悬念,让读者不禁猜想:曹操趁关、张不在派人来请刘备,不知是何居心。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归纳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第三,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第四,结合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侧面交代或评价等分析。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要看人物在作品中做了哪些事情、说了哪些话;二要看作者是如何对其外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刻画的。答题时,注意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分析。通读全文,可以看出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十分惊慌,手中的筷子不觉落于地下,但他随即假借畏雷来掩饰自己的失态。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性格特征。
10.【答案】(1)①同“嘱”,嘱托 ②担心 ③都 ④即使
(2)C
(3)D
(4)①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②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奖赏。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才干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继位的刘禅能够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根据意思可断开。由此可推选答案。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选文内容“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可知文章中没有写到诸葛亮“提倡读书”;他为政赏罚分明,而不是“苛刻”。故选D项。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①句重点词语:“由是”,因此;“诣”,拜访;“凡”,一共,总共。②句重点词语:“尽”,竭尽;“虽”,即使。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玡阳都人。当时先主刘备正领兵驻扎在新野。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器重他,他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 啊!将军愿不愿意见他呢?”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可以前去拜见,不能让他屈意前来。将军应屈尊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您的才干比曹丕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继位的刘禅能够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泪说:“臣怎会不竭尽辅佐之力,效尽忠贞的节操,一直到死。”建兴元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处理政事。不久,又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均由诸葛亮一人决断。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由于粮食用尽而撤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死了张郃。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领兵马由斜谷道出兵,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水之南对峙。诸葛亮常担心粮草供应不上,使自己统一全国的抱负不能实现,因此,分派出部分士兵在驻地屯垦种地,要建立一个长期驻军的基地。两军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染病,死在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当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上奏说:“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后代的吃穿,可略有宽裕。至于我在外任职,别无开销,随身吃穿,全都依靠官职俸禄,不再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丝毫的家财。到我死的时候,不要让臣家中有多余的帛绢,外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陛下的恩宠。”等到他死后,后主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做了。
评论说:诸葛亮作为相国,抚慰百姓,明示礼法;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奖赏;对违犯法令,傲慢懈怠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一定惩罚;对承认罪责,表达真情的人,即便罪过重大也一定酌情减释;对要言不实,巧饰遮掩之人,即使罪轻也一定重责。因而,在整个国家之中,人人都敬畏和爱戴他。诸葛亮可以说是懂得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媲美的优秀之士。
第1页,共1页